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妹榮
摘 要:大體積混凝土大量地應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之中,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對施工技術要求比較高。現本文結合實際總結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經驗,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經驗
一、施工準備
(1)根據施工部位及現場平面布置圖劃定混凝土進出場路線并設專人指揮,確定混凝土拖式泵位置及泵管布置。所有機具在澆注前進行檢查和試運轉,同時配專職技工隨時檢修。(2)加強氣象預測預報工作,在混凝土施工階段由工程部負責聯系一周天氣情況并轉發給有關部門及作業隊。(3)在混凝土澆筑之前,由作業隊質量部門檢查模板、鋼筋及預埋件等的尺寸、規格、數量和位置,控制其偏差值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規定,辦理自檢、互檢、交接檢。合格后,報土建分部、監理驗收,并辦理隱、預檢手續。(4)建立混凝土澆筑前各專業會簽制度和預拌混凝土澆筑開盤申請制度,混凝土澆筑申請單必須在澆筑前由技術人員填寫,交各專業責技術負責人會簽,保證在混凝土澆筑前各專業準備工作已經就緒。(5)按設計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試配,由混凝土攪拌站出。(6)現場試驗室統一試驗編號,負責提供試件成形,初期標養條件。(7)施工縫設置。底板后澆帶留置成凹行狀,上、下口為800mm、中口寬為1000mm、混凝土接槎用快易收口網分隔。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將止水條固定在100mm寬錯臺上部,止水條順墻向上拐1m作為收口。為能及時清除后澆帶里的雜物或水,在后澆帶的一些邊緣轉角處設置積水坑,尺寸大小為400×400×
400mm見方,在后補混凝土時與后澆帶的混凝土一塊澆注。后澆帶采用提高一個強度等級的微膨脹抗滲混凝土,溫度后澆帶兩個月后澆注,沉降縫后澆帶澆注時間視沉降觀測結果而定。后澆帶留置時間較長,為保證內部清潔,特采取下圖防護措施,并在各后澆帶端部留置集水坑,以便封閉前沖水清理。
二、混凝土澆筑
(1)混凝土澆筑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確保滿足澆筑速度的要求。(2)基礎底板被后澆帶劃分為施工段,每個流水段混凝土澆筑順序均為從南往北、從西往東,往還澆注;各段混凝土必須連續澆筑,不得留置施工縫,控制混凝土初凝時間不得小于12小時。(3)各段混凝土澆筑均從南向北進行,從西往東推進,邊澆筑邊拆管,布料桿移動配合。(4)基礎底板混凝土按自然流淌坡度(1:5左右)采取斜面分層方式進行,1800mm厚的板每層澆筑厚度600mm,局部的2100mm按照700mm厚度進行澆注,3次澆完,900mm厚的板每層澆筑厚度450mm,二次澆完。基礎墻體采用分層澆筑方式,每層厚度600mm。澆筑厚度用預先準備好的標尺控制。(5)混凝土傾落高度不得大于2m,大于2 m時,使用串筒式溜槽下料。(6)澆筑基礎墻體混凝土時,底部應先填50mm厚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減粗骨料砂漿。(7)澆筑混凝土時,應經常觀察模板、支架、鋼筋和預留孔洞的情況,當發現有變形、移位時,應立即停止澆筑,并應在已澆筑的混凝土凝結前修整完好。(8)混凝土振搗應做到快插慢拔、上下振搗均勻。(9)混凝土振搗時間控制在25~30s之間。(10)振搗棒插點均勻排列,振搗半徑400mm,呈梅花形布點方式。(11)振搗棒不宜碰撞模板、鋼筋。(12)對鋼筋密集的交叉梁節點部位,由人工從側面下灰澆筑,并用φ30振搗棒設專人進行振搗。大洞口洞底模板應開口,并在該處澆筑振搗。(13)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所產生的泌水要及時進行處理。(14)混凝土表面處理在澆筑后約2~3小時進行,按測量標高拉通線控制,初步大刮桿抄平,木抹子搓平壓實;待混凝土收水后,再一次用木抹搓平,以閉合收縮裂縫。
三、混凝土養護
