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秀
【摘要】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其本質在于它的審美特性之體現。“以審美為核心”被確定為《音樂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之首,新課標同時還明確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
【關鍵詞】以審美為核心;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其本質在于它的審美特性之體現。“以審美為核心”被確定為《音樂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之首,新課標同時還明確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 在教學中,要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進行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那么,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該如何突出以審美為核心的理念呢?
一、注重教學環境的審美性
這里所說的教學環境包括音樂課堂上的聽覺環境和視覺環境。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視聽環境選擇設計的優美,還要注意二者之間的和諧統一。
視覺環境包括教師的儀表形象、教室的裝飾布置、課件畫面的設計制作、板書展示等一切納入人們視線的人和物。 比如,教師的穿著打扮要令人賞心悅目;教具的使用、課件的制作須講究美觀實效;板書設計要新穎獨到,線條文字圖畫等都應該是優美而恰到好處的;音樂功能教室也要有音樂學科的審美特點,有時為適合某教學內容的需求還可以做些必要的裝飾,創設一種情景,引起學生的遐想。比如,上《大海》這一課時,正好有個朋友畫了很多的畫,我便從中挑出了幾幅地域形態不同、色彩各異的海景圖片,擺放在教室周圍,意味著把大海搬進了教室。這既對教室有一定的美化作用,又創設了一種教學情境,學生可參觀欣賞大海之美,可模仿表演大海之態。
聽覺環境包括環繞于學生聽力范圍內的一切聲響。音樂是通過聽覺感受的藝術,我們帶給學生的視聽內容更要講究美感。因為好的音響能給人的聽覺帶來快感,誘發美感的產生。 比如教師的語言是否規范精煉,語氣語調是否親切而抑揚頓挫,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的范唱范奏是否準確動聽,能否打動學生,音響音像資料的音質是否清晰、悅耳,音量大小是否合適等,都是教師課前應該注重的審美特性。比如,在進行《大海》一課的組織教學時,我依據新授歌曲是四三拍的特點,其有意編一個一個三拍子的節奏帶學生做,既是一種教學鋪墊,其有趣的語言節奏又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具有動感而又動聽的三拍子韻律讓學生的聽覺受到感染,激發起大家的一種美感,一種驕傲——“我是最美的一個!”集中展現了孩子們可愛完美的群體形象,帶給人們一種視覺上的享受。
二、挖掘教學內容的審美性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我們所選的教材要具有審美品質,能夠喚起美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是音樂教學審美化的基礎和前提。歌曲《大海》有詩一般美的歌詞;一把小提琴奏出的音調似乎如蔚藍的海水真的奔流于心,讓你魂牽夢縈;那上下起伏的旋律讓你思親、想家,而你又似乎蕩漾在溫暖的海面或是飄蕩在美麗的天空……這能讓你生發出無限遐想的優美曲調,難道不是一份具有感人的音樂教材嗎?
音樂教師不僅要會選擇具有審美特性的教材,還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其中的審美因素,并將自己的審美體驗積極的融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一種強烈而濃郁的審美動力去感動我們的學生。《大海》的教學分為“聆聽”與“表現”兩大塊。 在聆聽部分我抓住教材中的三個亮點,即一首詩(歌詞)、一幅插圖畫(意境)、一段小提琴獨奏(旋律),展開“引提、激趣、啟思“的教學環節:教師以深情的朗誦感染學生,以精心挑選的畫展渲染情境激發學生,以不同情緒的音樂聽辨啟迪學生……引導學生充分欣賞感受大海的寬廣之美、神奇多變的同時, 讓學生在不經意間將融入審美教學中的新歌詞、曲、節奏、節拍等知識技能,烙印在心了,所以在歌曲教唱環節,當我第一次聲情并茂的范唱歌曲時,學生的眼睛里分明已經有了歌詞描繪的憧憬,揮動的手臂上已經有了起伏的旋律線條,晃動的身體里也有了清晰的節拍。 我認為,當學生欣賞的審美體驗達到極限時,其情感表現一定會真情流露,所以孩子們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并以自然優美而準確的歌聲表達了《大海》的意境 。
三、遵循教學方法的審美
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有著與一般學科不同的教學方法,他遵循其“情感性—愉悅性—參與性”的審美原則,注重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自始至終讓學生在一種平等、民主、互動的教學氛圍中,保持一份快樂的心情,并積極主動地去參與音樂教學活動,充分享受音樂帶來的愉悅及審美體驗 。
(一)情感性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又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依據情感性原則,有效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比如,教師在《大海》的課堂上組織教學的律動,就是依據情感性原則而設計的,在最短時間內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愉悅了學生的身心。這近似“朋友之間玩模仿游戲”的開課刺激了學生的興奮神經,激發了他們的參與興趣。當小提琴演奏的旋律響起,教師說要以詩一般意境的歌詞朗誦作為禮物送給學生時,學生又增添了一種被重視的感覺。當學生情感的火花被點燃時,他們會十分愿意聽從教師的引導,愿意主動去參與“聆聽、想象、演唱、探究、編創”等活動,并大膽與同學分享大海的美麗與深情。
(二)愉悅性
眾所周知音樂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愉悅和美感。在我們的教學中,如何把握愉悅性原則呢?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都是有好奇心的,所以新課導入要新穎而不拖泥帶水,目的是激發學生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教師的語言要富有激情和煽動性,不要放過任何一個賞識、激勵學生的機會。教學過程寓教于樂,讓學生愿意學,快樂的學。趣味化、游戲化的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身心愉悅并獲得審美體驗。每項活動的設計皆要以學生為本,參與性強、有實踐價值,目標難易度適中,活動結果要讓學生有成就感。
(三)參與性
審美是人類的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他以情感、興趣等心理為動力。關于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審美活動,教師不能采取強制的方式,而必須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審美活動才會有效果。其實,參與性原則是以情感性、愉悅性為重要前提的,他們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 在我們的教學中,師生都應該懷著對各項音樂審美活動渴望的心情,積極愉悅的投入。教師要運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替代枯燥乏味的填鴨式的課堂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培養他們自由快樂的參與意識,克服被動學習的消極心理。
在《大海》的“表現”板塊,教師完全遵循了“情感性—愉悅性—參與性”的審美原則,采用“唱大海之歌”“演大海之態”“贊大海之美”的三種形式,多方激活學生的審美心理,想唱讓他唱,想演任他演,想說由他說,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和創造性。學生在這里享受到了跟同伴合作的樂趣,獲得了創新審美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