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寧 興喬
對教育技術裝備管理及管理研究的再認識*
——在實踐中逐步深化的新時期教育裝備管理研究(之一)
◆趙曉寧 興喬
10.3969/j.issn.1671-489X.2015.06.001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中國教育技術裝備發展史研究”(項目批準號:DCA110188)部分研究成果。作者:趙曉寧、興喬,《中國教育技術裝備》雜志社(100081)。
關于裝備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始終是新時期以來在教育裝備快速發展中受到裝備領域密切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這一時期的裝備管理研究,既有適應現代裝備發展要求的現實推動,也有觀念重塑、機構變革、工作模式重建的理性需求,這既是新時期裝備工作轉型的一個必經過程,又在客觀上促進了新時期裝備理念的形成和發展。此方面研究的重點是圍繞裝備發展趨勢和現實實踐要求,主要從系統論的角度,分析裝備歷史和現實,探究管理的理論及重要實踐意義,實施科學管理的必要性、基本方法、途徑和基本內容。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步揭示出教育裝備發展規律,具體闡釋了教育裝備的基本功能,回答了科學管理決策、優化管理與充分發揮裝備效能的相互關系等實際問題,拓展了裝備理論研究的范圍,豐富了裝備內涵,促進了裝備管理理論基本框架的形成,初步形成國際化視野下的服務教育、創新進取、包容并蓄、重實踐、重效能的裝備理念。
可以說,在新時期進行的教育裝備理論研究是以教育、教育技術與教育裝備的相互關系及其內在規律為重點展開的,回答“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與之相聯系,自然就回到問題本身的另一方面,即既然教育裝備是教育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重要的條件、保障、促進作用,那么其功能作用如何才能實現?如何能更好實現?這一問題顯然是新時期教育裝備管理工作轉型中遇到的不能回避且需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也即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管理實踐變革問題。
新時期的專業學術界、教育裝備機構對教育技術裝備管理研究的重視始于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逐年大幅增加教育裝備資金投入、裝備規模迅速擴大的背景下。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國家對教育現代化建設高度重視,每年都安排相當財政資金包括專項資金與地方配套資金、自籌資金共同投入到教育裝備建設,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和水平,使得教育裝備事業實現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尤其是信息化建設使教學環境和條件迅速向現代化轉變。相比以往不同的逐年加大的巨量資金投入,對裝備領域提出如何使巨量的裝備資金投入產生相應效益,轉化為教育生產力的嚴峻現實問題:一方面是裝備規模迅速擴大,存量大幅度增加,裝備工作應如何適應這一量的變化;另一方面,信息化變革及其他相應大量現代教學設施設備的投入,裝備工作的工作對象不再是相對簡單的實驗器皿、桌椅黑板及其他,其內容和形式均發生質的變化,客觀上要求裝備工作深度調整以適應這一變化并順利轉型變軌,從一般管理轉向專業化、信息化。
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與其他相比具有較為明顯的特點,不僅是理論問題,更需要突出的實踐理性及基于解決現實問題兼顧長遠發展的創建性。一是這一過程本身將教育裝備管理推到與裝備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科學管理,難以保證裝備建設順利進行;二是大規模的裝備投入其最終目標是要求有良好的應用,即如何在建設、配置、管理應用方面增強科學性,遵循規律,充分應用裝備投入推進教育教學的現代化改革,推動教育進步。顯然,上述問題無論對專業研究領域還是裝備管理機構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并具有相當的挑戰性。
專業研究領域對上述問題的研究是從進一步明晰對教育技術裝備的認識、明確教育裝備的保障功能展開的。謝玳英、殷常鴻、胡京華認為,教育技術裝備是教育現代化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根據教育和教學要求,對各種教學儀器、設備、勞動技術訓練與職業訓練工具、學習場所、圖書音像資料等全部技術進行的裝備[1]。這一定義雖是早期側重于從物化的角度對教育裝備管理的概括認識,不夠全面,但其已經認識到裝備不僅具有物理屬性,同時又是一種具有明確指向和目標的具有社會屬性的專業教育活動,從靜態轉向動態,從局部轉向整體,從孤立轉向聯系,從單一到系統全面,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裝備研究正在突破傳統認知的樊籬,揭示出裝備本身的又一突出特征和本質屬性。這不能不說是對裝備全面重新認識考察過程中接近規律的具有創建意義的新的發現,就當時而言無疑對裝備工作的科學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使裝備真正成為教育活動的必要組成部分,促進教育教學發展,應是裝備管理研究的著力點之一。教育裝備與現代教育教學活動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教育的發展應該是二者協調發展的過程:一方面必須深入研究教育裝備效能,使其更加適應教育活動;另一方面應該根據裝備的特點研究新型教學模式,促進教育活動發展,繼而達到教育裝備與教育活動相互協調發展。
