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在明
摘要:從經濟政策、勞動力、自然和環境資源、GDP質量、經濟增長相對性分析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因,預測今后的經濟增長。
關鍵詞:經濟;高速;增長
在過去的30多年,我國經濟保持平均每年9.7%的高速增長,世界第一;經濟總量先后超過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經濟高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令世界刮目相看。下文探索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緣由,預測今后經濟增長速度。
一、分析過去經濟高速增長
(一)、適宜的國家經濟增長政策
新中國成立后,實現了第一個5年計劃,由于我國最高決策層,缺乏對經濟發展規律本質的認識,掀起了大躍進,趕英超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不符合國情、人情的生產運動,出現了豐產不豐收的局面,造成了人為的自然災害。隨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生產適應政權的需要,以階級斗爭為綱,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農民在房前屋后種菜,家里養雞被當成資本主義尾巴割掉,到1976年文革結束,中國人的溫飽成了問題,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沿。
國家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為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制訂了一系列的經濟增長政策,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包干到戶,廠長經理負責制,國家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對外改革開放,加入WTO世貿組織,建立各種經濟增長制度。學習發達國家(過去批判的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與發達國家建立了廣泛的經濟聯系,經濟往來。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應運而生。國家以發展是硬道理,百姓以致富是硬道理,國家考核的各級政府的政績是GDP,城市發展看GDP。形成了不管黑貓或白貓拿到老鼠是好貓的經濟增長理念,全國上下都為經濟增長目標而努力。
(二)、經濟高速增長是大量廉價勞動力帶來的
1、大量的勞動力
(1)、大量適齡勞動力。我國經歷了三次生育高峰,1963年、1971年、1987年。這三次生育高峰使我國人口激增,人口紅利逐漸增大,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較低。這三次生育高峰正好是我國30多年高速發展適齡勞動力。據國家統計數據:1978年經濟活動人口4.0682億;1982年14-64歲人口6.2517億,老年撫養比8%,經濟活動人口4.5674億;到2013年的最高峰14-64歲人口10.0557億,老年撫養比13.1%,經濟活動人口7.93億;2014年14-64歲人口10.0398億,老年撫養比13.7%。在過去三十多年里,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經濟活動人口)其增長值,超過德國總人口(0.82億)四倍多,超過日本人口(1.277億)近三倍,超過美國總人口(3.178億)。
(2)、勞動時間延長相對增加勞動力。中國人有勤勞致富的傳統思想,且吃苦耐勞。國家規定工人工作一天工作不超過8小時,每周不超過40小時,但是在實際勞動中遠遠超過勞動法規定的勞動時間。如:建筑工人在夏季,天一亮就起來直到天黑才收工,每天工作多達14個小時;計件工資的工人為多得到報酬,犧牲了正常的工作休息時間,即使在辦公室上班,晚上經常加班(大家認為是勤奮),勞動法規定的勞動時間在個人私營企業幾乎不起作用。與世界相比,我國工作時間世界最長,平均每年2200小時。延長勞動時間相對增加了勞動力。
(3)、大量隱含勞動力。我國在農村不上學的孩子(不到14歲)大多參加勞動,現在農村干農活的大多是老年人,農村只要能勞動不管70歲還是80歲,大多數參加勞動;在城里60歲退休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在私營企業參加勞動,發揮余熱;不參加企業勞動的身體健康的老人在家做家務,照顧子孫,解決上班年輕人的后顧之憂,使年輕人有更多的時間在工作崗位上。這部分隱含的勞動實際增加了勞動力。
我國實際勞動力=現有適齡勞動力+相對增加的勞動力+隱含勞動力。
2、廉價的勞動力
大量的勞動力,必將帶來廉價,世界生產工人每小時勞動報酬,第一名德國30美元、第二美國22美元、我們是0.8美元(2013年)。這也是我國的生產工人無論怎么勤勞,絕大多數靠個人工資在城里是買不到住房的原因。
在過去30多年里,大量且廉價勞動力,產生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使經濟高速增長。
(三)、經濟高速增長犧牲了中國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我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是有代價的,犧牲(透支)了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嚴重損壞。
1、經濟高速增長高能耗高污染
我國的煤炭、石油、鋼鐵等消耗世界第一,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8-10倍,污染是發達國家30倍,城市垃圾無害處理率不足20%,工業危險廢物、化學物品處理率不足30%。
2、經濟高速增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嚴重損壞
(1)、霧霾天氣嚴重。4億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干凈的空氣,其中1/3的城市空氣被嚴重污染,1500萬人因空氣污染而患上呼吸道各種疾病,世界空氣污染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有16個.1/3的國土被酸雨覆蓋。
(2)、江河污染。江河水系污染70%,40%嚴重污染,江河流經城市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全國3億農民喝不到干凈水。
(3)、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存土總量達50億噸。
(4)、荒漠化危害嚴重。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3%其危害人口近4億。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惡化,旱澇災害加劇,糧食產量下降。
過去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生產企業獲取了大量廉價的生產要素,降低生產成本,破壞了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四)、過度追求GDP增長使其數量增大質量下降
1、經濟發展中許多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這部分GDP透支地方財政,沒有把有限的資源用于民生工程,企業發展。
2、經濟發展中許多產品數量增加質量下降。產品質量監督不嚴,大量假冒偽劣產品增大了GDP。如:我國的建筑產品的平均壽命不到30年,發達國家在100年以上。
3、過度追求GDP增長使得亂采亂伐項目、高污染項目、高能耗項目迅速上嗎,短期內GDP總量提高,破壞生態環境。
因過度追求GDP增長使得不該上的項目上去了,不該建設的建了,不該開發的開發了。也因過度追求GDP增長使許多不該審批的項目得不到制止,反而提高了其審批通過的速度,迅速上馬,只要求數量不要求質量。
我國出現許多鬼城和爛尾樓,就是政府某些部門過度追求GDP增長,沒有科學預測,嚴格審批的結果,其產值也進入了我們的GDP。
(五)、經濟高速增長是相對的
1、GDP的增速是相對的。從經濟總量和人均GDP水平看,1948年,中國人均GDP排世界各國第40位;1952年,中國GDP總量占世界GDP的比例為5.2%(人均世界排名查不到數據);1970年人均GDP排世界各國第82位;1978年GDP總量占世界GDP的比例為下降為5.0%,中國人均GDP世界排倒數第2位,僅是印度人均GDP的2/3;1990年人均GDP排世界各國第105位;2000年人均GDP排世界各國第120位;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636462.7億元,總量占世界12%,人口占世界得20%,人均生產總值46652元,世界排名84位。
從數據來看,總量增加很大,人均排名自建國以來沒有靠前,相對“文革”結束以來,世界排名增長較快。
二、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
未來中國的人口紅利漸漸消失,國家未富先老,過去的紅利將變成未來的負擔,養老需要社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過去不計勞動時間、勞動報酬,只為解決溫飽的勞動力漸漸更換成嬌生慣養(許多獨生子)的80后、90后;資源環境的透支,需要補償,恢復元氣;腐敗的毒瘤只能暫時的使經濟總量肥大,產生的不良后果,需要醫治;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經產生瓶頸,在現有的條件下,人均生產總值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時,可能增長速度緩慢或停止發展。若想人均生產總值接近發達國家,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經濟發展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法律制度嚴格,社會內耗較少,公平競爭,人的潛能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