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西地區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地,其中以苗族、土家族居多,各個民族的湘西原生態音樂都得到了長期的歷史傳承,而成為了當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湘西原生態音樂的不斷發展和留存也成為了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就能發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隨著高校音樂教育成為了民族文化傳承的有力平臺之后,湘西原生態音樂的特殊藝術價值在教學中也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本文將探析湘西地區湘西原生態音樂的藝術價值以及其對高校聲樂教學的啟示,藝術形式重點以桃源儺戲進行探究。
【關鍵詞】湘西原生態音樂;藝術價值;高校;聲樂教學;桃源儺戲
音樂作為文化領域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它既能影響人的感官也能啟迪人的智慧,還能將思維想象和具體物像進行整合,提高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在當今的高校音樂教育體系中,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決定了單純文化知識的灌輸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教育要求,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才具有現實意義。湘西原生態音樂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之引入高校課堂,使它對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性和指導性的啟示。
一、湘西原生態音樂的藝術形態
湘西原生態音樂來自湖南西部民間,源于生活,是民間流傳至今沒有經過任何藝術形態加工的原汁原味的藝術,因為起源于湘西民間,它流傳的范疇也就在湘西田間地頭,山野之間,船工、漁夫、采茶女等等各種不同勞作種類的人,在勞動中、閑暇時、節日里口頭相傳的音樂,許多作品的歌詞雖然都是口頭創作,但卻朗朗上口,符合韻仄規律。湘西原生態音樂中表達的是一種生活狀態,反映人們的生活熱情。音樂中的語言經過長時間的傳唱不斷被后人所改編發展而變得更加精煉和押韻,曲調也在不同時代的藝人的傳唱改編中變得更加好聽和易于接受,使留存下來的民歌都成為了藝術精品。
二、湘西原生態音樂的藝術價值
(一)豐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湘西原生態音樂是湘西地區各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既是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藝術體現,也是對整個歷史時期湘西人民生活狀態的生動描述。湘西原生態音樂存在于當地人民的生活當中,在階級斗爭中,成為有力的武器,在日常生活中,它也可以點綴人民的勞動生產過程,盡管現代社會,音樂文化市場甚是雜陳,但湘西原生態音樂的留存就是混亂音樂市場的一股清新之風,作為湘西民族文化遺產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湘西原生態音樂讓當地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一個新的定義,目前,人們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使人們對于本土文化的情感愈加濃厚,湘西原生態音樂的壯大發展正是憑借其純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它的發展使民族音樂更加進步,藝術魅力更加全面展現,并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上民族音樂。
(二)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
湘西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的原生態藝術成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依托,它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是代表著湘西地區積淀千年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弘揚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后,精神文明的提倡中,把弘揚民族精神作為了至關重要的組成,每個民族自身的傳統文化才是最有價值的,它才是民族立足的根本。多個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才是推進社會發展的根本,原生態音樂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在歷史發展中一直是大放異彩的。音樂不僅是時代的產物,更是一個民族的文明象征,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湘西原生態音樂不僅體現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狀態,更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精華,發展湘西原生態音樂能夠弘揚民族音樂精神,提高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更好地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感,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使民族音樂精神經久不衰。
(三)傳承了民族音樂精神
為了使像儺戲一樣留存于現今的原生態音樂發展并具有時代特性,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就成了傳承的首要課題,有了受眾基礎,原生態音樂才能更大范圍煥發光彩。在湘西地區,民族音樂的教育搬進了課堂,它在當今音樂歌曲演唱大同,表現形式單一乏味的背景下,無疑給音樂愛好者們和學生們帶來了全新的聽覺享受,讓學生也從小了解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湘西原生態音樂起于自然并融于自然,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讓當地民歌數量越來越少,無法完整保存民歌魅力。因此,我們開始將湘西原生態音樂作為音樂教育的內容來進行傳承,通過對音樂進行錄音和文字抄寫等形式將各民族的湘西原生態音樂進行收集和整理,并加以妥善保存,將其通過出版和發行,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播湘西原生態音樂,使民族音樂文化得到傳承。
三、湘西原生態音樂對高校聲樂教學的啟示
湘西原生態音樂作為湖南的傳統音樂種類之一,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當今時代是個多元化的時代,對音樂的需求也趨于多元化,原生態音樂價值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認可,湘西原生態音樂,形態豐富,都是千百年勞動人民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精髓,高校傳承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有利于高校重視音樂教育的文化價值
原生態音樂的藝術價值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其瀕臨消亡的處境已經讓政府、各界學者感到保護其發展還原給原生態音樂真正的生存空間,而高校的音樂教學工作中,常規的納入原生態音樂的教學勢在必行。從事專業音樂教學的教師們已經開始積極引導自己的學生進行原生態音樂的研究和探尋,湘西原生態音樂也是如此,湖南的各大高校已經將自己文化價值賦予原生態音樂的傳承中,將湘西原生態音樂引入高校教學,讓學生主動喜歡和傳承,原生態音樂就有了一群年輕的受眾,有受眾才有市場。如桃源儺戲,它來自湘西北桃源民間,高校教師組織自己的學生進行桃源實地采風,拜訪桃源儺戲老藝人,回學校進行儺戲音樂資料整理,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等工作,并把儺戲搬進課堂,請老藝人進學校,舉辦儺戲的講座和表演,讓廣大學生對原生態音樂了解熟悉喜歡的同時,對其進行廣泛的傳播,使之良性傳承。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
高校學生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必要手段,高校音樂教師不僅要傳授音樂知識,還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在創造力和想象力被挖掘的前提下,音樂的理解力也逐步增強。湘西原生態音樂擁有多樣化的唱法和表現形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原生態音樂豐富的文化內涵的把握,就會對自身的樂感和創造力有一定的發掘和進步。因為原生態音樂本身是隨著時間的更迭和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后人的理解和創作也在此基礎上不斷積累而豐富,創造性思維也愈發發展,尤其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發展的眼光和思維來講授原生態音樂,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發揮自身想象力,對音樂進行二度創作。如桃源儺戲,將其音樂進行二度記譜,這樣不僅讓學生的音樂知識素養提高,也能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力得到培養。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文化精神
音樂是一種由傳承衍生的極富魅力的精神藝術,原生態音樂作為音樂文化的創作素材中重要的一種,也以其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在傳承著民族文化。湘西原生態音樂也是如此,它體現的是當地人的審美習慣和生活習慣。保護音樂就是對當地文化精神的傳承。湘西原生態音樂無論是在體裁上,還是在音調風格之中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要發展民族音樂教育,
首先就要提高高校學生的民族音樂修養和民族音樂傳承意識。當代的高校音樂教育也需要以原生態音樂為載體進行弘揚,失去了民族性的音樂無疑是沒有根基也不能長久留存的。
原生態音樂是高校音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和環節,它承載著民族歷史和民族發展的使命,其教學對高校音樂課堂注入最為根基性的內容。因為原生態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歷史的傳承,它本身就有厚重豐富的藝術品質,這種品質,是高校音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精髓。作為音樂教育者,我們應該在實踐的過程中將湘西原生態音樂發展并完善,利用原生態本身的音樂性來推動高校音樂教學,使民族精神弘揚,音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安麗.在“民族”的土壤里發展”民族唱法”——對中國戲曲和湘西原生態音樂的思考[J].大家,2010(11).
[2]張敬忠.中國民歌在現代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從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保護說起[J].四川戲劇,2012(4):82-83.
[3]李震.湘西原生態音樂的藝術價值及素質教育功能[J].音樂天地,2012(5):4-6.
作者簡介:李燕(1979—),女,湖南桃源人,現供職于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