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玉山
關于開展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考核評估的思考
◎ 魏玉山
按照中央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2011年全國經營性圖書出版單位基本完成了轉企改制任務。出版社在實行了30多年的“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以后,回到了原點——企業(在新中國成立伊始,新成立的出版社都是企業)。在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完成之前,甚至在出版單位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之初,如何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問題就已經擺在出版社負責人的面前。但是,由于出版社大多還是事業單位,對經濟效益的追求還羞羞答答。出版單位轉制為企業以后,許多人在身份轉變的同時,思想觀念也開始轉變,這當然是必然的,必須的。如果思想觀念不變,出版社的轉企也只能是形式上而非實質性的。出版單位由事業單位改為企業,是一次重大的改革,是一次思想解放,然而伴隨思想解放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強化了對經濟效益的追求與考核。有的出版單位領導認為,我們現在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天職。在單位內部的考核當中,一切以經濟效益為核心,哪怕是低俗媚俗的利潤也會得到嘉獎;
片面強調企業經營自主權。有的出版單位領導認為,我們現在是企業,經營什么是我們的權利。即使不做出版,只要有利潤就行,哪怕是沒有文化的GDP也是值得肯定的;
片面追求數量忽視質量。一些出版單位為了追求經濟規模的快速增長,不斷擴大圖書的品種數量,依靠品種的增長帶動規模的擴張。只要規模上去了,哪怕單品種效益下來了也在所不惜。從2008年開始,全國圖書品種增長進入快車道,除2010年外(8.84%),其他年份的圖書品種環比增長都超過了10%,成為新世紀以來圖書增長的高峰期。
面對出版單位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現象的抬頭,加強對出版單位社會效益的引導與考核勢在必行。早在2005年,中央就提出“制定和實施對國有文化企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評估、監測、考核辦法,提高監督約束能力。”①特別是2013年以來,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多次提出,要加強對出版單位社會效益的考核,建立出版單位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體制機制。
按照中央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一些地方開始探索對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考核、評估的方法,以建立社會效益考核的機制。據了解,上海、浙江等地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考核評估辦法并實施,江蘇鳳凰出版集團、河南中原出版集團等也開始對所屬出版單位進行考核。
1.上海、浙江等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開展的社會效益考核
上海市從2004年開始進行“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估體系”的探索,一直延續至今。考核主體是上海市新聞出版局,考核對象是上海市屬30多家出版社。出版單位的社會效益涉及出書結構(重點書比例及完成情況、重印書比例及完成情況、業務范圍內需要確保比例的主要品種或門類完成情況、五年規劃和特別任務圖書完成情況)、內容與裝幀情況、編校質量情況、突出成果、違規與受批評等方面。
浙江省最近幾年開始社會效益考核,考核的主體是省委宣傳部及省財政廳,考核的對象包括省出版集團、省報業集團、省廣播電視集團等文化集團。考核的內容主要包括宣傳輿論導向、事業發展和干部人才隊伍建設三個方面,其中宣傳輿論導向是重中之重。
此外,陜西省對出版集團社會效益的考核,則側重于考核重點出版物的出版情況、完成政府倡導出版物出版情況、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等項目入選情況,兼顧出版物獲獎、圖書再版率、重印率、單品種發行量、一般圖書所占比例、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
2.出版傳媒集團內部對社會效益的考核
與黨政領導部門開展的社會效益考核不同,許多出版傳媒集團內部也有社會效益考核的做法,但是指標相對單一。
江蘇省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對所屬出版社社會效益的考核主要通過經濟激勵的方法來進行,通過物質獎勵、核減任務指標、提供貼息貸款、擴大資本注冊金等方式,來鼓勵出版社參選“出版政府獎”等國家級三大獎。
南方出版傳媒集團對下屬出版單位的經營業績考核有財務指標、發展指標之分。其中,發展指標與社會效益相掛鉤。其具體指標包括市場占有率、暢銷書品種數、精品項目數、數字出版、“走出去”成果這五項,合起來占整個業績考核的50%。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對下屬出版社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一般圖書銷售、特色產品線建設、圖書質量、數字出版、獲獎圖書品種、獲政府資金補貼項目幾項。
