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個全新的資本化、數字化出版時代,編輯面臨著機遇與挑戰。要想在復雜的出版生態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有限的環境支持下實現自身的文化抱負,策劃編輯就必須要有獨立經營、全方面統籌出版的準備,要跟上技術日新的步伐,提高自己的跨界整合能力以及與其他專業領域人才的合作能力。而文字編輯在未來也許能獨立出來,將文字編輯工作打造成一個新的產業或通過服務于作者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關鍵詞:資本化;市場化;編輯;轉型
目前國內出版社的編輯大抵分為兩類:策劃編輯和文字編輯,有的出版社是策劃編輯兼文字編輯。近年來,文字編輯在出版社內有邊緣化的趨勢,大部分出版社文字編輯的工作工廠化,不僅報酬低下a,且考核指標(審稿字數)苛嚴②。策劃編輯的處境相對好些,在轉企比較成功的出版社,內務部門效率提高,策劃編輯在新的平臺上能夠比較順利地推動項目。比較尷尬的是處在轉型不徹底的出版社的編輯(往往文字、策劃不分)。一方面,按照轉企的要求,出版社建立了一整套程序化的管理架構,編輯需要走各種系統流程,找各類人簽各類字;另一方面,企業的運營邏輯卻是非市場化的,內務部門亦是人浮于事,出版流程很難迅速推進。如是,編輯的活兒就遠不止是從前那些活了,在這些披著企業外殼、內里仍是傳統體制的出版社里,編輯卻是有疲于奔命的趨勢了。
一、市場化、資本化下的出版生態
從2003年中央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以來,至今我們仍被置疑的一個問題是出版社是否真正擁有了合法市場主體的地位。事實上,我國出版業的市場化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其時商品經濟潮席卷各行各業,作為事業單位的出版社以一種別樣的方式開啟了市場化,印制、排版、裝幀設計、校對等業務一步步地被剝離出去。到整個行業轉企改制的時候,出版社已不是從前意義上的擁有編、印、發完整產業鏈的出版社了。而今,社辦發行有被大的發行集團整合的趨勢③,而文字編輯本身亦有成為獨立產業的潛質,④出版社更多的成為一個中介機構。相當一部分出版社并沒能真正完成轉企改制,且不說令人詬病的雙軌制——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難以真正有效地組織起一個單位內部的從業人員,眾志成城地投入市場化浪潮之下的生存空間爭奪戰中,單就表面建立起來的市場化薪酬機制而言,其實施過程也往往是阻力重重。
如是,在市場主體地位尚未十分確定的情況下踉蹌前行的出版社到2011年起又遭遇資本化浪潮的沖擊。隨著《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出臺,決策層大力支持文化企業進入資本市場⑤,大量資本涌入出版業,與之相應的是,出版業并購開始出現。這對出版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資本的介入對于破除體制壁壘、轉變行業發展方式來說非常有利,這也倒逼傳統出版社加快自身的調整步伐。然而資本所扮演的角色遠不是天使,資本以逐利為目的,勢必要求它所介入、所掌控的企業跟隨它的步伐。資本的運轉周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增值效率,對于寄希望于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的出版社而言,傳統的、精雕細琢的圖書生產流程難以為繼。這一點與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啟的出版業資本化浪潮極其相似⑥。如今,我們難得見到有原創性的重量級著作問世,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作者、編輯皆不能置身事外。
