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要】好的作品,它的內容思想是可以跨越時代超越時代的,站在當今社會角度,人們當會反思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引導問題,個性是孩子最寶貴的財富,一個被困在封建枷鎖中的寶玉注定會成為封建家族的犧牲品,而那個深陷泥淖中的寶玉一次次掙扎終也逃脫不了黑暗的魔爪。
【關鍵詞】紅樓夢;寶玉;黃梅戲;戲曲發展
遁入空門的寶玉慢慢推開了那扇沉重的記憶之門,劇目自此拉開,時間又回到了林妹妹初入賈府的那年。曹雪芹嘔心瀝血的《紅樓夢》上及官宦貴胄下及平民名優,又對清朝詩詞曲賦、饌飲藥膳的文化研究頗有價值,而由此形成的紅學流派更是不勝枚舉,如此浩瀚的研究體系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解讀起來實在煞費苦功。而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編演獨辟蹊徑,讓觀眾簡明的看到了適應現代人觀看且發人深省的黃梅戲《紅樓夢》,此劇單獨抽取寶黛愛情為主要線索,用寶玉出家之后倒敘回憶的形式,通過對寶黛愛情“木石前盟”與寶玉寶釵“金玉良緣”斗爭的表現,擷取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段落重新組編而成,讓觀眾在兩小時有余的時間中濃縮精華觀演,體會到了現代化青春化的人生況味。
本劇雖未提到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更替,但通過寶黛愛情悲歡離合的經過也可見一斑了。通過“送花神”部分的演繹,臺上眾多演員傾力演出,將富家生活極盡奢靡的場景展露無遺,賈政只許兒子讀四書五經,將《西廂記》等書目看作禁書,將寶玉的個性思想牢牢禁錮,后又因王府丟失戲子的事痛打寶玉,嚴苛的父親絲毫沒流露出愛子的一面,酷刑拷打,以“奴才”稱呼寶玉。在寶玉被打這一節中,急促危急的音樂預示了寶玉即將有難,燈光照在受打的寶玉一人身上,那一段程式性的舞蹈動作形象表現出了當時寶玉身受煎熬,然而周圍卻是一片漆黑,將無邊的黑暗呈現給觀眾,讓觀眾感受那個時代背景下權貴家族的黑暗,思考人情冷暖,進行更有廣度的反思。好的作品,它的內容思想是可以跨越時代超越時代的,站在當今社會角度,人們當會反思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引導問題,個性是孩子最寶貴的財富,一個被困在封建枷鎖中的寶玉注定會成為封建家族的犧牲品,而那個深陷泥淖中的寶玉一次次掙扎終也逃脫不了黑暗的魔爪。
寶釵與寶玉二人談話更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功名利祿的時代價值觀令寶玉厭惡,這注定了二人的性格特點不可能結合。在選親一節中權貴家族的黑暗更顯現出來,鳳姐一段打背躬的程式性表演,用戲曲的高超技巧輔助觀眾的理解,史太君平素最愛林黛玉、賈寶玉,又深知寶黛二人相愛,但卻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進行政治聯姻,無論賈政還是史太君,在他們眼中家族政權才是頭等要緊之事,寶黛愛情則是家族存活下去的必要犧牲品。黛玉死后眾人哭黛玉的那場戲中,王熙鳳和史太君用了大段的唱詞,寶釵也用哭聲吊唁,而寶玉的行為動作以及此段的表演節奏上都恰好與前幾個人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出完美的藝術張力,他的痛無法用言語與淚水表達,這才是真真切切的痛徹心扉;奢靡的生活、禁錮的思想、權權相扣都是這個家族消亡的原因,雖實寫寶黛愛情,但反復研讀便可得知,他們的愛情與那個時代背景下封建家族的倫理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這正是造成他們悲劇愛情的成因。這樣的結局著實如一響亮耳光拍醒每一個觀眾,反問愛情與金錢權利哪個更重要,對于“門當戶對”這樣橫貫古今的思想發出呼聲,用一個耳熟能詳的悲劇愛情故事告訴了我們答案,愛情是一切的基礎。讓那些為了執著愛情的人堅定不移,敲響警鐘于太過現實的當代人、年輕人。
劇中人物雖多,劇集雖短,但對原著中人物性格的表現十分細致,寶玉是下人口中的菩薩公子哥兒,他從不注重封建社會的尊卑有別,觀戲結識了地位低下的戲子琪官,竟還結為知己好友,這對舊社會的思想無疑是一個巨大沖擊;黛玉在眾人送花神選花王之時,因眾人與寶玉一齊將花王封與薛寶釵,黛玉暗自神傷唱到自己是“可憐人”,將黛玉敏感的性格描寫的細化入微到表情言語動作中,黛玉賞讀《西廂記》讓觀眾明曉了她與寶玉的志同道合;鳳姐聰明狡黠的性格表現得也十分巧妙,林黛玉初入賈府,鳳姐的喜嗔表情收放自如,察言觀色高人一等;為寶玉選親,深知賈母所屬意之人卻怕權勢落入他人之手故意岔開賈母思路。“將角色的內在情感外化為可視的美的形象,是戲曲的一大藝術擅長,也是戲曲抒情的一大藝術特征(周愛華著:《戲曲美學導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年,183頁)”。黃梅戲《紅樓夢》恰是用詩化的戲曲表演表現了青春的主題。劇作者在設置人物矛盾沖突上十分巧妙,將人物貫穿起來,送花神中黛玉與寶玉因選花王的沖突,搜戲子王府奴才與賈家父子的沖突,遭毒打賈政與寶玉沖突,選親中賈母、王夫人與王熙鳳的權益沖突等等,環環相扣,有了矛盾沖突劇情才得以發展。
寶黛愛情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一個時代一個家族的悲劇,他們的價值觀愛情觀與當時時代、家族相悖,不能相依相守是必然結果,劇集雖短,但編劇卻能濃縮精華,完美的表現出來。通過黃梅戲《紅樓夢》我們也應該思考一下戲曲發展問題,新時代也應當有適合人們的新戲曲,戲曲的第二春該如何去倡導,“戲曲要反映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在創作上還要打破線性結構樣式。過于嚴格的程式難于表現現代生活,缺乏人物個性的表現和對復雜心理的刻畫,臉譜化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對當代觀眾已失去了吸引力(周愛華著:《戲曲美學導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年,43頁)。”無論在內容主題還是表演藝術上,黃梅戲《紅樓夢》當是戲曲發展改革的典范之作,打破固有模式,追求人物性格多樣性,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戲曲的發展進步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周愛華.戲曲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
[2]王文清.戲曲基礎知識[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