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分析,讓不作為者下,標志著我國已開始直面干部選任中的一個悖論:即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有機平衡難題,將對深化改革產生正向激勵作用。
7月28日,《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向社會公開。《規定》要求著力解決“為官不正、為官不為、為官亂為、能力素質不適應”等問題,推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和從政環境。這份新規的出臺,意味著對于庸官、閑官、太平官來說,日子不好過了。
哪些領導干部該“下”
中組部負責人表示,《規定》明確了干部下的6種渠道:分別是到齡免職(退休)、任期屆滿離任、問責處理、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健康原因調整和違紀違法免職。
在干部“下”的6種渠道中,這份新規還將5類情況納入官員“問責”的行列,包括“落實從嚴治黨責任不力”、“法治觀念淡薄,不依法辦事”、“抓作風建設不力”、“選人用人任人唯親、徇私舞弊”,以及“對配偶、子女教育管理不嚴”等。
其實,對于官員的問責,中辦、國辦曾在2009年出臺《關于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定》,明確了對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七種情形。按照中組織相關負責人的解釋,本次在已有問責事項的基礎上新增五類情形,主要是總結了“十八大以來的實踐經驗”。
觀察可見,在新增的5種問責情形中,一些規定的現實針對性、指向性較強。
例如,十八大后一些地區和單位出現腐敗串案、窩案,甚至“塌方式腐敗”,一個地區或單位接連出現官員落馬的情況也備受關注。而根據本次新規,“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或者分管領域在較短時間內連續出現違紀違法問題的”,領導干部將被問責。
再如,觀察十八大后落馬高官的腐敗渠道,在中央巡視組列出的“問題清單”中,產生于官員配偶、子女等“身邊人腐敗”現象都較為突出。而按照此次新規,官員對配偶、子女約束不力,甚至默許其利用自身職權或者職務上的影響謀取不正當利益的也將被問責。
對官員問責的方式,新規依舊延續了2009年規定中的五種方式:責令公開道歉、停職檢查、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免職。
《規定》還明確了不適宜擔任現職的十大情形,言明官員只要觸犯了其中的一種情形,經組織提醒、教育或者函詢、誡勉沒有改正,就將被認定為不適宜擔任現職,“必須及時予以調整”。該十大具體情形包括“在重大原則問題上立場不堅定,關鍵時刻經不住考驗”、“在領導班子中鬧無原則糾紛的”、“不執行重要情況請示報告制度,或者個人有關事項不如實填報甚至隱瞞不報的”等。
其中第八種情形引發外界關注,為“品行不端,違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倫理道德,造成不良影響的”。外界分析,這一條款頗具針對性,根據中紀委的通報,包括海南省原副省長冀文林、云南省原副省長沈培平等,十八大以來落馬的省部級及以上高官中,已有數十人被直接指出“與他人通奸”。
相關分析指出,讓不作為者下,標志著我國已開始直面干部選任中的一個悖論:即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有機平衡難題,將對深化改革產生正向激勵作用。
防范問題官員“復出”
干部下來之后,后續工作亦值得一提。領導干部被“調下”之后,其仕途也并非就此定格,永不能“翻身”。
對于領導干部“調下”之后的復出甚至提拔問題,相較于以往規定,本次出臺的新規有著更為詳細的明確規定。
此前,對于干部“調下”之后“復出”的規定,多是只針對因問責被免職的官員。例如,2014年初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進一步明確,因問責被免職的“一年內不安排職務,兩年內不得擔任高于原任職務層級的職務”。
因為此次出臺的新規充實了干部“下”的情形和渠道,對于“調下”干部的再度“調上復出”也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
按照新規,因不適宜擔任現職調離崗位、改任非領導職務、免職的,一年內不得提拔;降職的,兩年內不得提拔。同時,規定干部被組織調整影響期滿后,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突出、工作需要且經考察符合任職條件的,可以提拔任職。
某組織部官員介紹,“黨員享有向上級組織乃至中央提出請求、申訴的權利,如果對結果不服,首先可以嘗試申訴自救。”
也有專家表示,保證“下”的公平與效率,關鍵在兩方面。一是科學的評判考核制度,二是領導能否出于公心。尤其要防止權力任性,讓“下”變成打擊報復的工具。
實施干部能上能下,誰來“保駕護航”?政治局會議透露了玄機——黨委(黨組)承擔主體責任,黨委(黨組)書記是第一責任人,組織(人事)部門承擔具體工作責任。但這也引起個別干部擔心:“如果一把手掌握了讓干部下的權力,借機排斥異己,又該如何應對?”
“對一把手的監督一直是個難題,最緊迫的是要做好標準和框架。有了標準,就是制度說了算,一把手只是執行者。更何況這個規定明確了一把手的責任,如果發現干部下錯了,即可倒查問責。”專家說。
多名專家亦表示,如果采用測評法決定干部下,除了領導評定外,也要體現出中央多次強調的群眾監督(包括服務對象和普通干部等)的分量。
會議還透露出組織(人事)部門壓力加碼的信號——將承擔具體工作責任。有個別基層干部卻產生了疑問:“過去組織部只管進,現在既管進,也管一部分人出。而這些出的人又是他們選的,這不是自我否定嗎?”
“選人、管人的干部應該講原則,守紀律。其次,人才對崗位的適應性、能崗程度等都要經過實踐檢驗。”專家魏敏生說。他同時建議,組織部內部可試點打破按領域分工的模式,對干部上、下的考察由不同處室進行,并借鑒產品質量管理模式,每道工序之間實行責任連帶,確保上下的客觀公正。
(《法制日報》2015.7.29、《新京報》2015.7.2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