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炳春
(長興技師學院 黨總支,浙江 長興 313100)
職業素養指的是所涉及的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自身的要求,是具體的某類職業人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表現在外的品質,主要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技能等維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造能力。”著力加強技師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的教育、提高其綜合素質,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促進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動,從而推動學校的長足發展。
職業道德是指人們的職業活動中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行為的要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包括的主要內容有:依法行事,嚴守秘密;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忠于職守,樂于奉獻;公正透明,服務社會。
職業意識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基于對職業活動的本質、規律、形式、意義的認識而形成的對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行為等職業要素在內的情感、態度、評價、意志等心理成分的綜合反映,在職業活動中體現自身價值的精神動力,是能從主觀上對職業人的行為進行支配。職業意識主要包括團結合作意識、開拓創新意識、愛崗敬業意識、誠實守信意識,等等。
職業人在工作過程中,有些行為和思維方式通過不斷的反復過程及長時間的積累沉淀進入一種固定模式,而這些行為和思維往往是被社會大眾所認可,無害的,有的時候需要重復的練習培養才能達到,這就是職業行為習慣。在就業過程中,職業能力就是職業行為習慣,具體表現就是熟記企業用人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崗位職責、嚴格按規范的程序辦事、就工作的進度與遇到的困難保持良好的溝通、對自己的工作要有計劃安排、積極配合上級的安排部署、學會與同事協作完成工作任務,等等。
職業技能,指學生就業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術和職業能力。還可以理解為:按照國家規定的職業標準,參加國家認可的考核鑒定機構,對勞動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的評價與認證的活動。而國家按照不同的職業分類,結合不同職業的性質和內容,對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進行規范。這是人們參與社會各種職業活動、參與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的依據,也是考核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和能力的重要參考依據。
對于技師院校而言,學生是學校的生命線,保障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正常運行;企業如同學校的客戶,為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為學校提供就業的市場。學生、學校、企業,三者互相制約同時又互相促進。作為中間環節的學校,更是離不了二者的支持。通過學校教育,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保障就業質量,進而以高質量的就業提升生源數量、素質,無疑可以形成一個封閉式的良性循環。同時,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學歷弱勢的技師院校學生要贏得“人生出彩的機會”,除專業知識、技能外,深厚的職業素養也是其職業生涯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活動,職業教育是為了對培養主體,并讓其得到全面發展的一項實踐活動。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始終遵循以被教育者為主體,教育者為引導。職業素養的教育是一項針對思想、意識、行為的教育,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需要圍繞被教育者這一主體,始終遵循以主體的全面發展為導向,學校與企業互相配合,對其進行教育和引導。我們認為,職業素養教育可以歸納為目的性原則、特殊性原則、理實性原則、循序性原則等四個主要原則。
一是目的性原則。指的是職業素養教育根據教育的最終目的,即以滿足學生就業需求的目的而提出來的基礎性原則。二是特殊性原則。指的是職業素養教育以教育目的為依據,針對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受教育群體而開展的教育,專業不同,教育的內容、形式、形式各有所不同,具有行業的特殊性質。三是理實性原則。指的是職業素養教育不能是純理論的教育,依據各種職業的特性,必須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才可能達到預計的目標,讓學生掌握知識、理解理論、掌握技能并最終讓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理論、技能養成為一種職業習慣才有實際的意義。四是循序性原則。職業素養的養成教育不能急于求成,不在一朝一夕,欲速則不達,而是要通過學校、家庭、實習企業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營造出良好的育人環境,將學生逐步培養成符合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如果一味求快只能取得表面上的成效,不能持久。
通過對學生、學校、企業的調查,我們發現要提高技師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單純依靠學校和專業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日益緊密的情況下,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整合學校、企業的相關資源,形成合力,多主體推進。
每個學校有自己不同的學校文化,即常說的校園文化,這種文化是通過學校長期實踐、檢驗得來的,校園文化影響著師生的發展。技師院校需要培養學生成為具備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需要有良好的校園文化作為支撐。通過校園文化,對學生進行熏陶,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通常校園文化可以通過建筑、宣傳欄、環境布局及各類文體活動完成。
同時,技師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常選擇使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參與學生的培養,即滿足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需要,也為用人單位提供有力的保證,無形中可以減少企業本身的用人成本。技師院校應主動邀請企業介入人才培養工作,通過企業文化熏陶,讓學生自覺轉化成為企業人。如可以邀請相關的合作企業來校宣講;在教室張貼企業的宣傳標語,學生每天邊學習邊領悟企業的文化;以企業員工形象為標準,制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規范,讓學生提前融入職業狀態。
技師院校在對學生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職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需要針對學生的專業進行分析,對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進行深入的了解,制定有效的培養方案,設計有效的課程體系,才能讓培養得到有效的體現。
技師院校要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增加職業道德教育的模塊,促使學生在掌握職業技能的同時,內化對應崗位的職業道德的具體要求;要嘗試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職業意識培養課程,如《職業素養教程》、《職場禮儀》、《服務心理》等,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培養,能夠滿足學生職業意識的養成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各課程以企業用工的技能需求為標準,通過集體備課,提高教師隊伍水平,把教學內容以具體的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整理課程內容。在學習專業技能課程之外,也可以提供可選擇的職業素養選修課程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技師學院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培訓,使得校企無縫對接。在培養的過程中,安排學生進行教學實訓、實習,讓學生通過實訓、實習提高專業技能,同時通過環境、角色的轉換,提供更好的環境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技師院校基本按照2+1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利用1年的時間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強化培養,安排學生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在頂崗實習之前,學校應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制度、管理模式、服務理念等,做好思想準備。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后,學校、企業應合力逐步開展相關培訓。學校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企業要給予學生實習定位,讓學生感覺到自身已經擁有一個培養和提高的平臺。在頂崗實習結束時,學校和企業應統一從職業素養角度給予學生一個綜合評價,并且確保所做出的這個評價是客觀的,讓學生感受到公平、公正、公開,最大限度地體驗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任課教師是貫穿學生課堂始終的,起著關鍵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學習、成長的關鍵人物。只有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才能為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提供保障。除引進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外,技師院校應搭建平臺,利用企業輪崗、掛職鍛煉等方式,選派專業教師赴企業一線提升實踐經驗,豐富教師的職業素養。在課堂教學的有效管理上,技師院校可以鼓勵教師采取7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安全、節約、素養)的管理模式。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模擬或仿真的實訓環境讓學生感受企業氛圍,以每一堂課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階段性的綜合評價,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職業素養的培養是一種良好習慣養成的過程,僅靠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與訓練是不夠的,需要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技師院校要加大班主任管理能力的培訓力度,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讓班主任的管理方法更適應職業學生的培養要求。通過校紀校規的教育,強化學生對職業道德的遵守;利用不同的環境引導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提升職業素養;通過教室、宿舍衛生、日常禮儀等方面的激勵管理,內化學生的職業行為習慣;通過組織班級小能手比賽,利用第二課堂的時間,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1]葛錦林.基于專業的中職生職業素養教育對策[J].機械職業教育,2015(2).
[2]王乃國.IPQ育人模式立足職業素養的個性化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2).
[3]曹惟.解析基于職業素養的高職學生素質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4(36).
[4]王佳.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內容與途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