雖然中央一再要求宣傳、思想、文化等領域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要求建立評估、考核辦法,雖然一些地方、一些集團已經開展了社會效益考核,但是,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業界還存在不少錯誤的、模糊的認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社會效益考核的虛無化。有的同志認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是統一的,已有的經濟效益考核可以涵蓋社會效益的內容,沒有必要單獨考核社會效益;有的同志提出,對出版單位的考核已經有很多,再增加一個社會效益考核,勢必增加出版單位的負擔,沒有必要;還有的同志說,社會效益的內涵外延不清晰,沒有辦法考核。總之,是不必開展社會效益考核。
二是社會效益考核的泛化。有的同志認為,社會效益考核十分必要,而且社會效益無所不包,凡是對社會有益的行為都是社會效益,甚至出版單位創造的經濟效益也具有社會性,也是社會效益的組成部分;還有的同志認為,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與企業社會責任基本一致,等等。總之是什么都可以考核。
三是社會效益考核的簡單化。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地方的社會效益考核存在簡單化的傾向。有的單位把獲得國家出版領域三大獎作為社會效益的指標;有的單位把獲獎與入選國家出版規劃作為指標;有的把獲獎、入選規劃及獲得基金資助作為指標,等等。總之,有幾個指標就可以了。
1.正確認識與理解出版單位的社會效益
針對目前對社會效益考核存在的虛無化、泛化、簡單化等認識,我認為應當正確認識社會效益考核的必要性,準確把握社會效益本質屬性,全面設計社會效益指標的科學性。
出版工作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傳承與傳播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出版單位及出版物都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兩個方面,兩個效益雖然有聯系但是不能相互代替,兩個效益可以分別考核但是不能只考核其中一個,兩個效益的考核也不能一個軟一個硬,一個虛一個實。
出版單位社會效益的考核應當主要從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傳承與出版文化知識的角度來把握,其出版物的內容、品種、數量、質量、結構等是社會效益的主要體現。當然,除了出版物自身體現的社會效益外,出版單位的公益性行為也是社會效益的組成部分。
社會效益反映的是一個出版單位服務社會思想文化建設的綜合能力,需要通過多種類型的指標才能全面評估,只有少數類型的指標不能全面反映社會效益的整體情況,但是把涉及社會效益的所有指標都納入考核的范圍也是不切實際的。指標的設計既要防止簡單化又要避免復雜化。
2.建立科學的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估指標體系
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估指標可以分為三級(見表1):

表1 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考核指標體系
第一級指標
第一級指標2個:正效益指標、負效益指標。
第二級指標
第二級指標8個:正效益指標5個,即核心價值觀(或輿論導向)指標、學術性(或文化性)指標、市場性指標、國際性指標、單位社會形象指標;
負效益指標3個,即負面形象指標、法規指標、標準指標。
第三級指標
第三級指標15個:其中,核心價值觀(或輿論導向)指標2個,即基數指標和獎勵指標。基數指標是指一個考核單位年度出版物比較平穩,其內容既沒有受到管理機構、媒體的批評,也沒有得到表揚。獎勵指標則是其圖書內容受到管理機構、媒體的好評。
學術性(或文化性)指標2個,即獲獎數量與獲得基金資助數量。獲獎數量是指一個考核單位當年出版物的品種中獲得國家、中央政府有關部門、省市區政府頒發的獎項,比如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國政府出版獎等;或獲得國家級學術機構、國家級教育機構頒發的獎勵。獲得基金資助數量是指一個考核單位當年出版的出版物中,獲得國家、中央有關部門、中央級的教育科研機構及省市區政府給予的學術資助的出版物品種數量。
市場性指標2個,即出版物平均印數與暢銷數量。出版物平均印數是指一個考核單位當年各類出版物平均印數與當年全國各類出版物平均印數之比,如果平均印數高于全國平均,或高于同一個地區其他考核單位的,表明其出版物的市場性總體較好。暢銷數量是指一個考核單位年度出版物印數達到一定數量(可以分類設定不同的基數)的品種數。
國際性指標3個,即版權輸出品種、出版物出口冊數、海外投資金額。版權輸出是指一個考核單位當年與國外簽訂的出版物版權輸出合同數量;出版物出口冊數是指一個考核單位年度出版物出口到國外的冊數;海外投資金額是指一個考核單位年度海外投資出版傳媒行業的資金額。
社會形象指標3個,即出版物編校質量、社會捐贈金額、社會公益活動。出版物編校質量主要指出版物的編輯、校對、印裝質量,以國家認可的出版物質量檢測機構的檢測為依據;社會捐贈金額是指考核對象年度向老少邊窮地區、社會公益組織、教育科研機構、農家書屋等捐贈的總金額;社會公益活動是指考核對象年度舉辦、承辦的與自身性質相當的公益性活動的數量,如讀書活動、學術活動等。
負面形象指標1個,主要是考核單位或其出版物受到管理部門、大眾媒體點名批評的次數。
法規指標1個,主要是考核對象年度違反著作權法、出版規章及其他法規的次數,包括出版物違法違規與出版單位違法違規。
標準指標1個,主要指考核單位的出版物執行國家、行業標準情況。以國家、行業標準化組織及質量檢測為準。
(魏玉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
注釋:
①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