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元
生物課堂提問要注重有效性、趣味性和真實性,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創設問題場景。因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的至理名言。陶行知也說過:“生活即教育”。課堂提問要為學生提供以下五種問題場景,使學生有一個親身的體驗,才能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1 創設校園及周邊環境的問題場景
在各種生物課程資源中,學校提供的課程資源是首位的,也是最貼切學生實際的。學校提供的生物課程資源不僅僅是生物教材,還包括教具、教學媒體、圖書資料以及校園和周邊環境等方面生物教學資源。因此,教師應當把學校和周邊環境里的動、植物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及生活習性作為一項最經濟的生物教學資源。因為學生對校園及周邊環境中的動、植物最熟悉,也最親近。例如,在講生態系統成分、營養結構時,城市中的學校可要求學生課前分組調查校園中的一個小池塘、一座小山丘或一片灌木叢。農村中的學校可調查一個小河流和一片農田等。學生實地考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課堂上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① 校園的植物、昆蟲與鳥類三者的數量、生物量哪一個多呢?
② 這些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分別起什么作用呢?
③ 這些生物的數量變化又受哪些生態因子的影響呢?
創設與校園及周邊環境有關的問題場景,最大的優點是能培養學生平時觀察身邊的生命現象,并提出問題的能力。因為“身在廬山不知真面目”,這些天天經過的地方,一旦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就會引起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去探究。但缺點是:由于熟視無睹的校園及周邊環境問題,問題場景不具有新穎性。教師所提問題的局限性也較大。
這類問題場景主要用于觀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生態保護、光合作用、蒸騰作用、生殖和動植物生活習性等方面的教學。
2 創設家庭及社區的問題場景
學生家庭是挖掘生物課程資源的重要場所。因為有的學生家庭栽種花卉、飼養動物;農村學生在寒暑假有時會參與作物栽培、禽畜飼養、病蟲害防治等活動,或者平時會聽到家長談及農業方面的知識,積累不少生活情景體驗。社區的菜場、醫院、展覽館、植物園、動物園、科技館;農村學校的田野、樹林、灌叢、草地、池塘、河流等都是學生生活情景體驗的自然資源。
例如:菜場小商販常常將蔬菜灑水,不僅保重,而且還保鮮,這是為什么?農民剛收割完糧食后,為什么要曬干后才入庫儲藏?腐肉為何會生蛆?咸味重的菜肴吃多了為什么會感到口喝?為什么臥室內不宜放置過多的花卉?冰箱里的食品為何不宜腐敗?為何蘿卜放久了會空心呢?……
創設與家庭及社區有關的問題場景,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提出問題的能力,并提高珍視家庭、熱愛生活、崇尚科學的情感。因為這樣場景的提問能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體現出生命科學。但缺點是:由于全班幾十位學生各自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樣,設置的問題可能不會引起全班所有學生的共鳴。
這類問題場景新穎性小,主要用于化肥與池塘富營養化、微生物種類和生理特征、植物生理過程、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等方面的教學。
3 創設網絡及其他媒體的問題場景
蘇格拉底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維的誕生。”提出問題是探究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的產生往往比結論更重要。但問題的產生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在生活實際情景之中自然發生的。因此,教師要通過網絡等多種媒體恰當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生物學,更多得是配置生活原型,創設生活中的問題引情境。例如,在講性染色體時,教師可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場面:近處的青蛙在荷花葉上跳來跳去,遠處的青蛙在哇哇地叫,池邊的青蛙抱對在一起;水底下還有一對一對的紅鯉魚在相互追尾。當學生看到這種非常逼真的自然情景時,教師不妨與學生進行對話:
① 是什么決定青蛙的叫聲、抱對,產卵等行為?
② 大多數動物雌性個體與雄性個體在數量上為何接近1∶1呢?
創設與網絡及其他媒體的視頻場景,最大的優點是培養學生瞬間捕獲生物學信息的能力,并能引發學生從宏觀走向微觀,從可見的現象走到本質上的思考。因為現代教學內容大都可制成多媒體課件,用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展示給學生,信息量大,傳輸性也強。缺點:由于觀察時間短,往往需要回放畫面,才能引起學生注意。學生對保留下的問題記憶也不深刻。
這類問題場景應用非常廣泛,新穎性強,主要用于細胞分裂和有性生殖、DNA復制、轉錄和翻譯、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及生態工程等方面的教學。
4 創設模擬實際環境的問題場景
生活中到處有生物,到處存在著生命科學,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中生物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例如模擬動物種群密度調查的標志重捕法:開始先播放一段“校園內池塘中小金魚在不同水域攝食游動”的錄像,學生看后興奮不已。接著教師問:“如何測出池塘中小金魚的種群數量?”指導學生按課本表格的方法和步驟進行操作,并將表格投影在屏幕上。全班學生分成3個小組,每個小組派代表分別上講臺進行演示。
將三組學生的模擬結果與實際的乒乓球數作對照,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接著教師又問:“若在標記過程中,由于使用了有害性的標志,至使被標志的小金魚在放回之后出現部分死亡,這將會對重捕調查結果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采用標志性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創設與模擬現實的場景,最大的優點是培養學生在資金、材料、時間、場地等不足的情況下模擬實驗的能力。因為生物學實驗往往需要時間長、費用高。缺點:模擬場景畢竟不是真實場景。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深刻,對事物的可信度也不高。
這類問題場景需要充分準備,學生操作性強,興奮性大,但全班參與率不高,所以用得很少,主要用于模擬動物種群密度調查的標志重捕法,制作“人工種子”模型、DNA結構模型、細胞結構模型等方面的教學。
5 創設實驗及實踐活動的問題場景
通過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操作及野外實踐活動創設問題場景,具有真實、直觀的特點。學生易于接受,人人參與,興奮性最強,對問題的思考也最積極。因為學生直接地通過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過程及現象,從中會產生諸多的疑問并對問題尋求解答的方法和技能。
例如,在“DNA粗提取”實驗時,可讓學生思考:
① 選做材料是用雞血,是不是雞血便宜?能否用豬血或人血代替呢?
② 在實驗過程中2次用蒸餾水稀釋,其目的是一樣嗎?
③ 為什么第二次加蒸餾水時一定要緩緩地加入,而不能快呢?若稍快一點燒杯中會出現絲狀物嗎?
④ 若選用的雞血一定要新鮮,若放置久了實驗能成功嗎?
又如,“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時,學生實際觀察洋蔥鱗片葉細胞時,似乎只看到紫色的大液泡、細胞壁和細胞膜。因而不少學生提出問題:“老師,我們為什么在顯微鏡下看不到細胞質、細胞核和其他細胞器呢?”
創設實驗及實踐活動的問題場景吸引力強,最大的優點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并且能增強他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也最強。缺點:教學時間長,也不夠經濟。
這類問題場景真實性最強,主要用于探究酵母菌種群大小的動態變化、統計土壤動物的物種豐富度、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鑒定DNA的鑒定等方面的教學。
參考文獻:
[1] 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扈中平.現代教育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孫紹榮.教育信息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材研究中心,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77.
[5] 汪忠.生物八年級(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55.
[6] 王慶東,楊文清,活化教材 升華情感[J].生物學教學,2009,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