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霞
(長江師范學院 政治與歷史學院,重慶 408100)
中學思想政治課是中學全部教學科目中的主要課程的基礎,是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是實施全面發展方針的重要途徑。中學思想政治課程不僅對中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到指導作用,同時對中學生的全部學習和生活也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但是,目前,中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課時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心理狀態是復雜多變且不易控制的,而初中生由于所處階段的特殊性其表現尤為突出。本文運用教育學與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對初中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時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探究,并且提出相關解決對策。
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塑造初中生人生素養,建構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正確的愛國情感的育人活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初中生的心理狀況因人而異,并且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下所呈現出來的心理狀態不同。初中生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心理狀態的變化也是有根據的,所表現的心理現狀從宏觀上看分為積極主動心態和消極被動心態。
積極主動心態的表現比較上進。在學習動機上,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講,學生會自我不斷滿足對思想政治課程的需求,在基本學習任務滿足后會產生更高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很高;在學習興趣上可以自我尋找其中樂趣,此時他們的學習是為了在思想政治課程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個人思想道德水平;在學習習慣上能夠自發養成適合自己的習慣,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投身到課堂情景故事的模擬中,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并且課后能主動高質量地完成作業,甚至還有極大興趣探索課本之外的相關內容。
但是消極被動心態則是與其恰恰相反的。具有這類心態的初中生大多數在學習上是缺乏動力的或是具有功利性的,外部客觀條件的刺激對他們來說更實用,他們認為課堂索然無味,沒有學習動力甚至出現厭學想法。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習慣于簡單機械的學習方法,思想保守缺乏創新,學習中喜歡依賴別人,崇尚課本知識,慣于死記硬背,不能獨立分析問題,等等。一般來說,持這樣的心態的初中生的思想政治課成績都相對較差,并且政治素養的形成也是困難的。
初中生在從事學習思想政治課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及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變化。但是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初中生的心理狀態由被動消極轉化為主動積極,這樣不但有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而且有利于他們個人成績的提高和優化,最終促進處于特殊時期的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的健康發展。
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和正確認識初中生青春期心理的特點,特別是獨立性增強和自我意識的特點。造成初中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心理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傳統教學方法、政治課教學、教學體制三方面對學生學習心理的影響。
思想政治課在學校抓德育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課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知識為起點武裝學生頭腦,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及相關政治覺悟,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激發他們立志成為新世紀的接班人。《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時代,面向未來;同時必須緊密聯系青少年不同時期的思想、知識、心理發展的特點,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積極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認清和履行我國青年一代的崇高責任。
過分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是傳統教學的一大弊端,忽視對初中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在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滿足于傳授給初中生最大限度的記憶和效仿能力。傳統教學忽略了為了初中生行為的改善要不斷對其進行道德教育,初中生的情感和個性也被忽視了,那么他們的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也就受到了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沒有達到思想政治課程育人的要求和標準。
傳統的教學方法促使初中生養成了 “好抄懶動”的心理,教師在組織課程學習中缺乏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一味地向學生傳授固化的知識,課堂上缺少了學生新穎的觀點和創造性的思維,初中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心理狀態是壓抑的,他們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在教師的講述中遠遠得不到滿足。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逐漸失去了自我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也越來越淡化。
政治課教學缺乏其他科目的生動色彩。被公認為抽象藝術學科的政治,包含的內容紛繁復雜,因此政治課教學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不少問題。思想政治課特定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多為以書本知識為基礎提高學生能力,在教學上的實踐受限,不利于教學任務的真正完成,學生學到的往往是表面知識。以至于學生認為只要背背知識點就可以,而不能深入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不少學生將思想政治課稱為“副科”,缺乏重視心理。
擔任政治課教學的教師也在偏向非專業化,大多數學校從事思想政治課的老師是非對口專業的,不能正確合理地運用學科教學方法和原理,以至于學生產生抵觸心理。
