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娟
作為人類最古老、最受尊崇的職業之一,教師承載著遠遠多于其他職業的道德期望。提到教師,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大多是“淡泊名利、志向高遠、言行雅正、舉止文明、自尊自律、廉潔從教、為人師表”這樣的詞語。在一定程度上,教師是社會道德最具體的形象代言人。三尺講臺上,教師端起書本,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履行自己的職責,但為人師者僅把知識和技能傳遞給學生就足夠了嗎?顯然不是,教師不僅是“授業”者,更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引導學生在認識和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時,還應將社會認可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使其在情感體驗上不斷升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近年來,教師群體卻事故頻發。一些教師不但沒有將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反而隨聲附和一些不良觀點,甚至做出欺辱、傷害學生的事情,令人發指。這極大地損害了教師的形象,降低了教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這些事情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有些教師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社會責任感不夠強,法律意識淡薄,人生觀、價值觀扭曲。
因此,提升教師的政治思想素質,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由韓震教授任總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師政治素養”叢書,則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叢書共分三冊,即《教師政治素養50問》《教師的十堂政治素養課》和《做一名有政治素養的教師 》。其中,《教師政治素養50問》立足于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以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念的新變化為背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就50個問題做出解答。這使教師能夠以更細致的方式把握政治生活,提高政治意識。《教師的十堂政治素養課》一書主要講解當下中國社會的10個熱點與焦點問題,為廣大教師解決思想困惑,所提出的問題既是教師比較關心的,也是一名好教師應該深刻領會的。《做一名有政治素養的教師》一書則深入教學一線,現身說法,選取來自全國16個省市(直轄市)的34名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以直觀的方式展示好老師應該具備的政治素養。可以說,整套叢書層次清楚,內容完整,從理論闡述到專家講座,再到教師感悟,層層細化,力圖達到知與行的統一。總的看來,叢書具有明顯的特色。
一、時代特征明顯
叢書立足當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現實,直面社會價值觀的基本狀況,以不同的方式集中地闡述當代教師在社會轉型時期面對的困惑。既有對馬克思主義當代意義的經典論述,又有對民主、自由、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解;既有對當代國家認同的構建,又有對時代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既有對國家大政方針的解讀,又有對當代教師幸福感、婚姻家庭等現實生活問題的關注。基于人們理性反思能力不斷增強的現實,該書沒有對宏大的理論問題做簡單的意識形態灌輸,而是進行理性的探討。誠如編者所言:“真正的政治素養,應該是能夠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要義做理性的把握,并引導人們以正確的方法和理性的態度觸摸社會的政治脈搏,進而培養起獨立的辨析能力、理性愛國的精神,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基于對政治素養的這一理解,叢書沒有止步于宏觀的理論闡述,以《教師政治素養50問》深入到微觀層面,以回答問題的方式,以五大模塊歸納分析教師在新時期面臨的理論困惑,讓教師能夠以更加細致具體的方式把握政治生活,提高政治素養意識。“理想信念”模塊,作者就為什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等問題做出解答。“基本制度”模塊,則就我們為什么要堅持的基本政治制度,
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分別進行闡釋。“熱點透視”模塊則針對腐敗問題、社會階層板結問題及收入差距問題等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分析原因,獻言獻策。“發展戰略”模塊則指向事關國家對內、對外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如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及中國的和平崛起等。除此之外,編者還收納“美德踐行”這一模塊,對社會美德、家庭美德以及榜樣教育等問題提出思考,為現時代教師提升幸福感、以人為本進行教學實踐做出指導。對時代視野的把握貫穿于整套叢書中,并且在指導思想上,它緊密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選擇當下我國社會發展中的焦點、熱點問題,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囊括政治素養的諸多
內容。
二、歷史視野開闊
叢書將政治素養這一話題放在歷史背景中去考量、去比較。如果說對當代視野的把握是一種橫向分析,那么對歷史視野的考察則是一種縱向分析。《教師政治素養50問》從歷史深處找尋教師政治素養的古老源頭,從《禮記》“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對為人師者道德素養的要求,到韓愈《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教師要為學生“傳道”的要求;從古語“上所施,下所效”對教師自身品性的要求,到《論語》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體現的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任務;從宋代朱熹以“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闡述教師必須遵守的道德律令,到清代王夫之以“主教有本,躬行為起化之原”強調教師高尚德行的重要性,無一不體現出對教師政治素養的古老要求。同時,叢書并不僅局限于我國的深遠歷史,還放眼國際,從世界各國先賢那尋求智慧。對教師應有的政治素養,不管是蘇格拉底對美德的論述,還是亞里士多德對公正的肯定,抑或是培根對美德的強調,無一不體現出叢書的歷史維度,大大增強了叢書的歷史厚重感,使人們在對悠久歷史的訴說中,享受著時空穿梭和空間轉換中對教師政治素養的
感悟。
三、實踐特色鮮明
叢書將教師政治素養放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加以分析考察。對教師應具備的政治素養,《教師的十堂政治素養課》《教師政治素養50問》已經從宏觀與微觀、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等維度進行闡釋。那政治素養如何為教師所用,真正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揮作用呢?這值得我們深思。基于對這一問題的回應,《做一名有政治素養的教師》以數十位名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以現身說法的方式展示出好教師應具備的政治素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有的教師在學生學習或生活遇到挫折時,以真誠之心為學生排憂解難,使他們成長進步;有的教師在母親重病時仍堅守崗位,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媽媽”;有的教師在遭遇職業倦怠和瓶頸時,以有效方式跨越障礙,讓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他們無一不是政治素養的踐行者,既教會學生知識,使他們增長才干,更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完善他們的人格。由此可見,教師政治素養的提升并非高不可攀的事,它不是讓教師成為常人無法企及的楷模,更不是讓教師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相反,教師的成長過程是政治素養不斷提升的過程。教師的政治素養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仁愛之心呵護學生,使他們健康茁壯成長;以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勤勉的工作作風從事教學活動,給學生以知識的傳授;以自身良好的人格引領學生,浸潤學生的心靈,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正是在這點點滴滴中,教師真正成為政治素養的踐行者。同時,也唯有踐行政治素養的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展現師表
風范。
總之,“教師政治素養”叢書兼具理論的高度和實踐的啟發性,以符合教師實際的語言娓娓道來,令人耳目一新。當然,金無足赤,叢書也并非完美無瑕。由于叢書體系龐大,內容豐富,所涉及的問題既宏大又微觀,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對一些問題只能點到為止。盡管如此,叢書所傳遞的價值理念,富有較強的啟發意義。無論是教學一線辛勤耕耘的教師,還是關心我國教育工作的人,都能夠從中汲取一些寶貴的營養。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