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周飛
摘 要 分析文化傳承創新對于大學的價值意義,剖析大學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功能定位,提出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 大學;文化傳授;文化凝聚;文化理想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6-0113-02
在中華民族新的偉大復興過程中,文化作為意識形態,對于經濟社會發展、政治建設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隨著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維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要求就顯得尤為緊迫。作為具有文化傳承和創新功能的大學,應該提高自覺實踐文化傳承創新的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在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包括文藝繁榮發展在內的文化強國戰略。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維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要求就顯得尤為緊迫,特別是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大學的一項重要職能,更是賦予了當代大學新的責任和歷史使命。
1 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大學重要職能的重要意義
文化具有時間性、空間性和創造性,這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在縱向上的傳遞和橫向上的傳播,這種融入歷史進程并于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時代文化,在與異質文化相互影響、相會融合、相互作用后,創造出新的文化形態、文化內涵,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文化傳承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之,文治教化”“人文化成”的釋義在深刻解釋文化作用的同時,闡明了文化與教育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即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
無論是西方大學的建立還是我國大學的發展,大學誕生的主要意義在于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所需要的思想、知識和充足的人才,而這些都離不開大學對于文化傳承創新所具有的獨特功能。文化傳承創新,符合大學創設的本質屬性,符合近代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是現代大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傳承創新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本質需要 大學文化傳承創新,其根本就在于能否營造有利于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相融合的文化育人環境,能否形成科學與人文并重的大學精神與文化氛圍,并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受到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熏陶,成長成才。
文化傳承創新是大學提升服務能力的強大動力 大學必須緊緊抓住文化傳承創新這一根本使命,結合辦學層次、辦學理念、文化傳統和區域社會需求,積極探索實踐路徑,使學校成為理論創新工程中的思想庫、文化傳承工程中的擔當者、文化“走出去”工程中的傳播者和文化惠民工程中的服務者。
文化傳承創新是大學提升自身綜合實力的內在需要 以大學精神為核心的大學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資源和力量源泉,對學校的辦學理念、目標定位、發展思路和價值取向具有導向作用,影響著大學人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使大學在傳承歷史、厚實底蘊、追求精神、激蕩人生中實現育人目標,激勵師生員工助力學校繁榮發展。
2 大學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價值實現
文化傳授:文化傳承創新的內容體現 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沉淀、積累、發展和再創造的過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得以生存、發展和延續的關鍵所在,這賦予了文化具有可傳承的特性。大學首先要對各類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要發掘文化的獨特內涵和豐富底蘊,在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同時,借鑒和吸收異質文化的精華,并賦予其深刻的時代內涵,以一定的載體和形式,隨同科學知識傳授給青年學子。而學生則要對傳授的內容進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判斷,實現傳授文化的自我內化。
文化凝聚:文化傳承創新的實踐體現 大學以富集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的巨大優勢,使大學成為知識、思想、道德、價值的文化高地,成為各種文化碰撞、融合以及新文化、新思想誕生的重要場所。大學立足于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深入發掘民族文化的優秀內涵,揚棄舊義、創立新知。同時,探索和弘揚積極健康的地域特色文化,關注社會風尚,利用自身交流平臺和途徑,以科學審慎、開放包容的心態借鑒科學優秀的國外異質文化,充分發揮凝聚積淀作用,創新文化內涵。
文化理想:文化傳承創新的精神訴求 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理想,文化的發展更離不開理想。文化理想作為一個標桿、一個尺度、一個方向,將明確文化傳承創新的方向,確保文化建設的正確目標,是文化傳承創新的最根本的要求。就大學而言,樹立崇高的文化理想,實質上就是要立足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面向未來、放眼世界,大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3 大學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實踐路徑
深度挖掘中華歷史文化的底蘊 大學文化傳承創新應當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本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豐富內涵,充分認識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通過加強課程體系和活動體系建設,弘揚以愛國主義價值觀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強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將民族文化中的積極元素與校園環境建設相結合,讓師生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要充分發揮大學對于社會主流的輻散引領作用,注重橫向上的文化傳播,通過有效的載體和平臺,將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輻射到全社會。
以大學精神構筑“文化內核”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靈魂所在,是團結師生、推動學校改革發展的精神支撐。大學要積極發揮學科優勢,在總結辦學歷史上優秀精神品質的同時,吸收和借鑒國內外一流大學辦學理念、思想精華和發展經驗,凝練弘揚具有時代內涵的大學精神;完善校史校情研究宣傳教育體系建設,加強對校內重要歷史建筑、歷史檔案、重要文獻和文物資料的保護與管理;搭建科技文化活動交流平臺,推進大學精神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固化于制,使之成為凝聚師生的“文化內核”。
引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方向問題,決定文化自身的發展前途。大學文化傳承創新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重要地位,立足國情,發揮大學師資、人才和研究平臺等優勢地位,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文化傳承創新,使之成為全社會奮發向上、團結一致的精神紐帶。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大學要積極探索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的社會主義文化領軍人物,創作具有時代特色、底蘊深厚、滿足廣大人民文化需求的文化產品。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大學應當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意識,廣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以建立漢語文化交流中心為平臺,以師生海外進修計劃、國際交換生等項目為平臺,與外國政府、科研機構、知名大學等推進交流與合作,加強交流訪問和文化輸出。推動海外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的建設,推進中國傳統文化在當地傳播,并與當地優秀異質文化交流融合。舉辦高層次的國際會議和學術研討會,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國際文化大師、知名藝術家、文化團體來校交流,增強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朱孔軍,李延保.大學精神與創新人才培養[J].成才之路,2008(1).
[2]曲曉慧.大學文化傳承創新功能及其實現[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6).
[3]張棨.對大學的文化傳承創新職能的辯證思考[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4]施小光.文化傳承創新:現代大學新使命[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