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琴
(湖南理工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在我國有未成年人的家庭中,大多是正常結構的家庭,所謂正常結構的家庭是指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父母有能力也有時間承擔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及教育責任的家庭,也稱核心家庭。而與正常結構的家庭相對的則是特殊結構家庭(簡稱特殊家庭),包括:父母離異、父母一方死亡、服刑或勞改的單親家庭、再婚家庭、父母分居家庭、抱養子女家庭、父母出國或外出打工無暇照管而隨祖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生活的留守兒童家庭,或以上幾種現象并存的家庭等,這類家庭往往面臨家庭成員不齊、家庭結構不完整,很可能導致家庭功能不全等問題。農村社區是以農業生產方式為基礎的規模較小、結構比較簡單的社區。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如何優化社區環境對特殊家庭兒童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如何構建系統完整的農村社區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當前農村社區面臨的新任務。
構建農村社區特殊家庭兒童心理援助體系是指以農村社區為單位,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有相應的工作隊伍,根據特殊家庭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巧,結合學校、家庭及社會資源,開展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及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系統。通過這一心理援助體系,幫助那些特殊家庭的兒童更好地面對因家庭變故而帶來的傷害,調整他們的心態,使其盡快達到平衡,并使特殊家庭兒童充分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從小形成關愛社會、感恩社會的心理導向,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這是當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和諧的家庭環境、健全的家庭結構和功能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有極為重要作用。在農村,由于有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他們的未成年子女成了留守兒童,根據全國婦聯專題報告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共有5800多萬留守兒童,這些數量眾多的留守兒童加上那些因父母離異、父母一方死亡、服刑或勞改等缺損型家庭兒童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群體,這些特殊家庭的兒童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種弱勢群體,很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如果不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援助,就容易出現自卑、逆反、猜疑、恐懼等不良心理,也易導致網絡上隱、他向攻擊行為、自殺等嚴重心理障礙。
農村特殊家庭兒童成長社會環境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家庭、學校和所在的農村社區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大眾傳媒。
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有賴于其生長的社會環境,健康的社會環境有利于個體社會化的積極實現。而農村特殊家庭兒童因受其特殊家庭環境的制約,他們的社會化過程的實現需要得到更多的社會的支持與關愛,以彌補其家庭環境的缺陷。大多數農村特殊家庭的家長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教育意識淡薄,且許多臨時監護人一般為老年人,缺乏基本的教育能力,家長(或臨時家長)認為他們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即可,至于教育問題,那就交給學校了,他們在兒童心理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很小,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經成為當前農村特殊家庭兒童環境的典型特征;另外,農村學校因地理環境、師資等條件的制約,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很難經常性地對特殊家庭兒童開展家校共育,也幾乎不與社區溝通,這就使原本應該發揮有機作用的教育整體被割裂,教育力量被削弱,致使特殊家庭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變得艱難。農村社區構建兒童心理防護體系,就是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為兒童開辟學校、家庭以外的廣闊空間,拓寬他們的認識視野、交往范圍,并搭建學校、家庭聯系的紐帶,優化兒童成長環境,推進其社會化進程。
農村特殊家庭兒童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愛和幫助,農村社區因貼近兒童生活,有更多的接觸兒童的機會,便于及時幫助他們;同時,農村社區與這些特殊家庭兒童的監護人較熟悉,可以給他們提供實際指導與幫助;社區也可主動地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系,與學校溝通兒童在校內外的表現,這些舉措都有利于充分發揮農村社區的主體作用,充分體現全員關愛、全方位關注兒童的教育理念。
