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國際物流中心區域內瑞海公司所屬危險品倉庫發生火災爆炸。災難發生后,各家保險公司也紛紛行動起來,針對爆炸事故的保險賠付工作已經展開。隨著調查的深入,尷尬也隨之而來。從各大保險公司公布的數據來看,涉事的瑞海公司可能并沒有購買相關保險;周邊受損的居民購買家財險的鳳毛麟角。作為社會穩定器之一的保險為什么不受待見?
保險缺位
據媒體公開報道,在8月16日保監會天津局召開的一次會議上,保監局向在場數家財險公司的負責人詢問瑞海公司的財險投保情況,但并未獲得有效答復。
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和陽光保險等多家大型保險公司也公開表示,與瑞海公司沒有承保業務往來。
陽光保險一位人士表示,倉庫投保通常會涉及財險、貨運險和責任險等若干險種。而危險品倉庫投保,由于涉及特別重大安全風險,所以保險公司承保時會非常謹慎,“中小財險公司一般不會承接類似業務。”
所以,不少保險業內人士猜測,瑞海公司可能并沒有投保。
另有不愿具名的保險人士指出,“現在有不少企業基于成本考慮,覺得購買保險是一筆不必要的支出,認為不會那么倒霉。往往正是這種僥幸心理,一旦發生意外,公司就只能自己來承擔風險。”
由于爆炸事故發生處企業聚集,對于周邊企業廠房辦公樓、倉儲車輛等影響較大,對附近津濱輕軌東海路站等基礎設施也造成破壞,同時對于附近小區也造成影響。
國金證券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此次事件對于財產險的影響較大,理賠主要涉及企財險、貨運險、家財險、車險、意外險、責任險等。爆炸區受損的企業辦公樓、廠房、機械設備將由企財險賠付,而在附近倉儲的雷諾、大眾、捷豹路虎等進口新車,數千輛被燒毀或損壞,將由企業財產險或貨運險理賠。
目前各家保險公司還在接收理賠報案,具體賠付情況還需后續確認。但是瑞信報告預計,天津爆炸的保險承保損失初步估計為50億元至100億元左右。
據了解,由于財產險理賠時間相對較長,需要對于損壞的設施進行查勘、定損、維修等之后,才能確定理賠金額,所以最后的理賠總額預計要到今年底或明年初才能大致確認。
前述陽光保險人士稱,依照慣例,損失應該向事故責任方追討賠償。目前調查結果尚未出來,責任方不明確,在此情況下,車輛保險或財產保險投保人會先向保險公司先行索賠,隨后保險公司采取“代位追償”的方式,向事故責任方追償。
同時他也坦承,鑒于本次事故的損失程度,一般企業難以承受如此巨額賠付,也就是保險公司最終追償成功的可能性極小。“但是保險公司都會購買再保險分散風險,所以最后保險公司承擔的損失也有限。”
回歸保障
此次事故也看到了保險市場的進步,譬如人保健康天津分公司和光大永明人壽承保了天津市的全民意外傷害保險,保險額為5萬元,意外傷害醫療保險額為27.94萬元。天津市公安消防局也曾為消防官兵購買了團體意外傷害商業保險。
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此次事故,爆炸核心區周邊初步統計約有17000戶住房受到影響,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理賠人透露,事故發生6天,僅有兩筆家財險報案。事故周邊受損居民購買家財險的鳳毛麟角。
8月17日,天津濱海新區政府向爆炸區受災住戶發放一個季度6000元資金補貼。“這在發達國家都是通過保險來解決的,他們都習慣自己交納保險費以規避不測之災,減少損失,而不依賴政府的有限救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表示。相比較而言,國人的保險意識依然欠缺。
2014年,全國保費收入突破2萬億元大關。盡管中國保險業保費規模已位居世界第四,但行業的諸多短板、不足也日益凸顯。保監會數據顯示,同年,全國保險密度為1479元/人(237.2美元/人),保險深度為3.18%。
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是衡量保險業發展情況及成熟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險密度是按照一國的人口計算的人均保費收入,反映了一個國家保險的普及程度和保險業的發展水平。一般說來,保險密度越大,表明該地區保險業發達,市場發育水平高。一個地區的保險業發展和保險密度是其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保險深度是指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它反映一個國家的保險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發達國家早在幾年前保險深度已是12%左右,保險密度也已達2000-3000美元。2014年發布的保險業“新國十條”明確提出,我國要努力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到2020年保險深度要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3500元/人。
中國社科院《金融藍皮書:中國金融發展報告(2015)》指出,我國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保險業的發展空間仍未被充分發掘,但是行業信任危機、保險費率改革緩慢等制約保險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亟須解決。
長期以來,以保費多少論成敗的發展思路,使得許多保險公司推出的產品都將重點放在了分紅、理財上,收益成為吸引消費者購買保險的主力軍。
其實,利用社會力量來分擔各種意想不到的風險,給急需幫助的人提供必要的幫助,是保險業產生發展的基本動因。近年來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行業正在積極轉型,向著保險的基本職能——保障而回歸。
中國人保財險執行副總裁王和曾坦言,社會對保險業的不理解,甚至誤解情況較為普遍,究其原因,根子還是在于行業自身,特別是發展模式和服務水平。因此,在新的發展時期,保險業在加強保險知識普及的同時,要下大力氣解決好消費者利益保護問題,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財經國家周刊》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