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不斷被城市擴張所追上,安全距離的邊緣也一步步被逼近,“誰也不敢保證危險品庫區的搬遷會不會循環往復地持續下去,推倒重來。”
計劃下的生育惡性循環
在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劇了男女比例失調的現狀,中國生育率自1990年代初低于更替水平,迄今已超過20年。
中國生育率面臨三重下行壓力。一是現代化進程。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經濟將持續發展,進一步擠壓生育率。二是中華文化圈所面臨的共同因素。在相似的人類發展程度下,中華文化圈的生育率比其他地區更低。三是中國城市長期的一胎化和計劃生育宣傳已極大地改變了生育觀念。過去30多年,城市已把一孩當成正常生育狀態,農村在向城市看齊,這是人類社會未曾有過的現象。
由于低生育率具有巨大慣性,即便大力鼓勵生育,要把中國生育率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能需要兩三代人,等到最終穩定下來時,中國出生人口乃至最終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可能不足3%。中國人口坍塌將是未來一兩百年內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當父母只有一兩個孩子時,會全力為孩子付出,推高單個孩子的平均費用,這讓愿意多生的父母望而卻步。生育率越低,對生育意愿的抑制越強,反過來又導致更低的生育率,形成惡性循環。而長期低生育率加劇人口老齡化,導致養老負擔沉重,育齡家庭不堪重負,這反過來也會抑制生育意愿,又是一個惡性循環。
比如,城市里的獨生子女夫妻,通常需要照顧四個老人。而且,教育程度的提升,會推遲初次生育的年齡,等到他們認為有能力生育第二個孩子時,四個老人中只要一個出現身體問題就會讓他們疲于奔命,不會有精力和意愿生育維持社會正常繁衍所需要的第二、第三個孩子。高生育率時,降低生育率馬上能緩解壓力;但低生育率時,提升生育率短期內卻會加大壓力,緩解的效果要20年后才能體現。因此,低生育率慣性會比高生育率慣性更強勁、更持久,也更難應對。
被漠視的“安全距離”
對于死亡,在此次天津爆炸事故當中,許多人感觸頗深。對于天津濱海新區塘沽開發區來說,直到2015年8月12日,夜空被火光照亮的那一刻,安全距離似乎都不曾被人重視。
即便表面上守住了安全距離,瑞海公司也未必安全。根據《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開業條件和技術要求》,從550平方米的倉庫到超過9000平方米的倉庫都執行一個安全距離標準,也不區分化學品毒性程度,這一劃定引人質疑。專家解釋說,危化品分為9大類,根據堆場的面積,國家《常用危險化學品貯存通則》對于倉庫中危化品不同種類的數量、不同倉庫規模,倉庫之間距離、設置幾層、堆垛距離等等都有明確的限制和要求。他認為,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于企業的擅自超標行為。比如瑞海的倉庫存有700噸氰化物,就屬于嚴重超標儲存,已經打破原定的規則。
這樣的做法會留下巨大的隱患。例如,兩種互相起化學反應的物質,本來應該分開儲存在不同的區域,但在超標存儲的情況下,它們堆放較為密集,一旦爆炸互相亂濺,“相當于一個個炸彈”。
規劃不斷被城市擴張所追上,安全距離的邊緣也一步步被逼近,“誰也不敢保證危險品庫區的搬遷會不會循環往復地持續下去,推倒重來。”
“從小就被教導,出門要小心,好像家是安全的。”天津塘沽爆炸后的第二個晚上,一位親歷了逃生的網友問道,“真的安全嗎?”
在之前電梯事故頻發的日子,人們也曾這樣問自己。一些人甚至覺得乘上了電梯,就相當于走進鬼門關。
為什么人們對電梯如此恐懼?頻發的電梯事故打破了人們對“安全感”的心理需要。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它代表著穩定、有秩序、可以預測等,一旦安全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就會感到威脅和恐懼。電梯事件破壞了這一規則,將人的性命置于“不安全”的境地。
除了電梯事件,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的還有拆遷、碰瓷、拐賣、失聯等各種負面信息,這些正在一點點剝奪民眾的安全感,加劇大家的恐懼。
一次次安全事件觸發了國人對于死亡的恐懼。其實,事件之所以會恐怖,除了家破人亡的后果很嚴重,還有一點是對于事件的處理。由于事件從發生到最終處理是需要一定時間的,而網絡傳播的特點是更新快,事件剛剛發生的時候,報道轟轟烈烈,但是等到幾天、十幾天、甚至數月以后,等到處理結果下來的時候,我們可能早就不關注此事了。
媒體是以吸引眼球為目的的,群眾的心情淡了,那么報道也從“濃墨重彩”到“輕描淡寫”,留在大家心里的,就是最初的恐怖印象了。
如果事件的涉事方都能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向公眾傳達“這事是有人負責的”這樣一條信息的話,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大家的恐懼,官方給的定心丸是對老百姓最有效的“消恐藥”。
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離我們而去。這些都是血的教訓,這些死亡能否引起我們對于生命的重視,不再是空談于嘴,而是踐行于腿。
但愿中國人,生的不再計劃,死的不再隨機。
(《中國青年報》2015.8.19、《中國發展觀察》2015年第8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