(1)加強混凝土保濕保溫養護,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在25度以內。(2)設專門班組進行保溫、保濕養護,并注意保持薄膜下表面有凝結水存在,養護層的厚度根據實測溫差情況及降溫速率而定。
四、技術質量保證措施
(1)澆灌部位、強度等級的控制。1)每車必須掛標識牌,注明混凝土強度等級、抗滲等級、澆筑部位。2)每車必須有小票,注明工程名稱、澆筑部位、混凝土強度、配合比、外加劑、坍落度、出機時間溫度、運輸車號等。3)混凝土到場后都必須做坍落度抽檢。4)對不合格的車次,要拍照片或錄像,并記錄車號、退場時間,并存檔。5)車輛進場后由工程部門派專人指揮調度,并在小票上加蓋名章,記錄時間,收集小票。(2)混凝土裂縫的控制。1)為了加強混凝土的密實度,進一步提高混凝土抗滲、抗裂能力,施工中采用二次振搗,保證上下層混凝土在初凝前結合良好。2)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在初凝前應采用2m長刮尺抹壓兩遍,初凝后、終凝前應再抹壓一遍,以防止表面收縮裂縫的產生。3)混凝土攪拌、運輸、澆筑等過程中任何人不得擅自加水。
4)加強混凝土養護和保溫,控制結構與外界溫差控制在允許(25℃)范圍以內。如超過了,要及時覆蓋厚度,以使內外溫差均衡。(3)現場試驗室的控制。1)現場試驗室須保證混凝土試塊的制作、養護條件,有健全的管理制度。2)現場試驗員必須經培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3)混凝土施工前應作技術交底,并應具備冬施混凝土養護條件。4)混凝土試塊制作。①普通混凝土試塊。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按GBJ204-83第4,6條或GBJ-6-90第65條(預拌混凝土)等規定執行,在澆筑地點按規定取樣數量隨機取樣制作試件,每次取樣至少制作三組試件。取樣時應詳細注明樣品代表的混凝土澆筑部位的范圍,同條件養護試塊可根據不同結構部位留置。②抗滲混凝土試塊:抗滲混凝土試塊每單位工程不得少于2組,其中至少1組應在標準條件下養護。如使用的原材料、配合比或施工方法有變化時,均應另行留置試塊。(4)混凝土測溫。1)底板大體積(墻體)混凝土澆筑時,在3#樓Ⅰ段、4#樓Ⅳ段中各埋置測溫孔18個。測溫采用預留測溫孔及預埋測溫線方式,底板混凝土澆筑時,在底板的中間部位及邊緣預留測溫孔、預埋測溫線。2)混凝土測溫具體操作規定如下:①繪制測溫點平面布置圖,全部測量點統一編號,板梁分別繪制。測溫記錄應嚴格記錄測點編號及測溫時間,測量結果要寫入正式記錄。②混凝土澆筑時要求每兩小時測一次混凝土入模溫度(小于280C)。待混凝土成型后進行養護期間的測溫工作,混凝土升溫階段每2小時測溫一次,降溫階段每8小時測溫一次,測溫時間自混凝土澆筑起15日內,在此期間對大氣溫度每日進行測量。③測溫均使用建筑電子測溫儀,每點讀數穩定后,及時記錄。混凝土澆注和養護期應認真保護好測點,可增埋2個備用測點。④測溫人員應同時檢查覆蓋保溫情況,并應了解結構物的澆筑日期、要求溫度、養護期限等。若發現混凝土溫度有過高或過低現象,應及時通知有關人員,及時采取有效措施。⑤每次測溫后,立即把簽字完整的測溫記錄表報技術負責人和項目現場管理人員審核后在技術部門歸檔。
五、成品保護措施
(1)混凝土澆筑后嚴格按規范要求拆模,實行拆模申請審批制,嚴禁過早拆除模板。(2)墻體接茬處除浮漿(刷毛)工作在混凝土強度達到1.2MP(允許上人)后進行,不得撓動凝固狀態中的混凝土。(3)混凝土澆注后嚴格按照施工規范和技術要求進行養護和保溫。(4)嚴禁在綁扎完畢的鋼筋上隨意用力踩踏。(5)振搗棒應盡量不接觸鋼筋。(6)澆筑時底板搭設馬道,不準施工人員直接踩在綁扎好的鋼筋骨架上,混凝土泵管搭設鋼管支撐架,不能把鋼筋當支撐架用,支撐架鋼管下應墊混凝土墊塊。(7)測溫孔測溫前,應用棉絲臨時封堵進行保護,防止堵塞測溫孔。
參考文獻:
[1] 趙人越.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淺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6).
[2] 馬志輝.對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研究[J].中國建筑金屬結構,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