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來,它先后48次圓滿完成重大演習演訓任務,發射數十枚多型戰略導彈,還為祖國培養了33位將軍、10名導彈基地司令、16名導彈旅長。它就是中國第一支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某洲際戰略導彈旅。
八一建軍節這天,一支深居大山的神秘部隊迎來了自己56歲的生日。
被譽為“東風第一枝”的第二炮兵某洲際戰略導彈旅,是我軍第一支戰略導彈部隊。1959年7月,中央軍委一紙命令,這支部隊正式成立。組建之初,這支部隊就成功發射了被稱為“爭氣彈”的我國作戰部隊第一枚戰略導彈,獲譽“東風第一枝”。1984年國慶大閱兵,該旅官兵駕馭大國長劍壓軸登場,外媒驚呼“沉睡的東方巨人醒了”。今年9月3日抗戰勝利大閱兵,這支神劍勁旅會否再次亮相?我們拭目以待。
忠誠鑄劍,發射“爭氣彈”
上世紀50年代末,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應運而生。
1957年12月,280名剛剛撣去戰爭硝煙的老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悄然離開京城,扎進大西北茫茫戈壁灘。他們就是后來被譽為“東風第一枝”的我國第一個地地導彈營,也就是第二炮兵某洲際戰略導彈旅的前身。
一張白紙,就此鋪開,他們把紙盒畫作面板,用蘿卜刻成按鈕,將麻繩搓成電纜,“沉寂”3年多時間,在大漠深處炸響了一聲驚雷。
1963年10月25日早晨,一枚被稱為“東風一號”的地地導彈直沖云霄,準確命中靶區目標,打破了西方國家“中國的導彈永遠上不了天”的妄言,將中華民族的“爭氣彈”送上了天,開創了戰略導彈部隊的“通天之路”。
時刻準備亮劍,是這支導彈部隊永遠保持的姿態。從盧溝橋邊的第一個營地到崇山峻嶺中的第一座陣地,從戈壁大漠的第一聲轟鳴到實彈演習的第一次初試鋒芒,他們每一次轉型、每一次行動,都攸關國家安全。
1984年10月1日,建國35周年大閱兵。這支部隊的22名官兵編入二炮方陣,駕馭中國戰略導彈武器,壓軸出現在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從此,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揭開了神秘面紗,也向世界顯示了捍衛祖國統一、保衛國家安全的能力和決心。
許多外媒在報道這次大閱兵時,無一例外把戰略導彈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作為重大頭條新聞,“一個沉睡的東方巨人醒了”,“中國已進入世界強國之林”。
組建56年來,他們先后48次圓滿完成重大演習演訓任務,成功發射數十枚多型戰略導彈,射程越來越遠、精度越來越高、威力越來越大,實現了戰斗力從“打得響”向“打得遠”“打得準”的華麗轉身。
深山礪劍,英雄的搖籃
上世紀80年代,這個導彈旅升級換型某型導彈之后,從此鉆進密林深處,“隨時準備打仗、隨時能夠打仗、隨時能打勝仗”成為官兵們的共同追求。
每一次武器的更新換代,都是一次系統升級、大腦換芯。旅政委文青告訴記者:“洲際導彈系統龐大、結構復雜,包括幾十個專業門類、數千個核心原理,涉及十幾個學科領域。可以說,一枚導彈就是一所大學,多個學院。進入這所大學不見得多難,但要拿到‘上崗證‘畢業證并不容易。”基地司令員劉啟德自豪地說:“這個旅的官兵,拉出去與導彈專家比專業,一點都不遜色。”
基于現代戰爭高強度、殘酷性等特點,他們定期開展陣地密閉生存條件下抗疲勞、抗饑渴、抗缺氧、倒時差適應性訓練,通過給養標準減半、氧氣含量降低、時間日夜顛倒等方式練思想、練作風、練斗志。文青說:“洲際導彈擔負著國家戰略使命,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只有‘劍術練到爐火純青,出手才能‘一劍封喉。”
這個旅官兵見第一眼紅、丟第一臉紅,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那年部隊即將轉場執行重大任務,66名女兵聯名寫下請戰書——誰說女子不如男,發射場上看一看!這種凝聚大國重器的英雄氣質,也讓她們成為名副其實的“種子”部隊。半個世紀以來,這個旅走出了33位共和國將軍、10名導彈基地司令、16名導彈旅長。
條件艱苦,心中卻灑滿陽光
與作戰陣地一樣密閉的模擬操作室陰暗、濕冷,小小的瞄準鏡頭那端,只有導彈。
“我看不見太陽,卻能看見世界。”被官兵稱為“馮一瞄”的導彈號手馮文龍說,“每次發射訓練,我似乎都能看到導彈飛向藍天……”
這個旅官兵大多數駐扎大山深處,人煙稀少,條件艱苦。駐守在“一線天”的陣管連,每天只能在中午兩個小時見到太陽。要是進入導彈陣地開展密閉訓練,身處厚厚的巖層之下待上十天半個月,更是見不到陽光、分不清早晚。官兵們畫了一個太陽,每天早上把“太陽”升起來,晚上又把“太陽”降下去,形成了特殊的“升太陽”儀式。
官兵們常說:“雖然生活里缺少太陽,我們的心靈深處卻灑滿陽光。”
第7任旅長董春儒,為了導彈事業廢寢忘食,患上中樞神經麻痹癥。等發現時,心肺功能已經衰竭。他唯一的心愿是回部隊,看導彈最后一眼。官兵專門拍了一段導彈訓練錄像,在他彌留之際送到病床前。董春儒一邊看一邊露出滿意的笑容離開人世。他的妻子哽咽著說:“我嫁給了你,你卻嫁給了導彈。”
其實,在這支部隊,“嫁給導彈”的何止董春儒一個人。身患癌癥仍然堅守戰斗崗位的導彈專家譚清泉,入伍就在這支部隊,曾立下“不棄大山,不離導彈,即使明天倒下了,也要倒在陣地上”的誓言……
就是這群忠誠的和平衛士,默默地奉獻青春和熱血,為國家挺起“鋼鐵脊梁”。
(《新安晚報》 2015.7.27、《羊城晚報》 201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