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杰
(漳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福建 漳州 363000)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在推動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時,黨和政府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東南部,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480萬,下轄薌城、龍文兩區、龍海一市(縣級市),漳浦、云霄、詔安、東山、南靖、平和、長泰、華安八縣,以及臺商投資區、招商局漳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和古雷港經濟開發區這四個開發區。近年來,我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辦好讓全市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積極促進均衡發展,全面構建和諧教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努力維護教育公平,全市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科學、和諧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截至2013—2014學年,全市15個縣(市、區、開發區)共有小學981所,在校學齡人口總數323295人,學齡入學率100%,在校學生數330488人,毛入學率102.22%。初中202所,在校學齡人口總數140930人,學齡入學率99.64%,在校學生數161992人,毛入學率114.53%。全市小學生入學率和鞏固率,初中生入學率和鞏固率及殘疾兒童入學率等各項指標均保持在較高水平。經過努力,目前全市已評估驗收1065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其中小學873所、初中192所),完成率94.8%,有效促進了各縣(市、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大幅度縮小了學校之間的差距。
2011年,市長與13個縣(市、區)主要領導簽訂《漳州市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責任書》,確定各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時間表,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印發了本市 “義務教育發展初步均衡評估細則和評估辦法”,至2012年底已全部完成市級初步均衡驗收,并于2013年由市政府下發 《關于義務教育初步均衡發展評估驗收情況的通報》,指出了各縣區存在的薄弱環節并要求及時落實整改。通過努力,截至目前,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南靖、長泰、東山、龍文、招商局漳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率先通過國家現場抽查認定。按計劃,我市所有縣區將在2017年全部完成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驗收。
通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和積極推進,我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是,面對科學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我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學校布局滯后,影響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方面,盡管近年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但區域差距仍然存在,導致區域之間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學校辦學條件、教師工資待遇差距較大,造成了區域之間教育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另一方面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的區域差距,引發教育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配置中的區域結構失衡,校長、教師和學生在較大范圍內從欠發達地區流往發達地區。
(二)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低、保障能力不強,制約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這幾年,各縣(市、區)政府都能優先考慮對教育的投入,基本保證了學校的正常運轉。但是,對照有關規定和與周邊兄弟地市相比,我市的教育投入相對偏低,保障能力比較弱,特別是我市所轄縣(市、區)生均公用經費大多執行的是省定最低標準,與我市經濟發展總量在全省的地位不相符合。據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統計局對今年各縣財政教育支出占比及預算執行進度情況的最新通報,我市仍有平和、云霄等縣沒有達到省下達比例;依據2013—2014教育基礎統計報表呈現,我市云霄縣、華安縣、漳浦縣、詔安縣、平和縣“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整體偏低,其中平和縣為全省最低,僅占全省平均值的十分之一左右;另據市教育經費核查小組核查資料顯示,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教育資金上,存在一定的隨意性,某些縣、區不能當年予以安排,有些縣、區做大成本,沒能計提教育資金。同時,部分轄區教育費附加計提和撥付存在不足和不及時,滾存結余較大的現象。
(三)師資力量配置不均衡、隊伍結構不合理,制約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資源分布不合理,導致師資力量配置不均衡,客觀上形成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的差距,包括教師自身的素質、學歷和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專業水平難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要求,這既是造成擇校的一個重要因素,又是制約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同時,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和“單獨二胎”計生政策的調整,適齡兒童當前呈現只增不減的態勢,同時在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小班化教學逐步實施,教學任務愈加繁重的情況下,教師編制卻沒有大幅度相應增加,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學科結構性矛盾明顯,尤其是農村學校的教師,編制配備低,緊缺學科教師十分短缺,相對城區學校,客觀上更難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影響實施素質教育和落實全面發展。
(四)“隨遷子女”入學人數持續增長,導致義務教育均衡任重道遠。
總體上,我市在接收和保障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教育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較好,實現了義務教育的全覆蓋,然而,由此帶來的壓力不斷增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讀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達55867人,其中公辦學校吸納50500余人,而且呈繼續增長趨勢。為保證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入學和接受義務教育,全市公辦學校通過挖掘潛力、擴班增容等措施,盡力吸納接收,去年比例已高達90%,但仍無法滿足需求,尤其是在主城區、老城區——薌城,由于歷史問題欠債太多,因此新建住宅小區教育配套設施沒能跟上,造成學位十分緊張,問題最為明顯。
針對我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更好地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均等的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和機會,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宏觀統籌力度,積極調整學校布局,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建議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針對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布局不合理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一是敦促各縣(市、區)盡快修訂和調整教育布局規劃(2010-2020),把縣域義務教育布局規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發展規劃,統籌考慮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未來生源變化情況和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充分考慮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因素,合理調整學校布局,確定學校辦學規模,調整用地優先保障學校布局,新建居民小區需要設置學校的,參照《漳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市教育局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規范城區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管理若干意見的通知》(漳政辦〔2014〕101號),應當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學校布局和規模與學齡人口分布相適應,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二是盡快成立漳州市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延用、對應國務院和省政府的架構和做法,由分管教育副市長任主任,諸如教育、發改、規劃、國土、建設、財政等有關部門主官任副主任,形成聯動機制,確保各項方針政策不打折扣落地,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優先發展教育的良好局面。
(二)確實強化政府責任,持續加大教育投入,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的保障水平。
建議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針對我市特別是縣域財政教育投入不到位的問題,一是加大對各轄區財政教育投入完成情況的督查和考核力度,認真落實各縣(市、區)財政教育支出占比標準,確保省財政廳每年下達給我市的財政教育支出占比指標的完成,并按期撥付。二是嚴格執行教育稅費征收和從土地出讓金中計提教育資金的規定,用足用好教育稅費和教育資金,確保教育稅費、教育資金按照規定用途使用,提高使用效益,資金向薄弱學校傾斜,抬高底部。三是建議設定義務教育最低財政標準,對低于最低財政標準的縣,借鑒我省寧德市為如期完成“雙高普九”創建工作的做法,特事特辦,由上級財政通過建立規范化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給予縣域財政支持,確保貧困縣域也能在2017年如期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驗收。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均衡配置師資力量,進一步提升義務教育的內涵質量。
建議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著力在建立優化教師調配、流動、培訓、評價機制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是在教師調配上,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按省定生師比(規模小的學校按班生比)標準配齊配足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編制,并按生源變化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適當增加城區吸納隨遷子女比例較高的公辦學校教師編制。二是在教師流動上,嚴格執行校長定期流動任職和骨干教師、專任教師每年按15%比例在區域、城鄉、校際流動制度,實現區域內校際間師資配置的相對均衡;三是在對學校、教師的評價上,除了教育部門自身的評估標準外,要加上社會、學生對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和要求,真正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質量評價體系。
(四)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完善關愛“隨遷子女”,進一步加大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社會關懷。
建議我市各縣(市、區)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貫徹落實國務院提出的“兩個為主”的要求(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
(五)加快區域經濟發展,不斷提升均衡水平,進一步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
經濟發展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物質基礎,特別是縣域經濟對當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很大影響。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經費增加的保障,特別是對于相對落后的貧困縣和偏遠地區,只有發展好當地的地方經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義務教育的不均衡。
[1]張蘭春,劉亞榮,佛朝暉,張虹,蔣義.中國義務教育政策地方政府執行情況研究報告[C].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瞿瑛.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問題研究——教育公平的視角[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