首先,教育教學活動要適應教育裝備。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有教育,最初采用的是游戲和模仿等口耳相傳的教育方式,是“人—人”關系,這時的教育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教育裝備。班級授課,教師的出現和固定學校的創立,將工具引入教育,出現“人—工具—人”的教育關系,形成最初的“師生—教育裝備”系統。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技術產品被引入教育活動,引起教育裝備的巨大發展。而在一般情況下,技術往往先于人們的普遍認識和掌握的情況下產生,因此,初期就需要教育活動適應技術裝備,而對人的訓練、教學活動的設計等培訓必不可少,以不斷發掘人類自身的潛能使其適應教育的軟、硬件設施,來促進和提高教育活動的效率和效能,這是教育技術裝備管理必須要研究的內容,但這并不意味著教育裝備技術被動等待人們去適應。相應的理念基點在于:一是教育裝備建設與教育活動要相適應,協調發展;二是教育裝備必須主動適應教學活動。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裝備研制的技術水平越來越高,教育裝備管理越來越成為教育裝備事業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要進行深入、系統、科學的研究,而管理活動也不能簡單流于事務主義。
其次,教育裝備管理是推進教育不斷發展的保證。現代化教育裝備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學工作效率、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拓寬教學內容。適應人才培養需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裝備工作的目的,教育裝備已經成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可以說,如果教育裝備建設不是以教學需求為牽引,就會失去基本動力;如果教育裝備建設不是為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就會失去目標[2]。
此外,教育裝備管理是提高教育投入效益的重要手段。教育裝備的建設,尤其是信息技術裝備的建設需要高額投入,做好教育裝備管理工作,是提高學校乃至整個教育效益的重要方面。
相關研究指出,既然教育裝備是指實施和保障教育教學活動所需的儀器、器材、學具、設備和設施及相關軟件的總稱,裝備管理研究就是對教育裝備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維護保障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3]。李云文、艾倫、胡又農從教育裝備的自身屬性、教育裝備實踐活動出發,較為具體地探討了教育裝備管理研究的必要性,認為其必要性來自創設新的教育環境的需要,也是實現教育裝備投入與產出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是教育裝備行業產業化的理論保障,是個體學習裝備發展的需要,也是在教育媒體技術研究不足基礎上進行的研究角度和范圍的嬗變[4]。
教育裝備管理研究視角此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對象。教育裝備的研究對象分為兩大類,即學校教育裝備、個體學習裝備。其中,學校教育裝備指由學校采購的教室裝備、實驗裝備、圖書館裝備、體育裝備、行政裝備、后勤裝備等[5]。
2)保障性。《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意見》(教基〔1999〕11號)指出:“教育技術裝備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為教學實踐和教育手段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資、技術保證。”
3)適應性。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信息時代的人才培養目標時,教學模式也必須體現時代的特點進行重新設計。新的教學模式中應直接體現教育環境的信息化,這符合教育與科技、教育與經濟之間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
4)問題和目標。沒有相應的集體教學和個別化學習的信息化教育裝備和學生實驗儀器裝備,建立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基礎上的研究性、合作性等學習模式就難以實現,教育裝備成為實現這些模式的首要“瓶頸”。但構建信息化的教育環境不能僅限于裝備的數量,還必須在質量上進行要求。教育裝備的質量標準由教育裝備在教育中運用的特殊性決定,具體表現在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人文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
5)系統解決、綜合統籌。營造新的教育環境只是教育裝備發揮作用的手段,在教育環境中使教育裝備的效能達到充分發揮是運用教育裝備的最終目標,而效能發揮不能僅從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去考慮,還應以系統的觀點對裝備的布局、管理、維護等諸多環節進行綜合考慮,即在普遍聯系、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探討裝備運用中的問題,實現教育裝備效能的最大化。這樣來看,只有創設新的教育環境、實現教育裝備的效能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進行專門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才能有效避免諸如“有好的理念卻無可用的裝備”“有好的裝備卻無好的理念”“裝備穩定性差,對教學造成負面影響”等現實問題。
