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中國影響力的區域,美國都試圖去施加影響,因此美國在緬甸不斷上升的影響力,將不得不面臨與中國影響力的博弈。
緬甸度過了不平靜的一夜。8月12日夜,緬甸安全部隊在現任執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鞏發黨)會議期間闖入并包圍其總部。鞏發黨總書記吳貌貌登和聯合主席吳瑞曼均被解職。這一風云突變的黨魁更迭是否會對緬甸年內的大選造成沖擊,并且破壞緬甸國內的局面,引發了各界關注。
緬甸執政黨高層“大換血”
西方媒體炒作稱這是“一場政變”,而緬甸政府官員稱這只是該黨內部變動,并非政變。那么,該黨高層“大換血”的原因是什么?軍方又為何參與一場黨爭?這得從頭說起。
鞏發黨是緬甸前軍政府(1988年9月18日-2011年3月30日執政)扶持成立的政黨。2010年5月,為備戰當年11月7日的大選,前國防軍總參謀長吳瑞曼、前軍政府總理吳登盛以及吳泰烏等部長級高級軍官正式退役,加入鞏發黨,成為該黨高級領導人。其中,吳登盛任黨主席,吳泰烏任秘書長(也有人翻譯為總書記)。該黨擁有1800萬黨員,是緬甸最大政黨。在當年大選中,該黨以絕對優勢贏得大選。
不久后,聯邦議會選舉鞏發黨高級領導人吳瑞曼為人民院議長、吳欽昂敏為民族院議長,吳登盛為總統,軍人政府解散。新政府絕大多數閣員來自鞏發黨和退役軍官。國家主要權力還是掌握在軍人手里。
然而,像任何其他黨派一樣,鞏發黨內部也存在矛盾。今年11月8日大選來臨之際,矛盾激化導致黨主席易人。吳瑞曼曾為前軍政府三號人物,吳登盛曾為前軍政府四號人物,在2010年11月大選前,緬甸輿論預測吳瑞曼會在選后成為總統。但是,吳登盛2011年初成為總統,吳瑞曼只是當選人民院議長,其總統心結揮之不去。
根據緬甸憲法,當選國家領導人的政黨領袖在履行公職期間不可從事黨務活動,2013年5月吳登盛正式辭去黨主席,由吳瑞曼接任。吳瑞曼此后多次表示,要競選下任總統,緬甸有些媒體多次表示吳登盛將不謀求連任,而吳登盛近期表示要謀求連任總統。
由于這種復雜的黨內人士變動與權力格局,不僅導致鞏發黨內存在派系斗爭,也導致政府與議會間的矛盾增大。吳登盛多次被他人宣布“不參選”后,緬甸輿論一直擔心鞏發黨會因為誰代表該黨參選總統問題而分裂。
這種擔憂不幸成為現實。近期,在推選黨內議員候選人問題上,吳登盛和吳瑞曼的分歧很大。8月12日,鞏發黨宣布,該黨推舉1147名黨員作為候選人參加今年11月大選,競選全國聯邦及地方各級議會議員,吳登盛將不參選議員,而吳瑞曼參選議員。這就成為該黨高層內斗的導火索。
于是當晚便發生了文章開頭一幕。
緬甸背后的中美對峙與角力
我們希望緬甸保持穩定與發展,這不僅事關緬甸民眾福祉,也關乎中國利益。緬甸與中國有著22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對緬甸協議總投資額達超過219億美元,中國很多企業和商人在緬甸工作和旅游。一旦緬甸大選前后局勢不穩,或者緬北沖突再度激烈,中緬邊境穩定乃至在緬人員安全勢必再受沖擊。
而緬甸政局背后更多的是大國博弈的結果,這其中,美國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近現代的美緬關系發展十分曲折。從1948年緬甸獨立到1988年軍政府執掌政權,兩國的關系長期不冷不熱。1988年,緬甸的人權、民主、禁毒三個方面的問題都受到了美國的詬病,美國開始對緬甸實施制裁,美緬關系陷入僵局。
直到2009年,奧巴馬的上臺使得美國逐漸放松了對緬甸的制裁,并借機擴大在緬甸的影響力。綜合來看,改善與緬甸的關系可以說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在東南亞地區的重要突破口,美國欲通過加強在緬甸的影響力,從而擴大在東南亞區域的發言權。其實二戰以來,美國始終試圖對緬甸發揮大國的影響力,聚焦到最近幾年中,得益于美緬雙邊關系的改善,美國的影響力正處于逐步上升階段。不難發現,只要有中國影響力的區域,美國都試圖去施加影響,因此美國在緬甸不斷上升的影響力,將不得不面臨與中國影響力的博弈。
眾所周知,在當今世界,經濟往往是衡量兩國相互關系的最重要指標。1988年至2007年期間,盡管中國加強了對緬甸的投資和貿易,但整個西方世界對緬甸的孤立還是使得緬甸傳統的農業出口受到重創。美國三屆政府共出臺了五項對緬制裁政策,使得緬甸的GDP還是經歷了巨大的波動,經濟增速一度停滯。而在美國轉變對緬政策之后,美國成為緬甸第八大投資國。與此同時緬甸還得到了來自美國盟友的眷顧,2013年巴黎俱樂部債權國宣布一次性免除緬甸約44億美元的債務,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也紛紛宣布加大在緬甸的投資。
