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晶
【摘要】近些年,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綜合素質教育,紛紛讓孩子學起彈鋼琴,可學了一段時間后發現孩子的學習熱情有所減退,甚至有些抵觸和排斥。本文從“教師——琴童——家長”三方面分析了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并就家長該如何在家里輔導孩子練琴做了四個方面的闡述,即制定合理的練習方案,做好老師與孩子之間的“橋梁”,掌握科學的練習方法,學會賞識教育。家長在孩子學琴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家長;練琴;孩子;做法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家長們對于孩子的培養早已不再是局限于“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傳統觀念,而是向提高孩子綜合素質能力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在周末學習特長班:如畫畫、樂器、棋類、舞蹈、游泳……等等。其中,鋼琴成為眾多家長的熱門選項。他們認為,學習鋼琴不僅可以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性格,還可以開發智力,提高學習成績,將來還能成為一項特長幫助孩子在社會上更好的立足。于是,大批的家長到了周末就帶著自己的孩子穿梭于鋼琴老師家或者一些社會藝術培訓機構,掀起了一股學鋼琴熱潮。
然而,雖然學鋼琴的孩子很多,但是一段時間之后能夠堅持下來的卻非常少。許多孩子最開始憑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能夠按時彈好作業,但是一段時間過后就開始不愿意練琴甚至是非常抵觸。許多家長會非常苦惱:昂貴的鋼琴已經買回了家,可孩子學著學著卻沒有了興趣,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認為,學習鋼琴這件事是“教師——琴童——家長”三位一體的,三方都要參與進來并且相互配合才能得到滿意的學習效果,哪一方出了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學習無法進行下去。
一、社會音樂教育教師隊伍專業化程度參差不齊
我國每年音樂師范專業的畢業生人數眾多,而公立學校的教師崗位卻非常有限,嚴峻的就業壓力讓許多人選擇去社會音樂機構代課。由于鋼琴是師范專業的必修課,所以主修其它樂器的人也會有一些鋼琴基礎,但卻未接受過系統的學習,而目前社會音樂機構的規范性存在很多弊端,所以這部分人也會去教鋼琴。這就導致了很多孩子在學琴初期沒有打下扎實的基礎,彈琴動作不規范,甚至有些教授的內容都是錯誤的。在之后的學習中,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改正,而有些已經養成的錯誤是很難改過來的,不僅耽誤了時間也大大打消了孩子的學琴積極性。這就需要家長盡量通過可靠的途徑尋找專業的鋼琴老師。
二、琴童年齡偏小自制力差
許多家長覺得孩子越小接觸音樂得到的“熏陶”就越多,所以早早的就把孩子送過去學鋼琴,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彈鋼琴是一項綜合運動,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聽,手指要彈,腦袋要想,腳要踩踏板,嘴還要唱,年齡太小的孩子很難集中精力去完成這一系列動作。研究表明,最佳的學琴年齡在6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夠理解老師的講授內容,明白課堂要求,手指機能也相對成熟。
學習鋼琴是一件長期的事情,當孩子對于鋼琴最初的那份新鮮感和神秘感消失之后,就需要靠自制力來堅持學習。由于孩子的年齡較小,缺乏成人的自我約束能力以及理解力,再加上練琴是一件枯燥又辛苦的事情,很多孩子都堅持不下去,這也是導致學習失敗的一個原因。
三、家長的錯誤認識和做法
有些家長選擇讓孩子學鋼琴的初衷是為了圓自己當年的夢想;有些是功利意識和可怕的虛榮心在作怪;而有些則是希望孩子通過學琴拿到些成績和名次,為將來謀一個好的出路。這些學琴的動機都是不正確的。家長應該端正思想,調整心態,明確培養孩子學琴的目的,那就是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全面提升綜合素質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品性。確定學琴之前,應該先征得孩子的同意并觀察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和音樂感覺,這樣才有可能持久的學下去。
其次,有些家長以自己不懂彈琴為由對孩子的練琴狀況撒手不管,而有些則越俎代庖式的大包大攬,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孩子畢竟年齡較小,獨立完成學習的能力不強,需要家長的監督和及時糾錯,有些家長只要聽到琴聲就萬事大吉,根本不管彈得對錯與否,這會大大影響學習的效果。家長是鋼琴啟蒙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的缺失會直接導致孩子學琴失敗。有些家長則正相反,陪孩子練琴時代替孩子學習,有了錯誤還沒等孩子反應過來家長早已說出了正確答案。殊不知,練琴需要邊彈邊思考,正是這個過程才使得孩子一步步前進,家長代勞不僅影響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容易養成依賴性和惰性,還會導致在往后的學習中“離了拐棍就不會走”,最終無法學下去。
還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給孩子的壓力過大,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過高,再加上沒有足夠的耐心,一旦彈錯或沒有達到要求就批評甚至打罵,不僅挫傷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更傷害了他那幼小的自尊心,最終導致孩子跟家長“擰著來”,完全收不到好的學習效果。
鋼琴教育家周廣仁說過:“小孩子練琴的過程是磨練思想、鍛煉毅力、培養踏踏實實的學風和科學態度的過程,是通過學琴育人的過程。這個艱巨的任務正好落在家長的身上。”由此可見,練琴的過程可以培養孩子頑強的毅力和堅韌的品格,而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正是家長。那么,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琴這方面應該怎樣做才能有好的收效呢?
