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定意義上說,如果把縣委書記這個群體真正‘讀懂,進而把縣級政治真正‘讀透,則基本上能夠對中國政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作出相對科學準確的判斷”。
李克軍曾經在黑龍江省延壽縣、阿城市(現哈爾濱市阿城區)擔任縣(市)委書記八年半。2011年7月,李克軍從黑龍江省委巡視組副廳級巡視專員的位置上退下來。但是他卻選擇退而不休,時常到市里“采訪”縣里找老同事、老朋友們,并在今年出版了《縣委書記們的主政謀略》一書。
李克軍認為,縣級政治是中國政治的縮影,又是與基層社會聯系最為緊密,距離一般平民最近的政治形態。
縣是“微觀國家”又是“現實國家”
在《縣委書記們的主政謀略》引言部分,李克軍用“郡縣治,天下無不治”說出了縣城的重要。對于中央來說,縣是最完整的“微觀國家”;而相對于社會來說,縣又是離其最近的“現實國家”。
1995年5月,李克軍從地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到黑龍江省延壽縣任代縣長。9個月后,李克軍開始擔任延壽縣縣委書記,地位和職責都發生了改變。任代縣長的時候,李克軍主要負責處理政府的日常工作,特別是經濟工作,這也是大部分地區縣長的主要工作重心。
理論上,縣委書記和縣長分別為黨、政一把手,但有重要的事情或者重大的決策,作為代縣長的他,需要向縣委書記進行請示。“雖然縣委書記、縣長都是一把手,但是在人們心目中,縣委書記是一把手,縣長是二把手。”
在公務員職級序列中,縣委書記僅僅屬于處級干部(少數為廳級),所以常常被人們稱為“七品芝麻官”。但是李克軍擔任“七品芝麻官”后,工作內容也伴隨著身份的轉換發生了改變。
李克軍在書中寫道,縣委書記的權力運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且承載的任務非常具體、繁重。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所有問題,包括一部分大都市常見的問題,幾乎都在縣(市)范圍內有所體現。很多工作或棘手問題,不是照搬紅頭文件、成文法規或講些原則性話所能奏效的。
縣委書記需要對全縣的工作了然于心,不僅要為全縣的工作出謀劃策,在干部任免上承擔責任,也要將政府的工作思路納入視野中,李克軍說:“當了縣委書記,責任重了,擔子也更沉了,但是也可以說,權力更大了。”
“如果想攏權的話,什么事情都可以管,都可以控制在自己手中。”李克軍笑著說,“我是屬于比較放權的,這不是我自己說的,在我走過的兩個地方,這是公認的。”
縣委書記既不是“天使”,也不是“惡魔”
縣委書記這個官員群體到底是怎樣的,李克軍梳理了110位縣委書記的主政謀略。書中的縣委書記,既不是“天使”,也不是“惡魔”。“我們整天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生怕安全生產、突發事件、群體上訪等重大事故發生,被追究責任”、“表面看,我們大權在握,對治內的事情一錘定音。可內心深處,我們有太多的壓力和責任、太多的苦惱、太多的困惑、太多的酸甜苦辣”……這是他采訪的一些縣委書記的心聲。
1996年,李克軍在任的時候,正是招商引資口號越來越響亮、力度越來越大的時期。就李克軍的調查,這么多年過去了,招商引資依舊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跟以前大同小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招商引資,我認為應該如此。那時候,作為地方和國家招商引資放在重要的位置,無可非議。”李克軍說。
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李克軍不斷強調縣委書記們對招商引資的看重,“中西部地區一直把這項工作列為主要考核指標,并輔之以嚴厲的督查獎懲措施”。經濟發展,始終是縣委書記頭上的緊箍咒,在縣(市)這一級,經濟指標的增長,主要靠招商引資和項目拉動。在書中,李克軍提到現任江蘇省宿遷市市長王天琦,在擔任江蘇睢寧縣委書記時規定:“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必須始終保持一個人在外招商,并且保證每月平均在外招商18天以上。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兩人同時在家,將被就地免職。”
