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胡順仁++包明
摘 要 信息與通信工程領域的相關新技術層出不窮,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英語為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首先分析傳統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困境,通過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內容的新穎性、應用性和專業性,充分調動研究生學習積極性,實現研究生唱主角的課堂翻轉,最后通過創新考核方式,實現課程對研究生的能力培養目標。
關鍵詞 專業英語;研究生;信息與通信工程
中圖分類號:H31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6-0069-02
1 引言
2010年,重慶理工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碩士點(二級學科)成功申報一級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接著在2011年,“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又成功申報重慶市“十二五”重點學科。根據新學科特點和學校對重點學科發展要求,并結合國內同學科(尤其是一些知名大學相同學科,如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等,其信息與通信學科排名位列前10名)人才培養方案,并組織校外專家對研究生培養大綱進行了討論,一致認為要突出四種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提高國際交流的能力[1]。本學科也正與韓國KAIST申報合作舉辦碩士層次合作辦學項目,因此提出要強化專業英語的教學,將本課程定位為學位必修課,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包括30學時的專業英語課程(1學分)。
2 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應該突出專業和英語的結合,英語作為工具為專業服務[2]。通過前幾年的教學實踐,重慶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主要暴露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教學重點不突出:研究生英語過度強調專業詞匯的掌握、英語長句的翻譯,具體表現在采用陳舊范文式的教學。
2)教學方式單一化:基本上采用傳統的課堂上教學,以教師為主、研究生為輔,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最終導致研究生學習興趣和欲望較低,普遍反映收獲不大。
3)教材內容的固定化:“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層出不窮,固定的教材內容完全不能反映出這種變化的趨勢,也不利用拓展其專業知識面。
4)師資隊伍薄弱:考慮該課程對英語的要求較高,基本上都安排一位有海外經歷的教師來授課,但每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盡相同,教師的專業知識面不能完全滿足研究生的多樣化需求。
5)僵化的考核形式:研究生的考核采用閉卷形式,單一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研究生的口語和英語交流能力,也有違將英語作為工具服務于科學研究的宗旨。
3 突出服務專業教育的教學思路
教學內容上選擇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及其相關領域的專業基礎知識,教學中訓練研究生的朗讀與準確翻譯原文的能力,從矯正專業詞匯的發音、糾正翻譯中的錯誤著手,通過大量的科技論文分析來讓研究生擴大專業詞匯量,提高聽、說、讀、譯的能力,達到提高準確理解與閱讀英文原版教材與參考文獻的實際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與時俱進的專業英語教學內容 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教學資料注重科學性、知識性、規范化和時間性,相關教學資料直接取自國際知名大學的信息與通信專業系列教材的部分內容和科技論文,參考教材如下。
1)Rahat Ali Khan Langah.(2012)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Network. Pub: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部分內容節選)
2)B. P. Lathi. (2010) Modern Digital and Analog Communication (4th Edition). Pub: Oxford University Press.(部分內容節選)
3)Dale Wheat. (2012) Building Your Own Electronics Lab: A Guide to Setting Up Your Own Gadget Workshop. Pub: Apress L. P..(部分內容節選)
4)Chi-Tsong Chen. (2012) Linear System Theory and Design. Pub: Oxford University Press.(部分內容節選)
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英語課程教學團隊現有6人,教師隊伍全部具有博士學位(2人具有海外經歷,所有成員均從事信息與通信類專業科研與教學),課堂教學分為6講(每講含4學時),研究生專題講座(6學時),共計30學時。其內容與安排:1)科技文獻翻譯理論與方法;2)現代數字信號處理及系統專題;3)現代通信技術前沿專題;4)計算機通信網絡前沿專題;5)英語科技文獻寫作基礎知識;6)英語科技精讀及案例分析;7)研究生專題講解,結合專業方向,按照presention的方式做出英文的PPT,并利用投影儀在課堂上作3~5分鐘的英文演講,并相互提問。
面向應用的專業英語教學 英文科技論文寫作是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和研究必需的技能,本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英語科技論文的精讀和寫作,它始終貫穿于教學實踐活動中。英語科技論文的精讀和寫作教學包括以下內容[3]。
1)分析英語科技文獻的框架結構。以具體SCI檢索英語論文為例,分析英語科技論文的結構,從而引出論文的一般結構IMRaD形式(Introduc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Results,and Discussion);通過課題討論的形式,組織研討IMRaD結構的邏輯性分別與問題(why、what、how)之間是如何相互體現的?endprint
2)研討如何豐富論文框架中的內容?以劍橋大學愛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圖”為手段,以論文題目為向導,自我思考和回答論文的創新點,根據IMRaD的結構確定基本的段落主題,提出各種組織論文的方法,探討如何準備好所需的支撐材料(理論分析與實驗數據)。
3)研討具體的寫作技巧講解,包含題目、摘要、引言和結果等部分如何寫作,如敘述有關現象或普遍事實多使用現在時,引言中是否有足夠的篇幅對論點和問題進行說明,來表示它們的重要性。
4 研究生唱主角的課堂翻轉
變研究生只是作為被動的受教育客體為參與教育過程的主體,充分調動研究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變單純由教師講授的“一言堂”為和諧交際式的“多言堂”[4-5]。主要通過以下方式促成改變。
1)在每講當中,就是大約講授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授課過程中穿插提問和討論,其余時間留給有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作專題報告,并且參考文獻必須來自于IEEE的SCI檢索論文(學校已購IEEE數據庫)。這無形當中要求研究生將課后的功課做足,充分調動研究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2)借簽國際會議形式,研究生事先粘貼論文海報,使研究生之間提前熟悉報告內容,每個研究生做3~5分鐘的presentation,即研究報告進展,報告后進入提問環節。在模擬國際會議期間,要求全程英語交流,該部分成績計入總成績。
5 創新考核方式
傳統考試考核方法沒有體現出研究生應用能力素質,考慮到專業英語課程涉及聽、說、讀、寫多個方面的能力培養,在考核當中,試卷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40%,presentation占總成績的20%,英語科技論文寫作占總成績的20%,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考勤、作業和課堂參考度。通過考核方式轉變,強化英語作為工具服務于專業、科研的教學宗旨,同樣也促進研究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極大地拓展了研究生的“四種能力”培養。
6 結束語
教學團隊既重視課程的教學,又重視教學體系、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狠抓教學質量不放松。通過近幾年碩士生專業英語教學改革,取得較好的教學回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研究生的科技論文寫作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具體表現為每年研究生發表SCI或EI檢索論文數量較改革前增加近30%。
2)通過專題講座和文獻的精讀,開拓了研究生的視野,使畢業論文的質量有所提高。
3)通過改革教學內容和方式,極大地促進聽、說、讀、寫多個方面的能力培養。
4)通過科技文獻案例教學,部分研究生和國外知名高校教授建立了學術探討關系,并赴國外知名高校攻讀博士學位。
參考文獻
[1]史巍,侯景鵬.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1,31(5):169-171.
[2]璩繼立,劉寶石,李陳財.互動式教學法在研究生土木工程專業英語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12(5):121-123.
[3]蔡坤寶,謝紅,許可.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實踐與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95-98.
[4]韓萍,侯麗娟.從體裁分析角度探索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能力培養[J].外語界,2012(6):74-80.
[5]龍金鳳,賽兆成,董鵬,等.自助式講課學習模式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學習中的運用[J].教法研究,
2012(27):10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