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蓮蓮
(和縣第三中學,安徽 和縣 238200)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對教師素質的期望
雷蓮蓮
(和縣第三中學,安徽 和縣 238200)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廣大初中歷史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理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具備把新的教育理念付諸教育實踐的能力。標準在教學理念、教學能力、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對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只有這樣,歷史教學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適應新時代的發展。
初中歷史 課程標準 教學改革 教師素質
我國自新一輪的歷史課程改革以來,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我在教育實習期間,在學生中間做過一次調查,其中有這樣一道調查題:你認為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具備的主要條件有哪些?
九(10)班的一位女生說:“我最不喜歡上課死氣沉沉的歷史老師,一上課就像進了教堂一樣,本來有的歷史事件挺感人的,可納入歷史課堂,讓歷史老師一講就索然無味了。我希望我們的歷史老師多一點激情,多一點熱情奔放或義憤填膺,多一點深刻的聯系實際分析,多一點歷史老師自己的歷史知識,以點燃我們的思想,以引導我們的洞察。”
九(11)班的一位男生說:“什么樣的歷史老師最受歡迎?其實很簡單,就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過程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思想,不原原本本按照教科書講課的老師,就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還有,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自己也能做到,這才是真正有本事的歷史教師。”
按意見反饋的集中程度及次序排列,依次是:(1)風趣幽默;(2)有史學功底;(3)能讓學生發表個人見解;(4)善于把歷史課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5)歷史課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對歷史課和歷史老師的期望,應該說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從調查的結果看,學生對歷史課的期待與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理念是一致的。教師作為新課程的具體實施者,其整體能力如何,決定了課改的成效。提高教師素質成為當務之急。
前面調查結果所反映的學生對教師的期望與新課程改革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不謀而合的。歷史課程的實施,必須以《標準》為依據,力求體現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按照標準提出的規定和要求,注重課程目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目標的整合,并使其具體化為課時目標。教學時要靈活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種歷史信息資源,突出歷史教學的特點。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對教師素質就提出更高的要求。
1.樹立新的教學理念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在談到關于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思路時指出:面向全體學生,從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出發,遵循歷史教育規律,充分發揮歷史教育功能,使學生掌握中外歷史基礎知識,初步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歷史學習能力,逐步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并提高正確認識現實的能力,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些都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
“現代的教育理念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它符合現代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的變化發展,是教師立教的根基與轉變教育行為的先導”①。在歷史教育改革中,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育觀念,這是取得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
標準指出:在課程目標上,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揮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在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內容選擇上,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在課程設置上,要體現多樣性和獨特性,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終身發展;在課堂實施中,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建立新的教學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的基本特征,更要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生個體的不同,要求教師因材施教,教師必須樹立這樣的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但在教育實踐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呢?
(1)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標準提出要多視角、多層次地滿足學生學習歷史的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教師的技能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當好學生的引導者,師生之間的關系不應單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更重要的是以感情交流為紐帶。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這是時代賦予教師的新的使命。
(2)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真正的本領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
(3)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標準要求歷史教師要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通過歷史教學,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形成愛國主義情感,開闊觀察世界的視野,認識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成為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2.知識素養的要求
歷史教師不僅要有雄厚的學科專業素養,還要有豐富的教育專業素養和高尚的職業道德,更要有很強的責任感,熱愛歷史教育事業,熱愛全體學生,樂于為中學歷史教育做出無私奉獻。
教師的知識是從事教學活動的條件和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中學歷史教師的知識素養主要有三個層面:第一層是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對于歷史教師來說,其需要知識的拓寬和深化,特別是補充一些專門史知識。第二層是歷史學和考古學的新動態和新成果的知識。掌握這些知識,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使教學有新穎性。第三層是相關學科的知識。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徹底拋棄“隔行如隔山”的落后觀念,具備多元化的知識結構。
有了歷史學專業知識,還應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歷史學科是一門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學科,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諸多方面,與人文科學的聯系尤為密切。從這一特點來看,歷史教師必須是個“通才”,具有廣闊的知識面,掌握豐富各科知識,這樣在講課時能夠信手拈來,而且在教學中能夠找到令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突破口。歷史老師不僅要通文,而且應曉理,練好自身功夫。
中學歷史教師不僅承擔著傳授學生基本的歷史知識、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擔,還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②。此外,歷史教師還應具備一定得教育科學知識,心理學知識。
總之,歷史教師要不斷地自我學習和提升,“向哲學要高度,向史學要深度,向相鄰學科要廣度,向科學最新發展要新度”③,做到自己知識結構的量的拓展和質的升華。
3.歷史教學研究能力
教學論前輩李定仁認為,“教學研究就是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識地對教學領域中的現象進行研究,以探索和認識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④。中學歷史教師要提高自身專業化程度,必須要有較強的教學研究能力。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應該走出傳統的束縛,從單一的傳遞者走向研究者。當教師的教學與研究融合在一起,教學才有更富理性的內涵。學者型教師,除了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有敏銳的教學研究意識和教學研究能力,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
4.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
教師要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教學,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例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觀看并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仿制歷史文物,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等。
提倡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在教學中,要將教師的講述、講解、演示等與學生的觀察、材料研習、討論、問題探究等結合起來;充分運用教學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等,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開發和制作歷史課件。
5.職業道德操守
“教之道,德為先”,職業道德操守是社會對所有教師的要求。歷史教學一直兼備德育的功能,即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古往今來,歷史一向被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因此,中學歷史教師首先必須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真正做到“德高為師,身正為范”。
“歷史之于民族,正如記憶之于個人。一個人如果喪失了記憶,那他就成了白癡;一個民族如果不講歷史,那就會成為愚昧的民族”⑤。由此可見,中學歷史教師肩負的使命與責任至關重大。從小處看,中學歷史教師傳授知識、陶冶情操、培養能力;從長遠看,中學歷史教師負載著傳承人類文化的歷史使命。歷史教師應該切實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質,才能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
注釋:
①劉榮.新課程下中學歷史教師的素質要求[J].教師教育研究,2007(6):34.
②金一鳴.教育社會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10.
③劉登山,等.秘書學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123.
④李定仁.論教學研究[J].教育研究,2000(11).
⑤梁啟超.政治學打架伯倫知理之學說[C].飲冰室合集(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116.
[1]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朱煜.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劉軍.歷史教學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于偉民.歷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王宏志.歷史教材的改革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