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偉++文鴻雁
摘 要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體系具有涉及面廣、環節眾多、時間緊迫、意義重大的特征,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做到組織有力、制度保障。其次,針對課程特點,在進行設計中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相關知識面的拓寬、網絡課堂的激勵交互。再次,論述知識產權保護的概念,提出具體措施。
關鍵詞 精品資源共享課;測量學;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6-0033-02
2012年5月份,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教高廳〔2012〕2號),其中明確指出,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以量大面廣的高校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為重點,為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工處理后的反映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不僅有課程全程教學錄像,還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或演示文稿、重點難點指導、作業、參考資料目錄等教與學活動必需的基本資源,還應有反映課程特點,應用于各教學與學習環節,支持課程教學和學習過程,較為成熟的多樣性、交互性輔助資源,并構建了適合在校學生及社會學習者進行在線學習和交流的網絡學習環境[1]。
本文以“測量學”課程為例,就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進行初步探討。
1 自上而下,搭建精品資源共享建設體系
由于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體系涉及面廣、環節眾多、時間緊迫、意義重大,桂林理工大學非常重視。“測量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項目由測繪學院院長、學科帶頭人親自掛帥,組成一支以課程教學團隊為主,以教務處、網絡中心、宣傳部等職能部門為輔的共享課建設團隊,充分保障人員、設備、經費的及時到位。由于組織有力、制度保障、措施得當,“測量學”精品課程資源共享課建設經過團隊的辛勤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包括教學錄像30部、演示文稿(課件)34份、實驗動畫和虛擬仿真(原創)53個、習題和例題試卷等68份,以及教學大綱、教學日歷、知識點和技能點注釋、評價考核、專業中英文詞典等一系列教學資源原創材料,順利通過了國家教育部的評審。
2 突出課程特色、實現精品共享
桂林理工大學的“測量學”課程,可謂歷史悠久,如今師資結構合理、實驗設備雄厚,積累了豐富的教學成果,已建設成為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2]。“測量學”課程是桂林理工大學為地學、工程技術等非測繪類本科專業設置的專業基礎課,通過該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有關測量學的基本概念、了解測繪地圖的過程、熟練掌握使用地形圖的技能、具備使用常見測量儀器的能力、了解各類專題地圖的知識。該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學生讀圖、用圖能力的形成以及后續課程的學習。
同時看到,以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和3S(GPS、GIS和RS)集成技術為特征的當代測繪技術取得長足的發展,使得測繪的作業方式、生產手段和組織形式逐漸向以計算機技術為媒介的測繪一體化、數據流處理一體化發展,學科內容也由傳統的研究地球形狀、大小和表面上各種物體幾何形狀及空間位置,上升到研究與空間和地理分布有關的地學信息。可見,該課程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知識更新快、信息量大的特點。但是注意到該課程是面向非測繪專業學生,因此必須保證測繪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的傳授,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設計和課程組織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這在基本資源里面體現,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或演示文稿、講課錄像、重點難點指導、作業、試卷等。
2)豐富多樣的擴展內容,體現在資源拓展里面,包括實驗動畫、仿真,案例分析,中英文專業詞典,相關專業課程課件等。
3)重視學習的激勵交互[3]。網絡課堂帶有很大的自由度,教師、所有的學習者處在不同的時空中,教師無法像面對面教學那樣有效地掌握所有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學習紀律、學習效果及學習活動,所以必須要設置一些控制/激勵手段,來吸引學生的全程關注,保障網絡教學有序并高效地開展。
①E-mail提醒。每當課程內容有更新,比如課程開課、發布新內容等,課程教學團隊就會及時向學習者發送一封郵件,提醒學習者。
②論壇交流。教學團隊每周會在課程論壇上組織一次針對本周學習主題的實時交流活動,并將學習者在活動中的表現作為課程最終成績的一部分。
③作業及考試。系統自動或者人工反饋。
④課程認證證書。Coursera平臺上的課程,只要選修、參加考試并達到課程要求分數的學生,就可以拿到指導教師簽字的結課證書。對于學習者而言,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激勵。
4)多元化的學習評價機制,借鑒國外知名的網絡課程共享Coursera平臺的方式。首先,從評價主體的角度看,分為系統評、同伴評、教師評、學習者自評。其次,從評價的時機與作用上看,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3 注重保護知識產權
精品課程資源共享是通過網絡公開自己的創作成果,促進新教育成果的產生及教學資源的進一步繁衍。精品課程作為某個高校或者某個教師群體的智力產品,其知識產權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與尊重。只有給予權利人必要的保護,版權人才會愿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網絡上共享[3]。因此,按照精品課程相關教學資源知識產權的特征,精品課程共享的各利益要以版權為紐帶,通過協議的形式,合理分配精品課程共享利益,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精品課程的開發與共享。
當前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網絡時代,在人們享受著信息獲取便利的同時,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例時有發生。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同樣面臨版權保護的潛在風險。一方面,使用者違反版權協議,私自開發、復制并傳播,導致版權的擴散;另一方面,版權人對自身版權的過度保護(如核心內容隱性化程度過高),會導致資源供給需求雙方無法得到對等的共享。再者,若精品課程資源共享里面出現侵犯他人權利的內容,而使用者卻不知情,會導致侵權行為的擴大化。
對此,采取如下措施。
1)簽署《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知識產權保障協議》,協議各方:甲方為課程建設學校,乙方為課程負責人及全體團隊成員,丙方為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甲方對本共享課建設、維護和更新等進行監督管理;乙方承擔本共享課的建設、維護和更新工作,擁有署名權;丙方在網絡技術上保障共享資源的合法使用。
2)課程資源素材若非原創,要注明其來源;如果修改原始素材,應首先征得版權人同意。
3)避免使用帶有企業廣告性質的素材,若必須使用,則將其公司名稱、商標名稱進行消隱處理。
4)素材及原創作品中有部分地圖涉及國境線、民族習俗,要按照國家有關法規、政策嚴肅、認真地處理好。
4 共享課程的不足與對策
1)當前社會具有信息超載與知識碎片化的特征,而課程仍缺少足夠多的碎片化、微型化的視頻學習資源,與學習者的需要尚有差距,下一步應加強微課、微視頻的制作與發布。
2)我國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提供的指導資源和學習資源往往存在量大卻非質優的弊端,更多地是注重資源的呈現。雖提供習題作業或者試卷資源,但是缺乏對題目的設計與對學習者的反饋,課堂互動平臺利用率低。若要追求“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目標,理解學習者的不同意圖,就必須對學習者類型進行細化,精心設計、組織課程,完善交互平臺。
3)在精品資源共享課的“課堂互動”平臺中,偶爾會發現有學生的一些提問或評論,但課程團隊或其他學習者卻未曾對此作出反饋。教學團隊也不會主動地組織、號召學習者進行實時討論,這些行為終將導致互動平臺的廢棄。應建立、完善共享課程的管理、維護機制,教學團隊要承擔起在互動平臺組織、引導、反饋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田超.網絡開放課程資源建設比較研究:以中國精品資源共享課和美國Coursera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2014:6-7.
[2]陳天偉,文鴻雁.“測量學”教學網站建設的總體方案[J].桂林工學院學報:高教與社會科學研究專輯,2004:102-104.
[3]文寧,陳鑫銘.精品課程資源共享中的版權保護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5):78-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