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
摘 要:文章通過剖析傳統大學體育課授課模式的困境,并提出運用微課模式從師資:“一VS多”,學習內容:“一元VS多元”, 學時:“二VS多”、“固定VS隨時”,教學效果:“一過性VS反復性”,教學評價:“延時VS及時”、“片面VS及時”等五個方面提出相應策略。文章還就大學體育課實行微課模式從學生和教師雙方面進行了可行性論證,并初步構想了大學體育課教學模式即主平臺構建(“微視頻”和相應配套的“微教案”、“微練習”、“微課件”制作)和“微反思”及“微點評”、“微反饋”生成性和擴展性資源平臺建設。
關鍵詞:大學體育課 “微課”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a)-0150-02
大學公共體育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相比國外主流高校,我國目前的公共體育課模式又常常為學者所詬病。受中小學學校體育教學成效較低、“先天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高校公共體育在教學的健身效果、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體育技能的學習、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問題。很多一線教師和專家分別從“俱樂部制”、“體育文化節”、“體育文化活動一體化”、“體育社團”等角度提出建議以期改變這一窘境,但收效甚微。相對其他學科,體育界對微課這種新形式的教學模式“敏感度”較低,尚未發現相關成果。由于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和靈活性,相比其他學科,微課這種形式應該更加適應于體育教學。微課的交互性不僅能促進學生了解大學公共體育課的框架結構,而且能使學生精準把握學習目標,從細節加深對體育技能的理解。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微視頻能有效擴展學生的學習范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具體技術動作教學中,教師把動作示范和微課進行結合,把技術動作學習步驟制作成微動畫。在教學前學生觀看微動畫,了解整個動作的步驟,操作時學生可以根據需要反復觀看、反復揣摩,更加熟悉動作技術環節,從而幫助學生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微課平臺,學生還可以選擇“聽課、測試、提問題、互助”等項目和任課教師進行在線交流,進而克服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陌生感和距離,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1 微課: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微課作為一種由常用教學資源類型組合和“生長”而成的新型資源類型,它的出現得益Web2.0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師的真實需求,它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主題突出,指向明確。微課基本是針對某個知識點的教學或是某個教學環節。第二,資源多樣,情境真實。微課組成的核心要素為課堂教學視頻、教學設計以及多媒體課件,此外還囊括了教學反思、專家點評以及練習與測試等,為學習者創設了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第三,“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其資源總體容量較小,一般不超過100M;時長較短,一般為5~8 分鐘,便于教師與學生在線及下載學習。 第四,半結構化,易于擴充。微課具有較大的開放性與擴充性,所提供的視頻有利于教師的課堂教學,為其提供更多的獲取教學資源的機會,其動態生成性表明微課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可不斷為教學補充給養。
2 傳統大學體育課授課模式困境及大學體育課微課模式應對策略分析
受中小學學校體育教學成效較低、“先天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高校公共體育在教學的健身效果、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體育技能的學習、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問題。很多一線教師和專家分別從“俱樂部制”、“體育文化節”、“體育文化活動一體化”、“體育社團”等角度提出建議以期改變這一窘境,但收效甚微。相對其他學科,體育界對微課這種新形式的教學模式“敏感度”較低,尚未發現相關成果。由于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和靈活性,相比其他學科,微課這種形式應該更加適應于體育教學。
2.1 師資:“一VS多”
目前常規的大學體育課教學模式中,基本上都是一位老師對應一個教學班級的師資配備。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使同學們失去了解和學習其他教師教學的機會。每個體育教師在教學風格、教學能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均有著自己的特點。微課則提供渠道讓學生們有機會自由地了解其他老師的教學情況,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的鑒別、選擇、豐富自己的學習情況。對于任課教師而言,通過微課平臺,也可以學習其他同行的教學技巧、教學方法等,發現自身的不足,完善自身的教學。
2.2 學習內容:“一元VS多元”
