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田
如何創設真實的數學場景,借助生活問題來解決教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方式需要各位教師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將其引入課堂,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數學創新思維素養。
創新,在當今世界,是我們身邊出現的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那什么叫創新?在英文中,innovation(創新)一詞源于拉丁語,包括三層含義:更新;創造新的東西;改變。創新思維是指有價值的新穎而獨特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因其與眾不同而具有新穎性,因其社會價值而具有價值性。
通過理論學習以及零距離地接觸關于有意義的學習、問題解決、項目學習等課程,我們會發現,問題解決教學要融于各個領域的教學中,而非僅就問題解決而談解決問題。本文以圓柱的表面積這一教學內容為例,談談如何在問題解決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讓學生獨自完整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
在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中,教師會強調,面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和解法,所以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數學學科培養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那么,如何在問題解決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
我們知道,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那什么是問題解決中的“問題”呢?“問題”是指那些能夠引領學生思考的具有開放性兼具探究性的數學問題。作為教師,要結合“問題”創設聯系生活或生產的情境,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變成學習主體,將實際問題數學化,從而自主地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法。
在圓柱的表面積這一堂課上課伊始,教師可以先來兩分鐘的“發布會”,告訴學生“今天來聽課的很多是老師的朋友,為了表達對新老朋友的歡迎,我們要先搞一個‘帽子發布會。請大家邊看邊猜:這是什么帽子,干什么用”,依次展示,如圖1~
圖3所示。
展示完畢,教師可以問學生:“你能結合這頂廚師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很快,學生會把各種問題聚焦在一個有意義的數學問題上:“制作這頂帽子至少用多少布料?”
應該說,廚師帽用料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兼具趣味性和探究魅力,而且面對這一問題,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解法,具有開放性。這一有趣、現實,又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見解、判斷力、能動性和創新精神。
當學生的不同解決方案“出爐”,經過集體交流后,教師可對全班學生做一個現場采訪:“問題已經解決,我特別想采訪一下大家:最開始面對‘制作這頂帽子至少用多少布料這一生活問題時,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什么樣的數學問題(面積、圓柱)?你認為圓柱的表面積應該包括什么?側面積是指哪兒?怎么變成平面?展開后的長方形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可見,面對廚師帽的不同計算方法,教師不應僅看最終結果,而是要通過算式引導學生看思維過程,看學生對表面積意義的理解。這一教學策略正是問題解決的教學。它不同于傳統的把學習過程打散,進而讓學生去辨析、去理解概念,而是讓學生完整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反思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這既可以加強學生對表面積概念本質的理解,又在計算表面積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通過現實問題深化學生對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以往教師在考查學生對表面積是否理解時,主要看學生是否會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及能否說出表面積的概念。而在本節以問題解決為思路培養創新能力的教學中,教師會繼續為學生提供一些“實際問題”,讓其獨立解決。
縫制一個圓柱形靠枕,至少需要多少布料(底面半徑7厘米,長60厘米)?燈箱的側面最多可以張貼多大面積的海報?
實際生活問題看似簡單,但卻暗含兩個考查目的:第一,是否理解表面積的含義;第二,能否結合實際正確運用知識計算表面積。當學生能合理解決問題時,我們就可以認為,學生不僅能真正理解這一概念,而且掌握了解決表面積問題的技能。
課堂中呈現的問題會更突出體現出問題解決中創新精神的培養:圖4~圖5的帽子怎樣?至少需要多少布料(已知帽檐是一個圓環,帽頂的半徑、高和帽檐寬是10厘米,做這樣一頂帽子至少用多少紙板)?
這個問題至少涉及概念和計算方法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要想知道帽子的用料多少,就是要求出圓柱表面積和圓環面積;第二,計算圓柱表面積和圓環面積。
除此之外,也可滲透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
策略1:圓柱表面積(底面、側面)加上圓環面積(帽檐部分)。
策略2:大的圓面積加上側面積(把帽頂“拍下來”與帽檐合成大的圓形)。
問題解決的目標之一是在面對不同的情境時,要求學生能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發現、收集數學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篩選、提取,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從數學角度思考問題并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在本課這些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解決策略中,有學生生活經驗的應用,更有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學生經歷這一探究過程,會感覺數學就在他們身邊,認為數學很有價值,會在問題解決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三、通過深度學習拓展學生思維
在本課結束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深度學習的機會,拓展他們的思維。
“你能試著求出制作打掃房子時用的這頂帽子(圓錐形,見圖2)用多少報紙嗎?”
通過這一深度學習,在激烈的研討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關于問題解決教學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幾點思考
創設真實的“擬情境”。問題解決教學需要教師創設情境啟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經歷和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創設真實的“擬情境”,是指在現實的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學習,主動參與問題解決過程。這一過程非常強調把抽象、枯燥的數學學習設置在真實、有意義、有趣的“擬情境”中,通過學生自主合作等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理解隱含于問題背后的數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合作中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問題解決的全過程。例如,在圓柱的表面積這一課中,當教師創設出良好的生活場景時,應充分放手讓學生完整地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使他們有機會獨立經歷數學化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問題解決策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人不僅要發揮主動性、創造性,更需要合作,在相互協調溝通中,分享經驗,獲得啟發,發揮團隊優勢,使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在合作中升華。
此外,對數學中的問題解決類問題,教師需要從不同角度來開發,主要有:(1)數學問題源于生活實際,教師要觀察生活,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提煉為數學問題。(2)數學問題形成于改編。教師可以改編例題,引導學生投入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
如何創設真實的數學場景,借助生活問題來解決教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這需要各位教師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將其引入課堂,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數學創新思維素養。
本文系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與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學習方式變革與創新思維培養研究”項目合作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