當下,我們的編輯除了要面對資本化大潮對所處行業的沖刷外,還要面對另一個革命——數字技術的不斷更新已打破了傳統的紙質出版的概念,新的出版形態擴展到手機、網絡、閱讀器等新媒介,針對屏幕的出版越來越受到出版商的關注。目前是紙質出版與數字出版并存的局面,可以想見的是,這種并存的局面將被打破,紙質書僅成為少數品種的圖書的存在形式。無論從環保的角度考慮,還是從成本節約以及閱讀便利的角度考慮,數字出版皆有取代傳統出版的優勢。目前出版社還沒能找到一個成熟的商業運營模式以實現向數字出版的轉型,反倒是新媒體公司憑借其技術優勢搶占了先機,爾后再反過來與傳統出版社合作,利用其內容壯大自己的聲勢。⑦然而內容畢竟是作者創造的,如果說從前出版社是讀者與作者的中介,在這里,出版社則成為了作者與新媒體公司的中介,那么,作為中介之中介的出版社在多大程度上為社會所必需則是十分可疑的了。
在傳統的出版社里,我們通過編、印、發分工配合,最終將書稿呈現為讀者案頭的圖書。而今,從內容到閱讀接受,只需一個屏幕就可能實現。數字時代,一切傳統出版所承擔的中間環節都可以省略。這對編輯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
二、編輯工作的細分與整合
美國出版業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那些曾經活躍在社會舞臺上、與作者比肩的編輯群體悄然不見,取代而之的是那些以雄厚資金為后臺的、善于謀劃運作的出版人。與此同時,整個編輯群體“原子化”了——在《編輯人的世界》里,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美國的編輯分工十分細致,組稿編輯、選書編輯、文字編輯、結構編輯、營銷編輯,策劃編輯,等等,根據出版公司的業務及規模,各有各的分工。⑧出版社之外,比較活躍的編輯群體是經紀人、寫作助理以及獨立編輯。經紀人替作者物色適宜的出版社,代表作者與出版商談判;寫作助理為作者精加工稿件,以便稿件順利地被選書編輯選中出版。獨立編輯(又稱自由編輯)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原出版社的資深編輯、退休人員,他們一般會結成類似“獨立編輯聯合會”和“顧問編輯同盟”之類的組織,定期聚會⑨,各位獨立編輯根據自己的擅長,接受出版社、代理公司以及作者的委托,完成編輯出版流程中的一項或幾項工作⑩。總之,編輯工作細分是其中一個大的趨勢。
美國的出版學者曾言及他們的出版業每20年就會經歷一次標準的從大至小,從小至大的循環周期。k巧合的是,我國的出版業如前所述,從20世紀90年代經受市場化浪潮起,各出版單位一步步縮小業務范圍,至2011年左右資本市場大舉介入,出版業又經歷著相關聯業務的集中、重組。如今,許多大的出版集團早已突破了傳統出版的范疇,在影視、文藝展演等相關文化產業均有涉足,如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旗下除了書、報、刊以外,另有影視公司、廣告公司、在線網站等。大的出版集團能充分整合、利用自身的資源,跨媒介開發選題。如貝塔斯曼公司就將同一題材《圖蘭朵》持續地開發成不同媒介的產品,先是其旗下的音樂公司在北京策劃了歌劇《圖蘭朵》,接著下屬影視公司將該劇制作成電影,雜志登載相關評論文章,出版社出版相關圖書,最后還開發CD產品在俱樂部和網上發行l。可以說,“多媒體互動、大規模運作已成為出版集團開拓市場的重要手段”m相應地,這對策劃編輯的整合能力、協作能力亦有很高的要求。
三、關于出路:一點可行性的分析
在這個數字網絡的時代,資本浪潮裹脅之下的媒介整合勢不可擋,出版業處在一個非自主的、由小至大的發展周期中。編輯如何在這復雜的出版生態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有限的環境支持下勉力實現自身的文化抱負?這是每個出版從業人員都必需面對的問題。筆者對于國內編輯的發展方向有一點思考,在這里拋出來供大家討論。
首先,出版業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產品——圖書也同時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媒介。作為寫作者與閱讀者之間的中介,策劃編輯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這個時代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書籍的面貌。在沒有煩瑣的程序的情況下,作者只需通過策劃編輯就可以實現與讀者的對接。在數字網絡時代,這一過程尤其簡潔。策劃編輯負責挑選好的書稿,將其轉化為各種形態的閱讀接受,在這個過程中即可實現價值的生產。策劃編輯的甄別能力空前重要,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傳播的把關人”的定位,這一次,策劃編輯是以自已的品位從海量的“出版”中打撈出值得閱讀與傳播的內容,重新編排、組織后“再出版”。因此,有志于策劃的編輯同仁一方面要有獨立經營、全方面統籌出版的準備,另一方面要跟上技術日新的步伐,開闊視野,嘗試跨媒介策劃,多層次、立體地開發選題資源,提高自己的跨界整合能力以及與其他專業領域人才的合作能力。