構建農村社區特殊家庭兒童心理援助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以農村社區為主導,學校、家庭共同參與的維護兒童心理健康的社會支持系統是改善農村特殊家庭兒童心理成長環境,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其具體策略包括構建組織管理體系、業務工作體系、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協同體系等。
構建農村社區特殊家庭兒童管理機構,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人員落實、經費落實、任務落實,統一協調社區各方支持因素和力量,以保障機構正常運轉。
對特殊家庭兒童心理援助一直以來在大部分農村社區都處于無人管理、無人過問的狀況,致使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單親兒童等由于得不到及時幫助,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從縣政府到鄉鎮政府的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農村社區對特殊家庭兒童心理援助方面的工作,充分認識到,在新形勢下,構建一個有職有權有位有為的能統籌、協調社區內各種影響因素的兒童管理組織機構是創建文明和諧的農村社區的重要條件,也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補充。
這一機構要有效地開展工作必需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是否有相對穩定的工作隊伍是該項工作能否開展的關鍵;還要建立相關的工作制度,將對農村特殊家庭兒童的心理援助工作作為一種常規性工作做;這項工作也離不開鄉鎮給予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而經費投入是該項工作能否長效開展的重要保證;同時,鄉鎮政府要及時給予監管,避免虎頭蛇尾,這為兒童心理援助體系長效開展提供保障。
在農村社區創建了兒童管理組織機構,也有了工作隊伍,還有了一定經費,其日常工作可以著重從以下方面開展。
第一,面向農村兒童(特別是特殊家庭兒童)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工作,兒童可能不會主動咨詢,工作人員要主動發現問題,動態觀察兒童的心理狀況,主動找兒童談心,將兒童心理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同時要主動與家長和監護人溝通,了解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幫助家長和監護人提高教育水平,改進教養方式。
第二,開展農村社區健康的文娛活動,一些農村,由于缺乏必要的文體設施,兒童課余沒有地方去,尤其是特殊家庭兒童在監管乏力的情況下,會到社會上以營利為目的的網吧、游戲室、歌舞廳、影視廳等地玩耍。為此,農村社區可通過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規范好各類娛樂設施,如游戲室,歌舞廳等,建立一些有專人監管的兒童閱覽室、社區圖書館、資料室、網絡、影視廳等,不定期開展健康的文體活動,促進兒童心理成長。
第三,落實農村社區特殊家庭兒童心理援助的社區環境管理系統,創建一些兒童及家長的活動中心。在農村社區創建諸如兒童之家、家長學校、居民之家等兒童與家長的活動場地,吸引兒童及家長課余或業余到這些場所活動。同時要加強對社區周邊不良環境的改造,管理好各種對青少年有較大影響的社區場所,發現有對兒童身心健康有不良影響的娛樂場所應責令其整改,凈化兒童生活環境。
農村社區應將特殊家庭兒童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作為一種常規性工作做,構建農村社區特殊家庭兒童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機制,社區的兒童管理組織機構應安排專人管理這項工作,建立特殊家庭兒童心理預警及應急系統,對特殊家庭兒童不定期進行評估,對有重大生活事件的個體應重點關注,發現兒童有心理危機應及時干預并追蹤,同時應與家長或監護人保持密切聯系共同化解兒童心理危機。
農村社區在兒童心理成長中對各方力量的協調作用不容忽視,它不僅可通過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為農村兒童的心理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成長;而且社區可以通過舉辦監護人學習培訓班,提高他們的素質,使其真正擔負起監護人的職責,更好地完成對特殊家庭兒童的監護工作,還可通過創辦家長學校、家庭圖書館等向家長及監護人宣傳兒童教育知識,并對一些特別困難的家庭給予更多物質與精神援助;另外,社區可通過電話或走訪等方式與學校保持聯系,經常了解特殊家庭兒童在校表現,與學校共同幫助特殊家庭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另外,農村社區的兒童管理組織機構還應執行和落實相關政策和法規,要全面開發農村社區的社會性支持資源,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力量推進農村社區兒童管理機構的蓬勃發展。
總之,提高農村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共同進行。農村社區兒童管理機構通過建立校內外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網絡,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互聯系的立體教育模式,全方位共同為農村特殊家庭兒童心理健康成長提供服務。
[1]周宗奎,孫曉軍,范翠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問題與對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2]元煥芳.國外社區教育的成功模式及對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的啟示[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7).
[3]楊智.近十年我國農村社區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9).
[4]孫健.我國農村社區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