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傘棒舞”是聊城市運河沿岸運河秧歌的精髓,它發源于興盛一時的運河碼頭梁水鎮梁閘村。在三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它形成了具有當地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文化。在經濟繁榮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讓這些特色的音樂文化展現新的生機,還需要各部門更多的思考和行動。
【關鍵詞】運河;梁水鎮梁閘村;傘棒舞;保護傳承
2015年2月14日,筆者在兩位朋友的幫助下歷經兩個小時來到了傘棒舞地三代傳人崔合生的家中,受到了崔老師和其他傘棒舞演出成員的熱情款待。關于傘棒舞的研究在中國知網上只有兩篇文章,它的形成與發展與運河乃至運河經濟的興衰又緊密的聯系,將這些特有的音樂文化做系統的研究在當下成為緊要任務。
一、“傘棒舞”的由來
山東段運河自開挖起曾幾度興廢,明朝永樂年間進行了山東段的全面疏浚,興建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使運河全線暢通并持續了四百年之久。梁水鎮梁鄉閘明清時期是古運河上的一個大型水閘碼頭,該村秧歌舞隨漕運的繁榮而興盛,也是“運河傘棒舞”的發源地。
據崔老師講,“傘棒舞”是由武術演變而來,這在表演過程中的動作中也不難看出來。在明朝時期,南來北往的船只在運河上經過,運河也是南糧北調的主要渠道,有一只運糧船對行至梁鄉閘碼頭時天氣突然降溫,船只被凍結在了河面上無法繼續前行。押糧的京官感到非常的無聊,就找當地的而藝人獻藝,之后他還不滿意,就問當地有沒有一些新鮮的玩意兒,統管一片地方的保長就讓精通武術技巧的姓梁的村民帶領他的弟子將幾個船只對到一起形成了一個小型舞臺,在耍拳腳的過程中頭腦聰明的梁某向京官借綾羅傘和纖板一用,再加上武術動作繼而形成了好聽擊打樂。押糧京官對這種藝術很驚訝,也很高興,后來也進行了多次表演,崔老師說聽上輩人講當時給了當地的村民一些肉、酒之類的東西。后來當地的人就借用棗木棍和纖板,折斷的纖板就行了打節奏的大板,棗木棍當棒,綾羅傘改用現在的傘,就形成了當地有名的傘棒舞,后來運河兩岸的男子舞動纖板、擊棍娛樂頗為盛行。
二、“傘棒舞”的發展歷程
傘棒舞自形成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依運河生長的民間音樂文化。傘棒舞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再到簡的發展過程,
傘棒舞在繼承發展的過程中就形成了音樂的形式。傳說在梁閘村橋南有一座寺廟,廟里住著一位老和尚,他精通笙管笛簫多種樂器,經過他的精心指導多種樂器被運用到傘棒舞的表演中。后來人們以傘棒舞的傳統形式為基礎,又在秧歌舞中設了多種角色,有花大姐、憨老婆兒、憨小兒等。運河傘棒舞經過長期的演變、完善、充實,增添了多種角色、樂器伴奏就逐步形成了秧歌隊的形式。由于運河的興盛,運河秧歌以梁鄉閘為中心南北流傳,向北的臨清、向南的陽谷、運河對岸的茌平都結合當地的民間舞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秧歌形式。
傘棒舞是運河秧歌的精髓,梁閘村的傘棒舞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沒有失去它獨有的特色。廣場和街頭巷尾是運河秧歌的主要表演場地,崔老師說,他們也曾上一些大舞臺演出過,但畢竟表演人數多,地方有限,表演也受局限。表演形式分為圓場(廣場)和行場(大街小巷)。解放前,運河秧歌的陣容比較龐大,演出人員有六七十人,有說有唱。當時生產力比較落后,人們的娛樂方式比較單一,秧歌在大街小巷邊舞邊唱吸引了眾多村民。秧歌在當時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幫助一些店鋪做宣傳,當運河秧歌隊行至自家門前時以長條板凳為標志,商家擺條板凳就表示要求秧歌隊在此一站,表演一番,這時一位喊占語的能說會道的人就會根據店鋪性質,編一些相應的占語,而后鑼鼓、秧歌進行表演。這也說明了運河秧歌在形成之后收到當地人特殊的重視。
運河秧歌發展到現在,形式和陣容似乎又簡化到形成之初的狀態,伴奏樂器已經不齊全,而且會吹奏的人員也已經上了一些年紀。角色也沒有那么豐富了,能舞傘和舞棒的人也越來越少,它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一般都是一些年輕的男士,在當下人們急于提高自身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背景下,村里大部分年輕人都出門打工已沒有興趣在這些東西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也越來越豐富,電子設備也越來越先進(電視、電腦、手機),利用網絡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各種娛樂節目,所以這一類民間藝術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當下,在呼吁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背景下,希望運河秧歌能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參考文獻
[1]傅崇蘭.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山東省聊城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聊城市志(1840-1985),1999-3.
[3]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M].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編輯部出版社,1996.
[4]梁辰,黃玉松.聊城“運河傘棒舞”初探[J].聊城大學學報,2012(6).
作者簡介:許士紅,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級音樂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