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柱蘭++程軍年++朱麗镕

摘 要 系統學理論中尋求系統的涌現性與教學資源建設中尋求最優化教學效果的目標一致,針對非結構性問題,發現兩種系統思維適合解決教學資源問題,嘗試教學資源建設一般思維與系統學思維結合,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 教學資源系統;系統思維;非結構性問題;霍爾三維模型;綜合集成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6-0030-03
1 概述
目前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根據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要實現全民都能夠享受到從信息化環境中獲取優質教育資源。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從“量”上滿足學習者的需求,更要從“質”上提高信息資源的質量。在教學領域,如何設計開發出優質教學資源,成為教學設計開發人員的重要任務。
2 教學資源開發的系統思維
一個系統[1] 對于一個系統而言,系統方法對系統問題的解決起重要作用。我國著名學者錢學森就曾經指出系統方法論“是一種對所有‘系統都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2]。從系統論的視角出發,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也即教學資源建設的一個系統。系統是由相互關聯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這個整體是相對的,組分與組分之間的關系是區別一個系統的關鍵。作為一個系統,要求人們從整體上研究各組分、部分、子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通過“自上而下”(由整體到部分)與“自下而上”(由部分到整體)的研究方法,使得系統的整體涌現性得到最大化,選擇從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著的整體、部分、組分與環境之間產生的適合具體情況的最優解[3]。運用系統思維分析教學資源建設中的問題,就是要梳理構成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要素的關系,通過定性與定量加以解決。
教學資源系統的含義可以定義為:在教學系統過程中,開發和利用物質、能量、信息之間關系的總和。有五個范疇: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其中每一步驟融合與關聯著后面步驟的實現與評價,相互貫穿,相互滲透;從整體角度來看,教學資源的建設過程就是一個大系統,由若干子系統構成。
兩種系統思維 兩種系統思維即硬系統思維和軟系統思維。硬系統思維在處理問題時設計容易、操作簡單,在處理一般問題時效果明顯,促成并發展了運籌學、管理科學、系統工程學等領域,也使得硬系統思維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發展。其思維適合應用于尋找各種問題的最優策略,適用于開發、組織、協調、管理開發項目,這是因為開發的任務一般比較明確,問題結構清晰,達到目標確定,能夠從整體的高度做出評價,選擇最優解,并且便于流程化和批量化地開發。教學資源也得益于硬系統思維。要實現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是基礎,而優質資源更是教學資源的基石,其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這一系列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教學資源線性開發的一個系統過程。
對于特定的問題,硬系統思維能夠較好解決,但是對于一些注重人類系統的開放性、動態性、復雜性等特征的問題,硬系統思維不能夠指導解決。軟系統思維的提出對于非結構性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系統思維,人類的學習過程不是一個機器或是一段代碼,給出一個指令便能按照既定的預期去運行,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包括認知結構、生活環境、身體狀況等的不同,都將影響預期達到的結果。軟系統思維強調統籌各種因素,以及在系統過程中新產生的不確定因素,都需要在系統過程中不斷調整策略與目標,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如此循環迭代去完善,因此,軟系統更靈活更適應復雜問題的解決。
3 教學資源系統開發模式[4]
教學系統開發模式有ISD1、ISD2、ISD3、ISD4(Instruc-
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簡稱ISD)。
20世紀60年代的主要代表ISD1是以線性循環為系統設計方式、形成性評價為方案評價、行為主義為學習理論,從步驟到步驟的一種教學系統開發模式。ISD1由“制定行為目標”“設計前測”“制作教學產品”“設計后測”四部分組成。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線性模式,前一步驟的完成是后一步驟的開始,過程控制性強,管理容易。
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ISD2是以流程圖為系統設計方式,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為方案評價,行為主義為學習理論,從步驟到步驟的一種教學系統開發模式。此模式較上一代模式增加了若干新變量:建立目的、分析目標人群、檢查/選擇現有材料、選擇教學傳遞形式和實施教學。除此之外,還加入了“總結性評價”。變量增加以后,系統結構變得比原來復雜了,形成了一種帶有分支的流程圖式結構,不過嚴格地說,ISD2還是屬于線性模式。
