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吳寶寧 張利國
摘 要 “友善”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之一,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友善觀既是對傳統友善觀的繼承,也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對個人層面的道德修養提出的更高追求。以社會主義友善觀作為切入點,與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的校園文化核心主題相融合,創新思路,總結經驗,為加強民族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工作提供新的路徑。
關鍵詞 友善 社會主義友善觀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感恩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6.038
Innovativ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Socialism Friendly View into
National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ak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Wei[1], WU Baoning[1], ZHANG Liguo[2]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0;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0)
Abstract "Friendly" is one of citizens' fundamental ethics "Citizen Morality" presented, as well a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mportant part. Socialist-friendly concept is both traditional and friendly concept of inheritance, but also in the new era, especially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morality on a personal level raised higher pursuit. Socialist-friendly concept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create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campus culture, innovative thinking, sum up experience, to provide a new path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ork.
Key words friendly; Socialism Friendly View; create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Thanksgiving
1 社會主義友善觀與民族院校校園文化的關系
1.1 社會主義友善觀的內涵
所謂友善,是友愛與和善的統稱。友愛指要與人友好,愛護他人。和善是指待人要和藹親切,心地好。綜合來說,友善就是友愛待人,與人和善。友善屬于道德規范的范疇,指的是一種對待他人的方式,從廣義上來說,友善的道德要求體現了我國各族人民追求和諧、統一、友好的強烈愿望和道德理想,狹義上說,友善是每個公民在處理人際關系上所應具有的道德追求。總體來說,友善意味著對待他人一視同仁,真誠地同情、關心和幫助他人。友善是維系一個和諧社會的紐帶,它對人類的發展與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崇尚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中逐漸沉淀的“仁愛”思想,凝結了人們對于友善的共同認知,體現著尊重他人、愛護他人、幫助他人的道德要求,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道德。“友善”作為一種歷久彌新的價值觀,它對人提出了全方位的道德要求。具體來說應包括寬容、理解、關心、幫助和肯定。相對于個體來說,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會出現思想的偏差,一聲及時的提醒,將其從歧途上拉回,這就是友善的表現;兩個人相處,總會出現利益的紛爭,這時能平心靜氣地站在對方角度進行思考,將心比心,最后雙方達成一致,這就是友善的表現;相對于整體來說,友善表現為對人類共同生存條件及人文環境的關注和愛護,對公共規則的自覺認知和自覺遵守等。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友善”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友善”作為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因就在于友善是“一切道德修養的起點。”
社會主義的“友善”觀包含了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同時也賦予了其反映人類社會發展進而當代中國現實需要的時代內涵。首先,倡導社會主義的“友善”核心價值觀,體現了全國人民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追求和諧、穩定社會的共同理想。其次,踐行社會主義的“友善”核心價值觀,能夠營造同心協力、和睦融洽、友善相待、互相體惜的良好社會氛圍,以促進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endprint
社會主義友善觀的提出使得人們在公共生活中能夠更好地把握友善的道德規范。社會主義友善觀有著以下幾個顯著特征。第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目標,是倡導友善的思想基礎;第二,求同存異是踐行“友善”價值觀念的基本前提;第三,友善的價值觀念不僅應成為構建人際關系的準則,還應包含判斷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導向。第四,追求和營造和諧融洽的良好社會氛圍,是達成友善的理想目標。①
1.2 社會主義友善觀與民族院校校園文化的密切關系
1.2.1 社會主義友善觀與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內涵相通
從社會主義友善觀的基本內容和特征中不難看出,只有我們每一個公民把“友善”作為倫理道德要求和準則來踐行,做到真誠、平等、誠信地待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斷地精華自己的內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利益矛盾,營造出一個和諧的、秩序井然的社會局面,才能讓社會更加穩定與和諧,更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
因此,踐行社會主義友善觀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在民族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已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民族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也應始終堅持這一任務導向,把德育培養放在學生培養的首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是重中之重。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學校以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現代化民族大學為目標,堅持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的辦學宗旨,在辦學過程中凝練出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共同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的校園文化。這樣的校園文化內涵與社會主義友善觀的本質是相通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2.2 踐行社會主義友善觀是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的行動方向
新形勢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密不可分,民族團結已成為民族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核。2014年9月份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要正確認識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團結的光明面;善于團結群眾、爭取人心,全社會一起做交流、培養、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創新載體和方式,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②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4年12份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也明確指出,要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群眾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③從這些新的會議文件精神中不難看出,民族院校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應致力于促進各民族學子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手足相親、凝心聚力的強大力量。開展社會主義友善觀培育和踐行活動,讓各民族學子和睦共處、互幫互助,成為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的新方向。
2 用社會主義友善觀引領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實踐
2.1 培育“相互尊重,與人為善”的感恩文化氛圍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新生入學后,學院即在新生入學教育系列活動中專門召開“父母送我上大學,我為父母分擔憂”主題團會,讓學生們在進入大學伊始懂得珍惜時光,回報父母。每年重陽節前,學院會開展新生感恩教育主題活動。活動包括“感激父母恩,寄語表孝心”、“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一封家書”等內容,鼓勵學生們通過書信漫畫、回家后孝老愛親的實際行動等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進而從家庭感恩文化中領會到感恩他人,做到相互尊重,與人為善,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在寢室、班級等集體生活中展現更好的姿態,營造出團結友愛的集體氛圍。
2.2 開展“關愛他人,互助互利”的互助品牌活動
社會主義友善觀不僅強調與人為善的感恩文化,更主張在與人交往中懂得關愛他人,形成互助互利的集體。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在探索踐行社會主義友善觀有效途徑中,與學風建設相結合,總結形成“優良學風進寢室”和“我當小老師”兩個互助品牌活動。
在“優良學風進寢室”創建活動中,學院將寢室建設與學業幫扶、獎學金評定工作相結合。在學年度先進集體、個人評比工作中,涌現出一批了學風優良寢室,如某女生寢室,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寢室成員團結互助,共同進步,連年獲得獎學金,最近學年度一人獲綜合一等獎學金,三人獲國家勵志獎學金,寢室被評為“學霸寢室”;再如某男生寢室,上一學年有兩名寢室成員多門課程不及格,經過成員間互相督促幫助,下一學年四人均獲得獎學金,寢室獲得“學習進步寢室”稱號。學院將這些寢室的典型事跡進行整理宣傳,并將寢室成員的學習經驗匯集分享給其他同學,以多種途徑推進優良學風進寢室進課堂、進學院,為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拓展了渠道。
“我當小老師”活動已經在信通學院開展了四年,成績優異的學生主動幫助其他同學復習功課,講解難題。不僅在考前有效地幫助同學提高期末成績,并且階段性地幫助同學鞏固知識,為樹立良好學風做出了表率,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這項活動同時也給擔任“小老師”的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自己的平臺,這些學生在為其他同學講課輔導的過程中,提升了自信心,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在備課的同時鞏固了自己的知識,讓參與的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實現互助雙贏。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0150214)
注釋
① 胡映為,張國強.如何領會“團結友善”.解放軍報,2001-11-20:7.
②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京舉行.國家民委網站,http://www.seac.gov.cn/art/2014/9/30/art_8012_215537.html,2014-09-30.
③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國家民委網站,http://www.seac.gov.cn/art/2014/12/23/art_8012_221637.html,2014-12-23.
參考文獻
[1] 戴艷軍,吳樺.大學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2] 曲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讀本[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4.
[3] 李光華,秦積翠.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民族精神培育[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