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人房產繼承的事兒,北京人楊雄(化名)就一肚子苦水。老人駕鶴西去,留給子女的房產卻因為房價走高的原因,反而成了引發兄妹六人間嫌隙的“元兇”。調查發現,盡管留有遺囑或可遵循繼承法,老人房產繼承卻還是常常面臨著執行難、公證難、分割難的三大難題。
執行難:意見不一引起爭執
“一套房子,幾乎毀掉了兄妹情,這是當初誰也沒想到的。”大約半年前,楊雄的老母親過世了。然而,料理完后事后,老母親名下一套120平方米的老房子,引發了家庭“大戰”。
老人的房子位于北京的東二環,按照現在的市場價算,這套房子少說能值八九百萬元。老母親在過世之前訂立了遺囑,按照遺囑的內容,六兄妹每個人可以得到六分之一的份額。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遠比料想中復雜。
起先,關于這120平方米該如何處置,兄妹六人間分成了兩派。一派要求,將這套120平方米的老房子按照市場價出售,所得房款均分成六份。
而另一派則提出,待房產升值后再出手。在賣還是不賣的問題上,兩派人吵得不可開交,老母親在世時的和諧氛圍蕩然無存。
由于是六人共同擁有房屋產權,任何一方都不能隨意變賣房產。隨后,又有人提出把每家20平方米的位置先給定下來,但這個提議竟捅出了更大的“婁子”。
“南向的臥室誰都想要,可沒有窗戶的陰暗衛生間誰都不愿意沾。”楊雄說,包括他自己在內,每家都想要老房子中最好的面積,互相之間誰也不松口。
“這小小的20平方米,就折騰得六個家庭焦頭爛額。”楊雄說,萬不得已時,他準備提議走法律程序,看能不能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繼承的難題。
公證難:祖父去世誰來證明
如果說,楊雄兄妹六人遇到的遺產繼承糾紛,更多是因為利益取舍的沖突,那北京姑娘劉小姐的房產繼承,則是被“卡”在了公證環節。
大約一年前,劉小姐的父親病故。劉小姐和母親商量,決定把父親名下的一套老公房,通過遺產繼承的方式,過戶到自己的名下。“因為我是獨生女,不存在姐妹等,只需要母親放棄繼承她的遺產份額即可。”
按照房產繼承步驟,辦理房產繼承手續必須經過房屋評估、繼承公證、申請產權登記等過程。然而,就在辦理繼承公證時,劉小姐卻遭遇了“卡殼”。在公證處給她提供的需開證明文件上,除了身份證、戶口本、檔案所在地證明、街道證明、母親放棄遺產繼承聲明等之外,還列明要求開具已故祖父母的死亡證明。
“我祖父是1888年出生的人,幾十年前就過世了,我連祖父的面都沒見過,到哪里去開死亡證明呢?”劉小姐拿著祖父的姓名去派出所查詢,但工作人員告訴她,光有姓名,沒有住址和門牌號碼,派出所是無法確認身份并開具死亡證明的。
“1945年解放前的老房子,家里的姑姑、大爺等都記不清門牌號碼了,試了幾次,住址都不對。”劉小姐也曾試圖把現實的情況向公證處解釋,可工作人員的答復始終是,按照法律規定,繼承公證時,必須提供房屋權屬人的死亡證明書,以及合法機關出具的合法繼承人名單證明。如果不能開具祖父母的死亡證明,則從法律上無法確認劉小姐的唯一繼承人身份。
“上一輩老人的死亡證明,竟然成了一道過不去的坎兒。”劉小姐表示,“必須試到正確為止,不然就辦不了繼承。”
分割難:不服遺囑鬧上法庭
“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會把房產平均分割,分割不均也常常造成子女間的糾紛。”一位從業多年的律師楊先生表示,分割難,也是目前房產繼承中經常遇到的難題。
楊先生介紹,他就曾經遇到過一個案例,老人在死前訂立遺囑,將房產全部由一位子女繼承,因為該子女在老人年老生病期間照料最多。結果,老人過世后,其他子女聽聞此遺囑,表示不服,并鬧上了法庭。
“其他子女提出的理由是,老人在訂立遺囑時處于老年癡呆狀態,沒有行為能力,因此遺囑內容不能反映老人的真實意愿,要求法院判定無效。”楊先生說,后來由于子女們無法提出老人患有老年癡呆的確切證據,老人立遺囑時又確有第三方在場,最終法院還是判定遺囑真實有效。
“對于老人遺囑真實性的爭議,實質上就是對于分割份額的爭議。”北京威諾律師事務所律師趙愛梅建議,為避免繼承糾紛的出現,可以注意的問題是,老人盡可能在生前訂立遺囑,并在遺囑中寫明房屋歸屬和處理方式。另外,最好要在第三方見證的情況下,對遺囑進行公證,避免出現遺囑無效等情況。
而對于老人過世前沒有訂立遺囑的情況,房產就按照法定繼承來辦理,原則上是將遺產在各個繼承人之間均分,也允許繼承人之間協商劃分。
親人間的協商,可能更有利于解決分割。”趙愛梅表示, “從她個人經驗看,協商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而當法定繼承人之間無法經協商達成一致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進行調解或判決。房產繼承人根據法院的判決執行。繼承權糾紛提起訴訟的期限為2年,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但是,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20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北京晚報》201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