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周“禮樂”制度是中國特有的“音樂”與“政治”相結合產物,西周“禮樂制”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先河?!岸Y樂制”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極深的影響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西周“禮樂”;音樂文化;影想
一、“禮”的嚴格
“禮樂”即禮節與音樂,最早周西周周公建立,周代初期,周公為了鞏固等級社會地位,吸取了商殷過渡“淫樂”滅之的教訓建立了“禮樂”制?!岸Y”提供統一的規矩與等級秩序來規范人處在行為的作用,“樂”通過音樂來調節人的情緒,來調動人們規范行為的意識。
周公在“禮”的制度上規定貴族階段。必須按照自己的身份進行衣、食、住、行。貴賤長幼之間必須要有嚴格的禮節行為,在節禮制度上周公制定了吉(絮禮)、兇(喪禮)、軍(行軍出征)、賓(朝覲、互聘)、嘉(婚宴、加冠)。禮儀制度與程序,實行他的“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理想,行使“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統治階段的和諧的統治地位?!短坡擅枳h釋義》曰:“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身居禮儀,故謂中華”。由此可見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道德禮儀教的民族,禮義與禮教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與標志,有學者提出中國古代“禮”文化就是中華文化。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此認為,文化是文明的標志。文化是“文明的靈魂、血液、精髓、核心、本質和縮影”西周開創“禮”制,隨著“禮”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岸Y”文化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之中。
二、樂的完善
“樂”。在西周時期已經是禮離不開樂,樂離不開禮,因為古代的禮儀活動必須以樂相配。從考古和文獻來分析,西周音樂就已經到了一個輝煌時期,而現代史學研究上,大量史學家圍繞著“禮”的意義、價值進行深入的研究,對音樂的本體關注甚少,挖掘甚少。如西周時期,官府采集歌曲的“風”“頌”,現存只有歌詞,演唱的譜曲無法考證。周時期樂舞中的舞蹈技能如具體舞蹈動作也無法再現,人們只是通過一些研究史學記載感知西周時期音樂的繁榮。音樂“樂”的方面,研究雖然也有些成效,但還有待音樂家們進行發掘與完善。
中國部落時期中國已經出土了骨笛、鼓、磬等樂器,可以推斷中國很早就有了五聲、七音音階。具史料記載,商朝時期音樂成為祭典不可缺乏的部分,商貴族開始盛行音樂,西周時期周王把音樂上升為貴族階層特有的享有待遇,西周官府設立了我國第一個音樂機構——春宮。春宮分有大司樂、樂師、大師等,樂工有1400多人,分別負責傳授樂藝表演以及負責其他音樂活動,在春宮中,樂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吨芏Y,春宮》記載,最高大司樂掌管“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贝簩m中教學內容有樂德、樂語、樂舞、樂器。春宮中形成了一個體系龐大而完善的官府音樂機構,西周時期,音樂出現從所未有的繁榮與發展。下面從樂德、樂語、樂舞、樂器四各方面進行描述。
“樂德”的教育,西周人一開始十分重視人們的道品德的培養與塑造,《禮記:樂記》中記載:“期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薄皹氛?,通倫理者也”周朝先哲們看到人的道德的重要性,并通過音樂可以塑造人的精神品德,陶冶人的情操。周朝時期已經看到音樂的社會功能具有教化的意義。“樂德”做為西周以后所有教育之首,也使得中國音樂中永遠帶有理性和含蓄的思考,規避了西方音樂中血腥,暴力,性的場面,人們在自醒中,理性的節制遵守社會和家庭等級的秩序。