近年來,素質教育在我國教學體制中被大力推崇。教育改革的推動使素質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但是仍然沒有取得可喜成果,在現實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在我國多數中學采取的教育政策是一方面要素質教育,另一方面要應試教育,即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兩手齊抓,兩手都要硬”,因此免不了出現“課內應試教育,課外素質教育”等可笑現象。應試教育的老樣子沒有發生質的改變,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被升學率限制,就更不要指望以此帶動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學生為了考高分而把自己封閉在狹窄的苦讀的生活空間里,很多學生產生了 “學習厭倦癥”、“考試恐懼癥”,有的甚至產生“厭世癥”、“自閉癥”、“憂郁癥”,等等。
初中生學習思想政治課時呈現的心理狀態是多變的,并且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外界因素。初中生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幫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必須 “對癥下藥”,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擾。
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目的不應該是單純追求知識,片面培養學生,教學大綱中提出的教學目標是綜合性的、有層次的,同時各個目標之間是相互緊密聯系的,改革先前單一的教學目標,那么在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上就要求體現三維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價值目標。要實現改革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目標,就要做到不脫離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教師不能把一些觀念性的學習內容單純傳授給學生,其結果無異于說教;要不斷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能夠將所教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行為習慣相聯系,使學生能夠清楚地感受到所學內容是真實存在的,進而學生在心理層面上的接受性也會提高。
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啟發學生心靈的學科,不可缺少必要的幽默感。幽默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但是任何表現形式都充滿了機智,突出表現為含蓄而富有情趣的表達想法。教師利用幽默感展現自身人格魅力,運用風趣幽默的教學狀態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人生哲理的樂趣,使學生由“苦于學”走向“樂于學”。基于學生的個人心理而言,學生擁有舒暢愉悅的探索情趣,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不斷進取的良好心態。
在課堂上教師適時的幽默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夠調節學生長期受到壓抑導致的情緒低落,有時老師簡單的語言、動作便可以使本來枯燥的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學生在心情愉悅的狀態下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這時的課堂比平淡無奇、枯燥無味的講解更能收到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與此同時,教師利用幽默可以對一些學生的壞習慣進行調侃,既能使學生見好就收,又不至于影響師生之間的友好關系。幽默有利于學生產生連續不斷的好奇感,對學生自身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注重課堂交流,也就是師生互動。在教學中,師生互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從而增強學習效果。實施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良好的課堂互動分為顯性互動和隱形互動,所謂顯性互動,就是教師與學生在知識授予過程中,通過探討、交流、互問等形式,使學生發揮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作用,教師輔助學習,發揮引導作用。所謂隱形互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思維和情感共鳴的過程,教師通過啟發引導促使學生產生教學要求的思想情感,從而自覺明了地接受知識的熏陶。
良好的課堂互動需要教師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及課堂上的靈活反應,同時需要學生發揮主動性的配合。但前提是要有和諧友好的氛圍,學生與教師應有一定的默契度,課堂上創設的教學情境,學生在語言和行動上都能積極響應,學生的心理受到渲染,在互動中積極動腦獨立思考問題,善于發表個人看法,提出創造性觀點。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可起到帶動作用,幫助差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促進其轉變被動消極的心理狀態。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運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化解學生的心理矛盾。教師必須把握青少年愿意以情感為基礎接受思想觀點的特點,初中生大多希望和教師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這時教師就要將以情載意、以情通理的原則運用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在理解學生的過程中對學生產生深厚的情感,做到愛學生,愛教學。適時地通過情感化解學生心理的矛盾,以情觸心,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
中學生處于特殊的人生時期,心理狀態是多變且不易控制的,在思想政治課程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健康發展。在教育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除了要關注中學生的學習狀況之外,還要注重其在學習動態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促進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幫助他們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完成以德育人的宗旨。
[1]吳松年,莊永敏.思想品德新課程百問[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吳松年.思想政治課教學藝術[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3]吳鐸,彭承福.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湖南省教育廳組織編寫.中學教育心理學[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吳慶麟.教育心理學:獻給老師的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6]王雪梅.高中生學習思想課的心理[J].東北師范大學,2005.
[7]余睿.如何克服思想政治課中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J].青春歲月,2011年06月下.
[8]劉轉志.中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心理特點[J].改革開放,2012年9月.
[9]謝建華.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策略初探[J].教師,2010年10月(總第81期).
[10]倪麗霞.師生互動快樂學習思想政治課教初探[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7月(第18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