其次,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們處在一個出版業整合、業務細分的時代。也許有一天,出版社像外包美編、校對一樣,文字編輯業務也全盤外包,文字編輯工作成為一個產業。目前因文字編輯在出版社的地位日益邊緣,文字編輯報酬低下,多半時間被各種繁瑣的事務填滿。但如果文字編輯從出版社獨立出去,組成文字編輯聯盟之類的松散組織,則有可能改變這一局面。文字編輯聯盟與雇傭者之間的博弈,會得出一個市場能接受的價碼。傾心于傳統文字編輯工作的同仁要有充分的獨立面向市場的準備。在知識爆炸式增長的時代,文字編輯要擁有在某一知識領域的專業性,終身學習是必須的,另一方面也要加強與人溝通、談判的能力。這就要求文字編輯走出室內,與行業保持互動。如美國現在的獨立編輯那樣,文字編輯們會定期聚會,分享供需信息、交流工作體會。
最后,資深的文字編輯也可以考慮投向作者,成為寫作助理,通過服務于作者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寫作助理幫助作者精加工稿件,甚至創作稿件,深度介入寫作過程,如過去的典范編輯一樣,成為與作者比肩的合作者。一方面,在國內,名聲在外的作者大多身兼數職,難得有時間精心構思、寫作,他們可能在某一領域比較突出,然而卻疏于筆上呈現的功夫;另一方面,寫作助理本身在出版業浸潤多年,深諳出版社的出版機制以及讀者的閱讀品味,他們懂得如何將內容更好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二者的合作無疑有助于實現價值的最大化生產。此外,擅長談判的編輯亦可考慮作專職代理人,代理作者的稿件,代表作者與出版方交涉,為作者爭取最好的出版機會。
(楊林玉,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社科室主任)
注釋:
a 文字編輯的字數稿酬這十年大體沒有什么變化,多數出版社一直是四五元每千字。在通貨膨脹加劇的今天,文字編輯的收入論實際購買力——以每年通貨膨脹率6%計——其實折合不到過去一半。
b 有的出版社要求的編輯年審稿量已達600萬字之多。
c 參考田麗麗.整合社辦發行 出版集團亟待解決的難題[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7.26.
d 司有和.論知識經濟時代編輯行業的產業獨立性[J].編輯學報,1999(03).
e 當時有關決策層明確表示“要積極創造條件,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上市,鼓勵文化類上市公司進行并購重組,促進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參見姚軒杰.路徑廓清 文化產業資本化提速[N].中國證券報,2011.10.27.
f 參見[美]霍華德.典范在夙昔——珀金斯精神死了嗎?[M]//[美]格羅斯主編.編輯人的世界.齊若蘭,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6:67.
g 張宏.從轉型走向破局——關于數字出版與紙質出版的博弈[J].編輯學刊,2011(03).
h 參見[美]麥卡錫.一種創造性的合作關系[M]//[美]格羅斯主編.編輯人的世界.齊若蘭,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6:105.
i 李曉蕓.美國的自由編輯現象[J].出版發行研究,2001(03).
j 邵益文.“零距離”接觸四種美國編輯——訪美見聞及印象[J].出版發行研究,2003(05).
k [美]阿倫森.從拍賣會到電子盛會——編輯學在美國的演變[M]//[美]格羅斯主編.編輯人的世界.齊若蘭,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6:27.
l 參見陳可.論出版集團的跨媒體經營[J].編輯學刊,2003(03).
m 郭慶華.論編輯分工與合作的多維發展趨勢[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