“樂語”的教育,在西周時歌唱也十分盛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周官府為體察民情而設立了“采風”制度,搜集了勞動民間主要為北方一代民歌為“風”。西周祭貴族為了祭祀作的祭祀歌曲為“頌”“雅”在春秋末期,通過孔子及弟子收集整理成了《詩經》。西周時期已經有了最早的歌曲集“風”“頌”。“風”主要反映了中國北方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北部、四川等地的民歌?!绊灐敝饕獮楣爬系募漓敫枨臀枨瑥暮髞砜鬃邮占摹对娊洝分锌梢钥吹?,歌者的歌詞與生活話言相符。口語化,通俗易懂,不同的語言方式用在不同的場合和表達不同的意境。吟詩,抑揚頓挫必須合乎樂,“風”中的形式有“賦、比、興,”“雅、頌”必須“以六德以本,以六律之音”,西周“風”的歌詞內容反映純潔的愛情,反映勞動的場面,歌詞有愉快輕松也有深沉悲痛。從歌詞的體裁形式,有分節歌、主副歌、換頭等形式;表演形式上也有獨唱、對唱、幫襯、歌詞的對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如在《詩經》中收集了西周時期的“關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佳句,值得惋惜的是西周時期大量歌譜,隨著時代的久遠,曲譜已經失傳,后世人無法從音響上真正去領略西周人民愛情與智慧的結晶。
樂舞的教育,從史料上記載,樂舞在西周十分流行,《春宮》中對樂舞的文獻有大量的記載,樂舞的藝術形式也十分完善,樂舞的形式分大舞、小舞、散樂、回奏、六代樂舞和宗教性樂舞,最高大司樂掌教,形式由歌、舞、樂相結合的形式,鄭玄注曰:“此周所存六代之樂,黃帝曰《云門》、《大卷》、黃帝成能名萬物,以明民共財,言其德無所不施,民得以有族類?!洞笙獭贰断坛亍穲驑芬玻瑘蚰芏U,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大韻》,舜樂也,《大夏》,禹樂也,禹治水傅土,《大武》樂王樂也,武王伐紂其治民而除其耶,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大舞主要反映統治階段的歷史功績與司政愿望,六舞樂工們服務于統治階段,六代樂舞也掌管大舞,大舞規模壯大,主要是先代傳下來的樂舞。小舞,規模較小,由樂師管教,舞者手執道具有長袖、彩綢、羽毛、牛尾巴或者盾牌。小舞主要服務于王公貴族階層,其目的主要是慶祝或鼓舞軍隊士氣的作用。散樂主要是收集了民間樂舞,反映普通人民生活場景。回奏之舞主要收集西周王朝西周部落的樂舞、歌曲。宗教性樂舞主要用于討求風調雨順,避邪避災,祭記典禮中所使用,在西周時期樂舞的大小規模內容有著嚴格的要求與規范,各身份階層都必須按自身的身份來享有樂舞禮遇之禮節待遇。西周樂舞形成西周“禮樂”制度的重要藝術形式之一。
西周時期我國已有七十多種樂器,樂器的傳授與發展十分成熟,西周時期春宮,還有“大師”、“磬師”、“鐘師”、“笙師”等傳授器樂技藝,周代音樂家們已經按器樂的材料性質與樂器分為八音,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器分類。八音分金屬制、石頭制、土制、革制、絲制、木制、匏制、竹制。七十多種樂器,八大樂器在不同“禮樂”場合使用不同。如擊樂器的編鐘與編磬聲音嘹亮悠長,用于“禮樂”中盛大的場面,琴在這時期普遍使用這已經說明當時社會演奏家已經能演奏技能很高。
樂律——西周時期編鐘由八鐘一套,其中六個鐘可以在鐘體內奏出小三音程,并且已經廣泛使用了五聲音階與七聲音階,我國的樂理理論知識已經出現了調試與音程。當時基本有三種音階并已有音名。如:五聲調式、兩種七聲調式、半音關系,逐漸形成了十二音律。西周時期的出土音樂文物編鐘,由八個鐘組成,其中六個鐘可以在鐘內奏出小三音程這時期的音樂已具有絕對的音高概念與準確的分別音準的能力。
西周的“禮樂制”使中國建立了第一所大學性質的音樂機構,專門從事音樂藝術專業的學習與實踐,機構專門明確,分工精細,機構龐大。從理論到聲樂、舞蹈、道德教育,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體系,西周音樂經歷了一個前所末有的繁榮和發展,鞏固了當時奴隸制度,我們不能簡單的從孔子“孔崩樂壞”就簡單的否認西周“禮樂”音樂文化。李澤厚先生認為“禮”反映了人的自覺意識,“禮”堅決的排斥了種種動物本能的欲求泛濫,反映當時社會自然情欲人化和社會化的特征。中國的“樂”前冠以“禮”也使得中國音樂創作道路從此與西方音樂截然不同,在中國音樂中絕少聽到暴力、沖動。另一方面,中國藝術回避了苦難、血腥、毀滅等丑陋的難以被人接受的情感形式,使得中國音樂沒有西方交響樂的宏偉與波瀾壯闊的氣勢。
西周時期,常年的實踐與總結,創造了大量優秀音樂財富。隨著社會制度變遷,春秋戰國時期涌現出百家爭鳴,諸子爭鳴的繁榮燦爛的中華文明。
參考文獻
[1]王少如,沈曉.湯因比與厄本對活錄[M].三聯書店,1997.
[2]阮校本.周禮注疏[M].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
[3]孫繼南.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4]張自慧.禮文化與致和之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李澤后.美學三書[M].商務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王玫(1972—),女,湖南長沙人,碩士學位,副教授,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