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潔 盧廣昌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當前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教學的研究思路,希望通過對課程教學的探討和研究,為以后相關專業的設計基礎課程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設計基礎 教學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3(a)-0210-02
教育部在2012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兩個專業,即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其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要求具備該專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對政工程設計和管理的方法和技能以及能小城鎮、城市用地等進行規劃設計,可見該專業在一級學科上更突出了城鄉規劃方向[1]。隨著專業的拆分,如何重新構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課程體系,結合專業特點突出優勢,目前各高校都在改革探討中,特別是在國家鼓勵局部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的政策下,將促進專業課程的深入改革。而主干課程的設計基礎地位在改革中則會得到明顯強化。因此,探討該專業的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設計基礎課程主要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三大構成內容。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個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素質以及創造力,而這早已成為設計教育的共識了[2],不過教育者們怎么做?怎么去落實到基礎教育中?真正實現為專業服務?對此,教育者有必要認真研究和實踐該課題,并不斷摸索和調整,在實踐的基礎上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進行定位,空談和死搬硬套都是不可取的。教學改革中設計基礎課時,教育者不是建議把學生限制在課堂,教為主,學為輔的傳統教學法,而是把思路擴寬,提升創造力,為專業設計服務,開啟學生的心智。
1 課程教學現狀
在教師和學生中,對于設計基礎課程,普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究其原因,在于老師狹隘的思想觀念、落后的教學理念以及乏味的教學方式,再加上業內對基礎課程的前期的設計定位模糊、僵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比較傳統、教學內容較陳舊,以及教學信息的更新不及時等。而出現信息更新滯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未進行專題研究、未調查社會對專業、對人才的知識需要和高校之間交流不暢。另外,往屆學生對課程專業設計反饋的消極信息,和課堂效果因傳統單一的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這些都會對正在學習的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以至于部分學生對該專業基礎課只是應付了事。
2 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設計基礎課程的傳統授課方式主要是以教師、教材、講授為核心,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和方法為重點,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為輔“[2]。在整個授課過程中,缺少課堂的討論互動環節,缺少對案例的分析和創作分析。可見,這是形成于“刺激——反應”行為主義理論和“傳遞——接受”教學理論的傳統教學模式。老師怎么把課備好、教好是其基本內容,往往對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很少考慮。
2.2 與專業設計脫離,針對性不強
傳統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只對整個設計類專業的共同基礎有涉及到,某個具體的設計專業方向則沒有提及,同專業設計的聯系和銜接不是很好。目前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在任何其他相關設計專業中都可以講授,如從產品到建筑設計,從視覺傳達到環境藝術等專業都可以,對該專業的方向沒有很好的引導和啟發。
3 歷屆設計作品的模仿和重復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依照教材內容老師為學生授課和出題,并把往屆優秀的學生作品展示出來,而學生則按照以往的設計模式進行設計,或者是參考資料、網絡等等進行抄襲和模仿,這樣設計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設計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很容易養成依賴抄襲而不愿意主動思索的不好的習慣。
4 改革教學研究思路
4.1 學生掌舵與教師導航的課堂教學原則