ISD3從整體上來看屬于線性的設計模式。分階段的系統設計方式還是滲透著步驟到步驟的影子。以可行性、形成性、總結性、維護性為評價方案,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為學習理論。其四個階段由評價、設計、制作、實施組成,每個階段內都增加了新的變量。各階段之間依然保持著一種線性關系,但是在每個階段內部卻采用一種循環往復的設計方式,因此設計過程變成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形式。此外,在ISD3中又增加了兩種新的評價方式,即可行性評價和維護性評價。實施可行性評價可以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工作,進行維護性評價則可以延長已經開發出來的教學產品的使用壽命。
第四代ISD模式是20世紀90年代整合認知主義、建構主義、行為主義理論提出的動態交互系統開發模式,強調整體系統設計思想。與一般系統設計思想相比,整體系統設計更偏重于在設計教學的同時,考慮到對學習過程產生影響的各種情境。這就需要在設計時更多地使用動態技術,把教學情境中更為廣闊的背景問題充分考慮進去。
ISD1、ISD2、ISD3都屬于下文探討的硬系統結構類型,屬于硬系統思維方式,具體可以歸納為教學資源系統開發的“霍爾三維模型圖”。ISD4屬于軟系統結構類型,屬于軟系統的思維方式,具體思維過程歸納為“綜合集成方法論思維圖”。endprint
4 霍爾三維模型
根據霍爾三維模型[5],對于硬系統結構的問題,發現通過梳理其內部結構關系,概括起來可以從知識維度、邏輯維度、時間維度出發,每個維度兼顧分析,最后再統籌協商解決一般硬系統問題。如此能夠被分解為三個維度解決的問題,其目標一般是可預測的,過程是可控制的,屬于教育學中說到的良構問題,此與系統科學方法論中所講的硬系統問題是一類問題。
從三個維度分析和設計教學資源,從系統論角度來看,教學資源系統的建設包含三個子系統:知識維子系統、時間維子系統、邏輯維子系統。知識維子系統是資源建設者掌握的知識儲備,資源建設者應該掌握有學習心理學理論、現代教學理論、設計科學理論、系統理論、媒體技術理論,應用和滲透在建設過程中;時間維子系統即ADDIE模式(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這五步在時間這一維度體現了資源建設的過程;邏輯維子系統即教學資源建設問題解決的一般模式(提出問題、闡明目標、制定策略和選擇媒體、評價)。教學資源系統可以從這三個子系統定性定量的制定與設計開發出結構性的教學資源,達到期望產生的目標或者效果。此三個維度同屬一個系統,彼此之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對于結構性問題的解決,其目標值1+1+1=1(子系統與系統的關系)是成立的。
5 綜合集成方法論[6-10]
綜合集成方法論能夠解決復雜的問題,不僅是因為此種方法考慮得“全”,也是因為這種方法看得“清”。定量便要考慮涉及的所有因素,包括內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環境因素,想得周全還要理得清,就是要從定性的角度再研究,分析出各種關系再來確定主要關系與次要關系,結合問題實際選擇最優解。“由上而下”研究路線是從整體上也即是宏觀上析出部分具有的性質,而整體的性質是一般性的,是部分性質的統一。“由下而上”是從微觀視角歸納宏觀的研究路線,眾多組成部分的性質,其統一的關系便是整體的一個系統。從方法論層次也發現從最初的還原論思想,將學科劃分得非常精細,引來諸多教學問題,如一門學科一些問題的解決要借助其他學科才能更好解決,掌握特定專業的知識已顯得捉襟見肘,混合式或者整合式的要求愈來愈強烈。綜合集成的方法從組分與關系的角度出發,跨越學科的界限,從整體到部分即“由上而下”研究,也從部分到整體即“由下而上”的研究途徑,它吸取還原論與整體論的優點,開辟了對于非結構性復雜問題解決比較全面的新途徑,從而能夠更“全”更“清”地解決問題。求解過程如圖1所示。
6 總結
通過對教學資源系統以及兩種系統思維的探討,給出教學資源建設的系統概念;由于系統論思想尋求目標涌現性與教學資源尋求最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一致,引入新的方法論視角——系統論,來解決教學資源建設問題;兩種系統思維對于教學資源建設的結構性問題和非結構性復雜問題都給出解決途徑:教學資源系統建設的三維思維導向和綜合集成方法論。且此系統思維視角不僅僅局限于解決教學資源建設的問題,對于其他學科問題也具有思維引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苗東升.系統科學大學講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錢學森,等.論系統工程[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82.
[3]歐陽明,程軍年.基于“問題”導向的教學資源建設模式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3).
[4]何克抗,李克東.教育技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6]沈小平,馬士華.基于人-機-網絡一體化的綜合集成管理支持系統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6(8).
[7]李士勇,等.非線性科學與復雜性科學[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253-254.
[8]苗東升.系統科學精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99-231.
[9]Horgan J.復雜性研究的發展趨勢:從復雜性到困惑[J].科學美國人,1995(10):42-47.
[10]錢學森,于景元,戴汝為.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J].自然雜志,1990,13(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