無論是傳統的選項課還是較為新穎的俱樂部教學,受教學時數、教學場地以及師資等情況的影響,基本上每位學生只能選擇一項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因為每個教學班級開課的時間是統一的,“無暇分身”的學生們只能是“顧此失彼”,這種模式無法滿足部分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通過微課就能較好的解決這一矛盾:課上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項目學習,而課余或課下,則可以通過微課,在線學習其他自己喜歡的項目。
2.3 課時:“二VS多”、“固定VS隨時”
目前全國絕大多數高校的大學體育課課時設置為周學時兩個學時,而實踐告訴人們,要想真正學習好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每周一次課兩課時遠遠不夠。而且常規的教學模式,教學時間和教學場地是固定的,如果學生出現突發情況,需要請假,則必然出現缺課的情況。一般情況下,為了照顧大部分同學,老師不會在下一次課對上次課內容完全重復,缺課則意味著缺少一次學習的機會。體育學習是一個比較系統的過程,某個學習環節的缺失必然會影響整體學習效果,并且單個同學學習進度的不統一還會影響到整個班級的學習進度。在“微時代”,同學們通過微課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掌握體育知識,即便是某一次缺課,也能通過微課平臺進行自學。
2.4 教學效果:“一過性VS反復性”
每位學生的接受能力各異,一個技術動作或教學內容在技術動作環節上的學習能力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的現象,課上在老師的引領下,同學們較好的掌握了教學內容,到了課下,因為老師的“缺位”,學生們又會忘記了某個環節技術動作,進而影響到整個教學效果。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遵循教學大綱,每次課都有著具體的教學任務,因此,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往往是“一過性”的,該次課沒掌握好的內容,在下次老師不會重新再教。
通過微課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們只需要學習自己沒有掌握的微課環節,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這種學習是可以反復進行的,一次沒學會,可以再次重復學習。
2.5 教學評價:“延時VS及時”、“片面VS及時”
常規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常常是延時的或者是片面的,而“微評價”、“微反饋”等微課體系具備及時性和匿名性,大大提高了評價和反饋的效率。往往一節課上完,學生們的評價和反饋就可以通過該體系上傳。
3 大學公共體育課“微課”教學模式構建
3.1 大學公共體育課“微課”教學模式可行性論證
3.1.1 學生運用“微課”教學模式學習的可行性
目前在校的學生都是“90后”,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在他們中間非常普及,幾乎“人手一機”,這是開展微課教學最基本的條件。另外,大部分高校和中國移動公司、中國電信公司及中國聯通公司合作,已實現無線網絡的校園無縫覆蓋,且費用低廉。
3.1.2 教師運用“微課”教學的可行性
在微課教學試驗前期任課教師可以在騰訊網站建立“QQ空間”,要求班級學習委員在課程單元結束之后把該班學生集中反映的難點進行反饋,任課老師針對課程難點和重點制作成微課視頻上傳到“QQ空間”,同時借助每個班級的“QQ群”,建立即時互動的微課習學平臺,和學生進行在線交流,開展提問、釋疑、測試等學習活動,構建學習“共同體”。條件成熟后,可以在學校主頁網頁中開辟專門的學習板塊或直接在教務系統中添加“微課模塊”,供師生共享。
3.2 大學公共體育課“微課”教學模式構建
3.2.1 “微視頻”和相應配套的“微教案”、“微練習”、“微課件”制作
微課其主要媒介為“微視頻”,通過拍攝“短小精悍”的視頻資料上傳,供廣大師生學習。同時作為微課平臺的輔助配套,需要制作相關的“微教案”、“微練習”、“微課件”等。這些共同組成了微課的電子平臺,多渠道為師生學習提供了機會。
3.2.2 “微反思”及“微點評”、“微反饋”生成性和擴展性資源平臺建設
除了上文提到的微課具體學習平臺,還可以開設微課的生成性和拓展性資源平臺。如開設適用于授課教師的“微反思”:及時總結和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也為同行避免類似錯誤引以為戒。此外,還可以開設“微點評”,提供渠道讓所有的微課用戶進行評價和留言,甚至可以引發針對課程的討論。當然還少不了“微反饋”,即用戶學習后的反饋意見,并參與對原有教案課件甚至視頻等資源的替換、完善等建議和意見,為授課者和聽課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胡鐵生,詹春青.中小學優質“微課”資源開發的區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3]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4] 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5] 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3-14.
[6] 吳秉健.國外微課資源開發和應用案例剖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23-26.
[7] 胡鐵生.區域性優質微課資源的開發與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9-22.
[8] 金陵.從聯系中看MOOC、微課和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6):33.
[9] 李海東.基于微課的校本教研實踐探索[J].教育信息技術,2013(Z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