作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老師不能只是精力集中在“教”上面,還要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如課堂專題討論、視頻播放和課外實踐等形式,督促學生善于通過自我嘗試、主動思考、積極調整、不斷完善、勤奮總結,來使自己的學習目的更加明確,促進自身更好、健康的發展。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生,他們的創新思維通常都比較活躍,因此,老師要對學生在課堂上面提出的度獨特的見解要多肯定和鼓勵,如此一來不僅能很好地推廣學生的好思路、好方法,而且這也是對學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此外,學生的見解也補充和完善了課堂教學內容,使教師的教學思路得到了拓寬,教學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例如,老師通過每個課題的內容設計、方案修改建議、分段點評和總結等小方向來體現出大方向,對城鄉規劃設計專業的大方向進行把控。講課時,讓學生充分的陳述有關主題思想的表達,所表現的創作手法,體現的造型等,讓學生對如何將自己的創作表達出來進行積極的思考,通過課堂陳述作品這一環節也鼓勵學生們的深層創作表達欲。
4.2 以城鄉規劃設計專業導向為主的教學內容安排
教學計劃總框架由三部分組成,依次為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結合專業方向、創意思維、構成內容這3個方面來設計授課內容和課題練習內容。
在授課內容中,可以結合具體城鄉規劃設計案例進行講解,向學生介紹設計者是如何在方案初期構思過程中,運用某些抽象化的點、線、面、體等元素表達設計思路。在進行規劃設計初期草圖設計中,絕大部分設計者都應用易于識別的若干圓圈來表示不同空間;運用箭頭表示運動的方向;運用交叉的形狀體表示景觀的節點;應用“之”字形表示垂直景觀元素。設計師時常通過運用這些代表不同意義的點、線、面元素體現設計思路,使設計畫面達到面中穿插線元素、線中透著重復或對比的點元素。應用點、線、面的二次或三次的重組,形成功能化的表達,且能將相對獨立的單個設計銜接在一起,使不同的景觀元素組合成一個有主題有組織的景觀。
教學內容的課題練習設計和3大組成部分要銜接緊密,環環相扣又層層遞進。與城鄉規劃設計專業密切相關的平面、色彩、立體、各課題之間等眾多環節和教學內容的相互結合、相互促進,避免了學習斷層的出現,又能使課程有序、有效地連貫和深入。
4.3 分階段拓展學生思路
課題練習設計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對基礎設計的理性分析比較注重,老師先通過主題的設定,讓學生從該主題出發去找到和題目有關的專業設計現象,并進一步分析、聯想、想象所找出的現象,對主題進行再次提煉,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設計。如廣場設計,讓學生收集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包括廣場的形式、色彩、主題表達等內容,分析廣場設計的要點,提煉主題,最后完成設計。通過這種方法,不但對一個簡單的主題進行了擴展,還還使設計思想更具邏輯性、開放性和延展性。
第二階段的訓練則重視學生設計思維的開拓訓練。在本階段,通過感性的表達體現出自己的理性思考,設計者主要采用的思考方式是抽象轉換、具體形象、聯想創作等,通過形象的語言對信息進行表達。該階段對題目和概念沒有設限,讓學生不局限于課堂,結合實踐,鼓勵學生改變以往觀察事物的習慣和角度,從反面、相關或者相似的角度出發,對自己感興趣的素材進行自由發掘,打破常態思維,找到適合學生自身發展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再對自己所體會到的東西進行分析。如某道路的設計,首先分析原來設計的優缺點,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后質疑該設計方案,最后提煉自己的設計思路,用鮮明的設計形象表達自我方案。其實事物分析的過程,也是在對自我進行剖析,通過分析使自己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經過相關的聯想和想象,最終設計出來的作品必然是頗具內涵和意味深遠的。
4.4 重視設計作品的總結
體現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學生的設計作品,對其設計的作品,應在課堂進行階段總結、整體評價。在學生個人作品闡述過程中,不應受教師個人主觀看法的局限,鼓勵同學們參與評議,共同指出作品中出現的值得肯定與不足的方面,最后老師歸納總評。教師要對學生方案表述的程度進行把握,不但要對大方向進行把握,還要對小細節有所保留,如需要闡明創作手法、表現風格及主題思想的表現距離等大方向,對點、線、面等創作元素的具體體現等小細節可適度提示。通過不同設計思想的激發、碰撞,使學生對所處的地位進行反思,以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進一步檢查設計終稿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找到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具有獨特創意、造型表現優秀的學生要公開認可,并鼓勵仍需改進的學生。
高校出來的規劃設計類學生,要有活躍的思維,具有領會問題提出質疑的能力,還能將學到的知識最終轉化為實際成果。盡管該文總結的改革教學經驗,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但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設計基礎課程的深化運用和設計專業導向的教學成效確實起到實際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劍東.財經類院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環境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4(11):246.
[2] 葛靜,葉萍.藝術設計專業設計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研究[J].大舞臺,2013(1):202-203.
[3] 李海珠.環境藝術設計基礎構成教學新探[J].美術大觀,2014(11):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