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自冷戰時代起,俄羅斯(蘇聯)和中國就均在西太平洋地區面臨島鏈封鎖和威脅,可以確定雙方長期有著天然的共同戰略困境和重大利益交集。多位專家認為俄中的這種親密關系,可能顯示出冷戰后地緣政治新秩序的一個特點。
日前,中俄在日本海舉行了“海上聯合-2015(Ⅱ)”軍事演習。雙方主力艦艇悉數出動,亮點紛呈,演練課目復雜多樣,重點突出聯合作戰,更加貼近實戰,戰略影響深遠。
中俄伙伴關系開啟新的紀元
“海上聯合-2015(Ⅱ)”演習是自2005年以來中俄第七次海上聯合演習,也是年內的第二次。據《俄羅斯報》8月21日報道,俄中海軍將領正在開創全新的合作模式。他們不僅在時間上把今年的“海上聯合”軍事演習一分為二,就連地點也選在了不同的大洲。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俄雙方參演兵力共計各型水面艦艇23艘、潛艇2艘、固定翼飛機15架、艦載直升機8架、陸戰隊員400人、兩棲登陸裝備30臺。
同以往聯合軍演相比,本次演習規模空前,兵力超前,雙方均投入主力艦、明星艦,可謂陣容強大,是參演飛機和艦艇數量最多、演練課目最復雜、最齊全的一次海上聯合軍事演習,成為中俄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軍演。因此,有專家評論,此次演習的規模和兵力運用已經超越戰術級別,達到戰役級別。
據悉,中方派出的兵力包括由7艘來自海軍三大艦隊的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兩棲登陸艦以及綜合補給艦組成的艦艇編隊,6架艦載直升機,5架固定翼飛機,200名陸戰隊員及21臺水路兩棲裝備。俄方也出動了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艦艇參演,包括“瓦良格”號導彈巡洋艦及其他大型反潛艦、導彈驅逐艦、護衛艦、“基洛”級潛艇及其他支援艦種裝備。
戰術演練方面,雙方將采取混合編組和獨立編組相結合的方式,將參演兵力編為5個水面艦艇戰術群和4個航空兵戰術群進行演練,既有指揮層面的協調與聯合,也有兵種和編隊間戰術上的聯合;既進行海軍和空軍的聯合,也進行海空與登陸的聯合;既包括相互間戰術的交流和戰法的融合,也有武器裝備的交互操作和情報信息的共享通聯。演習的高潮是海軍陸戰隊等部隊在克列爾卡角沿岸地區實施聯合登陸,這是中國海軍陸戰隊員首次在俄境內執行類似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演習過程中不僅兩軍人員將互登艦艇進行武器裝備的操作和體驗,同時包括制導雷達、聲吶等設備在內的所有數據和信號將進行共享,不斷推動兩軍的戰略互信水平。
中俄海上聯合軍演頻率和規模迅速提升,并常態化舉行,是中俄兩國軍事領域務實合作的具體步驟,也是兩國高水平的政治互信關系和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重要體現。
提升應對海上安全威脅的能力
對于此次軍演,中國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表示,演習仍然以海上聯合防御為主,目的是共同維護海上通道安全。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不斷發展,中俄兩國海外利益也不斷拓展,海上交通運輸線以及海上安全的威脅是兩國安全領域面臨的現實問題。
對于俄羅斯來講,烏克蘭危機以來,北約不斷在大西洋海域實施東擴,加大兵力部署,大搞軍事演習,觸角伸向俄羅斯邊境。另一方面,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越來越增強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化趨勢。美國除了打算把自己60%的艦船部署在太平洋地區外,還頻繁與日本等地區盟友舉行聯合軍演。這讓俄羅斯警惕。
在東方,俄羅斯同日本的島嶼爭端也是懸而未決,遠東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事關俄羅斯復興大局。俄《獨立報》稱,俄中軍演的登陸演練是對該地區“其他國家”行動的回應之舉。此外,俄羅斯積極調整戰略,最新頒布的海洋學說增加了北極地區和大西洋海域的戰略分量,確定了在太平洋地區同中國的務實合作,以確保北極航道的安全,進而確保俄羅斯海軍安全進出大西洋和太平洋。