(一)制定合理的練習方案
練琴貴在持之以恒,日積月累。有的孩子每天練習一個小時,有的孩子卻隔一天練一次,但每次練兩個小時。表面上看,總的練琴時間是一樣的,但收效一定是前者更好,因為記憶需要不斷鞏固,每天堅持才不會生疏。所以,家長應該樹立長期堅持的信念,帶動和督促孩子養成每天練琴的習慣,不要隨意就打亂練琴計劃。
初學鋼琴的孩子大多在5-8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兒童集中精力的時間在20分鐘至半小時左右。如果每天的練習時間為一小時,那么一次性練完就不如分開兩次練習效果好,這更符合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生理特點。家長可以每次安排20-30分鐘,早晚各一次或者中午晚上各一次,這樣有利于孩子集中精力,提高練習效率,此外次數增多又起到鞏固和復習的效果,一舉兩得。
(二)作老師與孩子之間的“橋梁”
鋼琴課一般是每周一節,每節45分鐘至一小時左右,可以說,孩子跟老師在一起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學過的內容一旦忘記只能下節課再請教老師。但是孩子跟家長在一起的時間卻很多,所以,陪孩子練琴就變得非常必要。由于孩子年紀尚小,對于課堂上老師講解的重點難點當時是記住了,但回到家之后隨著時間久了可能就會有所遺忘。這就需要家長在課堂上也要認真聽課,做好課堂筆記,正確領會老師的意圖,在得到老師允許的前提下可以通過錄音、拍照、錄像等手段收集資料,回家之后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引導孩子練琴,避免走彎路,將正確的方法貫穿到每天的練習中去。此外,家長還應多跟老師溝通,孩子在家練習時存在的問題要及時向老師匯報,詢問解決辦法,教師和家長應共同配合幫助孩子進步。
(三)掌握科學的練習方法
運用正確的方法做事可以事半功倍,練琴也是一樣,并不是練習時間越久就越好,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掌握科學的練習方法,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可以說,彈鋼琴是一項“全身運動”,動作姿勢標準與否直接關系到演奏效果。由于孩子的身體還在成長期,可能力量會比較小,彈琴時會出現手指立不穩、掌關節撐不住、手腕上下扇動等現象,家長應及時提醒孩子注意動作的規范性,肌肉只有通過長期正確的練習才能變得有力。
其次,彈琴時要注意提醒孩子邊彈邊唱,這是非常重要的。唱譜可以幫助啟蒙階段的琴童快速熟悉音符,培養準確的音高感和節奏感,還可以通過歌唱感受樂句的劃分及對答等音樂要素。
另外,在練習中可穿插分手練習和分段練習。雙手的協調性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可以讓孩子先采取分手練習的方式,等到熟練之后再雙手合奏,這樣能夠提高練習效率。分段練習可以有針對性的解決每段中的細節性問題,要避免“從頭到尾”式的整首重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上課當天一定要及時練琴,不要因為上課比較辛苦就不在這一天安排練習。因為新學的內容當天是記憶最深刻的,所以上課當天練琴將會是一周中受益最大的一次,把握住這一次練琴能夠大大提升學習效率。學過的課程也要時常拿出來復習,做到溫故而知新。
四、控制脾氣 學會賞識教育
孩子在初學鋼琴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很多難題,這些問題要一個一個的來解決,有些問題需要長時間才能解決,有些問題可能解決后還會重復出現,這都是正常的。家長不要過于追求進度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是跟孩子發脾氣,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和用詞,耐心地陪孩子逐個破解問題,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
當孩子有了一點進步的時候,要及時給予鼓勵,比如在彈得比較好的作業旁邊貼上卡通貼紙,或是給予一些物質獎勵,家長的表揚對孩子來說是繼續堅持學習的動力。
家長還應該為孩子創造好的練琴環境。比如把家里練琴的區域安排在安靜舒適的位置;孩子練琴的時候盡量不要打開電視電腦,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給孩子提供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學習鋼琴的路上,家長既是孩子的“第二任老師”,也是與孩子一起學習前進的同伴。家長一定要多與老師溝通,制定科學的練琴方案,以最大的耐心和愛心陪同孩子一起跨越學琴過程中的種種障礙,讓孩子在美妙的音樂中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領悟到學習鋼琴的真諦!
參考文獻
[1]但昭義.少兒鋼琴教學與輔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葛德月.朱工一.鋼琴教學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3]魏廷格.鋼琴學習指南——答鋼琴學習388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4]司徒壁春.鋼琴教學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1.
[5]邸惠麗.兒童學習鋼琴陪練方法[J].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