對于投資商來說,優惠政策無疑是最具吸引力的籌碼。在很多地方,投資商不但可以享受土地零地價、稅收免二減三等優惠政策,還可以得到廠房建設或設備購置等補貼資金。李克軍認為,這些年招商引資的手段有些過了,“雖然國家明令禁止減免稅政策,但是這些優惠政策已經成為普遍,也很少看到哪個領導干部,因為在招商引資中違反政策而受到追究”。
“什么程度的違紀可以免于處分,什么程度的違紀可能受到輕微處分,什么程度的違紀可能丟官,什么程度的違紀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通過一些典型案例我們能有個大體的預測。既然當上了這樣的職低責重的‘官兒,就得冒險做點事。一般情況下,為本地利益犯規,不會被查;一旦被查,充其量是丟掉官帽。只要不成囚犯,就值得冒險。”李克軍分析道。不計成本的底線,縣委書記們心理都有桿秤。
“我在任的那些年,招商引資還有點分寸,比如土地出讓金減半,或者是稅收征收一半。但是別的地方搶項目,給出更好的優惠,惡性競爭演變成現在的狀況。”李克軍輕輕拍了拍面前的桌子,“實際上,這些規矩都在破。你不干,招商引資來不了,項目落不了地,財政收入增長不了,GDP上不去,日子也過不了,而且政績考核方面也會阻礙你升遷。”
“總教育我們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還總讓我們把官位看淡些。但是,實際上的政績評價標準和用人導向,就是看誰能把經濟指標搞上去,誰能把城市建設得更漂亮,甚至有些地方是靠吹牛作假。這種狀況不改變,那些動聽的說教恐怕連自己都不會相信。”李克軍訪談的一位縣委書記將話說得直白而現實。
招商引資中的優惠政策、跑要項目中的“跑部錢進”、大拆大建中的強拆糾紛,李克軍認為,這一切都是在經濟這根指揮棒下的畸形產物。以至于他梳理多位縣委書記的講話發現一些相似的、鼓動性的口號常常出現:“今年的招商引資競爭將更加白熱化,到了你拼我搶、刺刀見紅的時候。”“要用‘兵臨城下之勢,保持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的濃厚氛圍和高壓態勢。”“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不力、排位靠后的,該單位、部門、鄉(鎮)原則上不提拔重用干部;后備干部未外出招商的,原則上不考慮提拔重用。”
縣委書記價值觀都存在雙重性
縣委書記處于國家政權與基層社會的接合部,對上,要接受三級領導機關的領導;對下,要經常與群眾進行面對面交流。李克軍坦言,其實縣委書記也好,地方官也好,他們的價值觀都存在雙重性,既有執政為民,為老百姓干實事的思想,同時又要考慮個人的升遷,保證自身仕途順暢。
如何平衡,考驗著每個官員的智慧。
近些年,國家政策、上級要求與基層實際不吻合或政策互相“打架”的情況,仍舊時常發生。“擺平就是水平”,李克軍說這就考驗這些縣官們的平衡術了,這需要縣委書記依據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群策群力,找到出路,化解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矛盾。甚至有時需要打政策、法律的“擦邊球”,不得不“闖紅燈”“越紅線”“走鋼絲”“打險牌”,采取某些政策法規依據不夠充分的措施甚至違規手段,才能實現既定工作目標或維持正常運轉。
李克軍強調,由于各級官員的“烏紗帽”依然牢牢地拿在上級手中,對上負責的領導體制和運動式治理模式不但沒有改變,而且依然在不斷地固化和強化。退休之前,即使是李克軍這樣被評價為“敢于披露自己真情實感、敢于建立官話實說話語體系”的人,表示自己也是有所保留,只不過比別人說的實話多一些。
“我什么時候都想說點實話,也敢說實話,但是也不可能處處說真話。”盡管如此,李克軍婉轉地表示,也許正是因為耿直的性格,他沒能有更大的作為。
采訪結束時,李克軍說,發稿之前能不能讓他看看。還未走出大門,這位地道的東北人又改口,“不看也行,我說的這些反正都是實話,誰來了也一樣說”。
(水云間薦自《法治周末》 201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