肖 梅
(揚州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我國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它是由短期大學發展而來,是我國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形成的階段性產物。現在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制度變遷主體和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教育制度的變遷可以表現為教育政策的變遷,而教育政策的變遷又一般以政策文本為方式展現[1]。因此,以重大政策頒布為劃分標準,把獨立學院制度的發展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對各類高級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而當時落后的教育難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渴求。為了適應社會發展。我國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起步,1983年頒布的《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家計委關于加速發展高等教育報告》中指出,積極提倡大城市、經濟發展較快的中等城市和大企業舉辦短期大學[2]。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規定:“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重點,同時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學院[3]。這一系列措施適應了此階段經濟建設的需求,在大力發展高等專科教育的同時,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專科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辦學部門認真研究職業大學辦學方向。1994年,提出“三改一補”,少數重點中專改造為高職教育 “通過中職模式改造普通專科,或者說在高專基礎上嫁接中職教育,完成職業教育從中等層次向高等層次的過渡”。中國自古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一直是阻礙職業教育的樊籬,而通過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提高職業教育地位,是逐步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的有效途徑。
1996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正式把職業教育納入法制軌道,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國家教委關于高等職業學校設置問題的幾點意見》、《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實施意見》和《人才培養工作意見》等政策的出臺主要是要解決高等職業教育的管理制度與教育教學制度等的建設問題。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進入21世紀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由原來的以自我發展為到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2005年11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發展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戰略重點,強調要繼續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和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4]。
據統計,截至2014年7月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共計1327所,占全國高等學校(不含獨立學院)2246所的59%,比2013年增加6所。其中民辦高職院校共計307所,占全國高職院校的23%[5]。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面得到不斷發展。
這里的“辦學模式”是指舉辦和管理教育機構的方式和途徑。高等職業教育成立之初主要依靠國家財政,由政府出資辦學,采用政府辦學模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逐漸多元化,主要有政府辦學模式、民辦模式、行業辦學模式、企業辦學模式和校企合作。大部分高等職業院校采用政府辦學模式,豐富了國民教育體系。政府辦學的職業院校在教育資源上有較大的優勢,但也產生了教育的不公平。民辦模式在辦學觀念、辦學規模等方面有先天的不足。2013年9月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該法在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間存在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問題,如學校不論盈利或不盈利都征收企業所得稅,而公辦學校不征收。學校和學生是利益相關者,民辦學校最終的目的是盈利,羊毛出在羊身上,造成民辦學校和學生的雙重壓力,容易產生尋租現象。行業辦學是依托國家各部委如水利部、行業聯合會建立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實習機會,是一種較理想的辦學模式。企業辦學主要向企業輸送人才,雖解決學生就業問題,但是限制了人才流通,容易造成企業近親繁殖。校企合作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承擔學生培養,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并不多。
人才培養目標指通過教育過程使得作為培養對象的學生在素質上達到基本要求和規格標準。原國家教委王明達認為“專科學校、職業大學、獨立設置的高等學校,其培養目標主要是一線的實用專門人才”。國家教育部也強調高職高專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方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俞克新指出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目標偏低,第一線的實際操作人應該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中等職業教育入學門檻低,學生知識基礎有限,沒有能力承擔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培養高技能技術人才。由此可見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并不統一,而人才培養目標的界定決定高等職業教育的類型和方式。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界定的模糊擺動狀態一方面使得高等職業教育無法辦出特色,得不到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適應社會、市場,社會認可度不高,造成惡性循環。
由于歷史遺留因素和中國的國情等原因,人們對職業教育存在誤解,同樣對于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由高職高專承擔,而高職高專都屬于專科層次,高職高專學生想得到更深入的學習,只能通過職業培訓或者專轉本實現。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正是落實了高等職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屬品之說,培養出來的人才是次等級人才。
首先必須糾正高等職業教育的概念。高等職業教育應該是面向職業、面向區域、面向未來,是知識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的三者辯證統一。應建立完善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從政策法律角度規劃高等職業教育。
根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支持定位于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高等學校學校實行綜合改革,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6]。
(1)地方特色:必須立足地方,服務地方,以地方經濟發展為依托,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走地方化發展之路。學校的辦學目標,專業結構,文化建設都緊扣地方發展。傳承和創新地方文化,承擔和履行地方義務,為地方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作出貢獻。相反地,地方也能更好地從法規政策、教育資源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2)辦學特色:普通高等院校轉型之后必須清楚地界定自己的辦學目標,走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之路。明確學校的辦學特色,改變“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想,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重視實用技能、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3)人文特色: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選擇權利,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本科教育是以職業為導向,而不是以職業為目標,所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多地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幫助他們適應高職本科教學模式,為更好地融入社會做好鋪墊。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主要是面向地方,面向企業,有目的的為企業輸入對口的實用性技術人才。有關資料顯示,江蘇省65%的企業對一線技術人才提出了本科層次的需求。企業既想從院校招收高質量的技術人才,又怕影響生產,不愿給予學生實習的機會。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李樹白表示,中國的校企合作靠的都是校友等人情資源,跟國外相比,企業培訓是缺失的。較之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許多專家認為其發達的關鍵是職業教育的多元結構和“雙元制”的職業教育形式。堅持以“產”為主的產學合作,校企合作,發揮職業教育的規模效益,縮短了企業與學校之間的距離。學生在接受職業理論教育的同時接受企業培訓,學生具有學生和企業員工兩種身份。但是,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非盈利性和企業的盈利屬性互相沖突,難以真正實現完全相容的校企合作。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鼓勵多元主體組件教育集團。研究制定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共同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的支持政策。開展多元投資主體依法共建職業教育集團的改革試點。”[7]鼓勵非公有資本注入高職院校,發展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鼓勵公辦院校改制,與企業結合資本結合,一方面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增加高職本科院校教研資源,另一方面企業深入接觸人才培養的模式,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為企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1]李漢林,渠敬東,等.組織變遷的社會過程-以社會團為結視角.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209.
[2]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家計委關于加速發展高等教育報告[Z].1998.
[3]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Z].1985.
[4]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決定[Z].2002.
[5]周建松,唐林偉.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十年2001-2010[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6]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Z].2014.
[7]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