對于中國來講,中國周邊的不穩定因素都與海洋有關,對國家利益構成威脅的來源也是海上。因此中俄在積極謀求海上安全和妥善解決海上問題的道路外,不得不加強應對和處置海上威脅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中俄聯合演習是完全有道理的。有媒體和專家認為,俄羅斯與中國的聯合軍演不應解讀為俄羅斯有意參與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海洋爭端,尤其是南海爭端。俄羅斯中國問題學者馬斯洛夫認為,俄羅斯“目前不把南海看成它感興趣并有意施加影響的地區”。其他俄高層官員的言論顯示,俄美在一點上立場基本一致,即應通過多邊協商途徑解決南中國海領土爭端。
另有外媒表示,俄羅斯決定和中國再次舉行“海上聯合”軍事演習,可以說是莫斯科對北京在東海水域行動的某種獨特支持,也是警告美日等南海爭端“域外國家”不斷介入南海問題的做法。
與美日軍事同盟下目標明確的奪島演習不同,中俄是在伙伴關系下對登陸作戰進行探索和交流。此次,中俄海軍首次將登陸作戰演練納入演習框架。對于海岸線漫長的中俄來講,登陸作戰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從某種程度講,中俄兩國海上軍事力量未來都可能面臨著登陸作戰問題,加入登陸作戰課目的演練,對于研究登陸作戰戰法、探索奪島和守島經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警告美日鞏固地緣政治地位
盡管中俄的聯合演習不針對第三方,但一些國家和媒體卻給予了高度關注,復雜解讀中俄關系,并借機加以渲染。
日本加強了在對馬海峽對通行的中國艦艇編隊和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監視和跟蹤,并不斷加強對中俄演習的偵察力度。美國也對此次演習表示擔憂和警惕。
外媒報道稱,通過這些聯合行動,莫斯科和北京想加強戰略合作并在地中海和太平洋排擠美國的全球影響力。俄羅斯《真理報》網站則稱,多位專家認為俄中的這種親密關系是一種“權宜婚姻”。還有一些專家認為,這可能顯示出冷戰后地緣政治新秩序的一個特點。
事實上,戰后東亞地區秩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亟須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力量及時出手,維護區域安全與穩定。近段時間,日本在美國縱容下悍然沖破戰后國際秩序的約束,主動挑起區域性安全競爭,已經成為東亞地區最主要的不穩定政治因素與挑戰區域和平的最突出要素。或者更明確地說,從大國政治的視角來看,日本的躁動已成為東亞和平最大的直接性威脅因素。實際上,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是其改變戰后地區政治秩序、瓦解遠東戰勝國根本戰略利益格局的開端,造成了極壞的全球性政治和安全影響。
有媒體分析,美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暗推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重新武裝日本,目的則是“先發制人”地消除中國的“挑戰性壓力”。實際上,戰后的日本是一頭被世界和平力量暫時關入鐵籠的壯碩困獸。日本再武裝的最直接惡劣后果,將是加劇地區軍備競賽。任何理智的政治家都會發現,“日本再武裝”非但無助于維護美國的長期戰略利益,反而會加速美國戰略利益的損毀。
面對美國的縱容和日本的野心,中俄如果聽之任之,來之不易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國紅利將毀于一旦,戰略攻守格局將重新進一步失衡。中俄將被迫行使二戰戰勝國享有的地區和平維護權力,這正在成為兩國維護戰后東亞地緣政治安全與全球秩序的常態化思路。特別是在當前全球性、地區性安全機制“軟性失靈”的情況下,中俄需要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能力和用于應急應變的戰略穩定能力,將中俄共同維護的安全保障框架戰略化、機制化與常態化。
鑒于自冷戰時代起,俄羅斯(蘇聯)和中國就均在西太平洋地區面臨島鏈封鎖和威脅,可以確定雙方長期有著天然的共同戰略困境和重大利益交集。中俄在政治互信前提下進行常態化軍事演習,對俄羅斯來說,可以更加深入地與中國在軍事領域進行合作,增大對西方地緣戰略博弈的籌碼;對中國來說,通過開展海上戰役級聯合軍演,能夠拓展海上活動的戰略空間,提高信息化條件下跨海域聯合作戰能力;對于世界來說,中俄軍演無疑向企圖改變世界和平大勢的逆動者們敲響了警鐘,過去中俄可以為反法西斯戰爭浴血奮戰,未來面對“逆流”勢力中俄必定有決心和能力逢敵亮劍,必將對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中俄聯合軍演的烽煙正在藍色世界升起。這或許在宣示:世界和平不是日本的玩具,地區安全不是美國的工具。東亞的命運,要由中國等本地區國家做主才行。
(新華社2015.8.21、《科技日報》2015.8.2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