在軍事領域,1988年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緬甸實行了武器禁運和制裁,緬甸與中國的軍事關系因此開始升溫,中緬關系走近。2012年美國和緬甸的防務官員就重啟培訓項目以及兩國軍方交流進行了會談。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美國對緬甸的軍事影響力將不斷深化,中美兩國在緬甸的軍事角力也將日趨激烈。
在政治、文化領域,美國對緬甸的影響力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政治觀念,美國在支持和推進緬甸的民主化進程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國力圖通過東盟、聯合國等國際力量,采取軟硬并施的手段,在緬甸的社會建設中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另一個是文化領域,緬甸解禁媒體并開放互聯網之后,大量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價值觀涌入。
總的來說,美國目前在緬甸的影響力未必比中國高。但憑借美國的超強實力,伴隨著美國逐步取消對緬甸的制裁,美緬關系將進一步密切,加上今年緬甸清剿果敢同盟軍引發的中緬關系不快,給了美國一個可乘之機。今年將舉行的緬甸大選,美國也是緊密關注。
美擴大影響力或對中國造成沖擊
此次緬甸變局可以說是軍人集團在大選前進行的攪局以及權力的重新布局。與此同時,軍人集團的舉動也將鞏發黨的內部矛盾公開激化,促成了昂山素季與吳瑞曼的聯盟。
今年11月,緬甸將迎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選,之前國際媒體普遍認為,民盟很有可能將從鞏發黨手中奪取政權。
因此,圍繞緬甸大選的博弈將逐漸展開。
對于奧巴馬而言,這些年美國一直在積極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企圖在東南亞區域扶植更多的親美勢力。而且奧巴馬的任期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階段,對于奧巴馬而言,如何留下更多的政治遺產將是他這一階段重要考慮的內容,因此美國將繼續推進緬甸的民主化進程,干預11月舉行的緬甸大選,為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拓展打下一個楔子。
然而,由于目前美國國內的選情并不明確,下一屆美國政府將會采取怎樣的對緬政策目前尚不清晰。因此,中美在緬甸的博弈一方面取決于奧巴馬在最后任期的布局,另一方面則取決于下一屆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
緬甸地區對于中國而言,不僅是“一帶一路”實施的關鍵區域,將影響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而且中國企業目前在緬甸的投資項目眾多,包括密松大壩、中緬天然氣管道建設等。緬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進入2015年來,緬甸中央政府與果敢同盟軍發生沖突,由于緬甸方面的過錯,引發中緬關系的微妙變化。今年上半年,習近平主席邀請昂山素季訪華,也體現了中方對緬甸的重視。長久以來,中國都是緬甸最重要的伙伴,但隨著美國推進在緬甸的影響力,緬甸也開始玩“平衡術”,在中美之間不斷權衡。
緬甸此次的變局在短期內并不會造成緬甸太大的波動,而11月的大選在各方的壓力下流產的可能性也不大。
對于中國而言,需要關注緬甸的新任執政者對于果敢同盟軍的態度,謹防緬甸最終采用武力統一的方式,在我國西南地區做好預案,以妥善應對局勢的變化。緬甸今后仍然將會成為大國博弈的場所,美國的影響力擴大勢必對中國造成沖擊。
(《華夏時報》2015.8.22、觀察者網2015.8.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