以2002—2003年度有關數據為例,教育技術裝備資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引起人們對管理影響的關切。該年度我國教育信息化投入210億元,比上一年度增長5%;實驗室儀器設備市場投入60億元,比上一年度增長6%左右。2002年5月,“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第二期工程啟動,中央專款投入50億元,地方配套投入22.5億元。其中,中央專款的10%用于配置信息技術設備,10%用于添置課桌椅、教學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到2002年底,我國高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達到625.6億元,中小學專業實驗設備資產總值達到470億元。以北京市為例,由北京市政府及各中小學自籌資金在基礎教育信息化中的投入已達數十億元。[1]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校將信息技術納入課堂,教育界已經不能不開始關心這樣一個問題:這些不菲的技術投入真正發揮應有作用了嗎?這樣的投資產生應有回報了嗎?研究者所關心的投入產出問題,實質上提出的是如何實現完善的裝備設施的系統管理,進而達到與投入資源相匹配的收益,亦即提高教育裝備質量和教學效益。
應將投資收益管理作為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采用系統的研究方法,著眼于教育裝備實現其價值的全過程,以滿足教育需要為目的,以實現投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研究范圍涉及投入、應用的多個方面,包括:新引進的教育裝備能否解決現有教育裝備存在的不適應教學的問題?新的教育裝備應具有哪些新的功能?非專門用于教育教學的裝備能否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自主設計、開發教育裝備是否可行?如果可行,應如何設計、開發?如何進行性能-價格比及二次投入資金的預測?如何推廣、培訓使用?如何進行管理維護以提高使用率?退役裝備能否再度利用?如何實現教育裝備的共享?等等。有必要采用各學科的研究成果,總結和探討應用教育裝備實施和保障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的規律、規則和步驟,以保證教育裝備實現價值全過程的經濟、合理、有效[3]。
裝備管理研究應在調查分析和預測的基礎上,為教育裝備行業提供科學合理的需求數據;從理論和現實相結合的高度提出符合教育需求的裝備設計方案,實現教育裝備的教育性、經濟性、可操作性等。《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意見》(教基〔1999〕11號)指出,教育技術裝備部門要根據學校、教育、教學和學生對教育裝備及其服務的需求日益旺盛的發展趨勢,從實踐和理論上認真探討,進一步促進教育技術裝備行業的產業化,使教育技術裝備工作成為教育產業的重要支柱之一。從裝備產品角度來看,市場化改革以來,教育裝備產品“通過市場采購而來,有專門行業或行業中的專門部分從事教育裝備的研制生產”,“但由于技術原因和設計能力的不足,許多技術含量高的教育裝備生產往往為國外所壟斷;再有,教育裝備大多為社會企業生產,其研制和生產是以利潤為直接目標的行為,開發的產品在功能上如何滿足教育需要,降低系統成本,避免浪費,在這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如何提升裝備產品的適應性、品質、質量及填補空白,不斷提升行業水平和創新能力,以滿足教育教學發展需求,也應是裝備管理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
針對教育技術裝備管理現狀,相關研究還未能與時代的發展、教育的發展同步,存在一定問題。以信息化媒體應用研究為例,研究范圍和角度出現一些不適應。
1)研究對象存在局限性。很少對所有物化形態技術的研究,也就很難從媒體環境和資源的角度去全面分析問題,難以適應知識觀、學習觀變化的新要求。
2)研究行為缺乏能動性。以信息化媒體技術研究為例,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軟件的設計、制作與應用推廣,對師生使用媒體過程中的不適應性研究不夠,不利于教學媒體的改進和新媒體的設計與開發。
3)研究方法缺乏系統性。以信息化媒體研究為例,相關研究僅著眼于媒體在教學傳播過程中的運用,而對媒體設計、開發、采購、管理、維護等研究不夠。
4)實踐和研究不一致,理論更新遲滯。媒體技術研究長期以傳播學理論為主,雖然運用了心理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學科理論,但大多忽視實際需求,與實踐發展結合不足,因此與解決現實問題的要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盡管“媒體技術研究者在盡量避免以上問題的出現,也在實踐中進行新媒體的設計和開發,但未能把實踐的經驗上升到理論去推廣”。
因此,面對新的形勢和現實需求,單純媒體研究、裝備管理研究應從教育技術研究角度向教育技術和教育裝備融合方向過渡或轉變。
[1]謝玳英,殷常鴻,胡京華.教育裝備的管理體制[J].現代教育技術,2006(3):70-72.
[2]胡又農,趙錦紅.教育裝備管理中的全系統全壽命全費用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5(7):1-3.
[3]張霞,艾倫,胡又農.教育裝備研究過程的決策樹分析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7(2):4-6.
[4]李云文,艾倫.淺析教育技術研究新方向:教育裝備研究的必要性[M]//長春2004年教育技術國際論壇論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
[5]適應教育信息化高速發展 加強教育裝備理論建設[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