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光建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能人才需求量快速增長,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現象越來越嚴重。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技師學院,要加快辦學模式、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機制創新,深化內涵建設,提升辦學層次,提高教學質量,充分發揮技工院校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為加快經濟方式轉變和促進就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深入實施校企合作,加強學校內涵建設
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也是技工院校的發展方向。正因于此,從國家到地方,近年來都把校企合作列入職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來,技工院校都在校企合作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與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我校探索校企合作開始于2004年,當初主要形式是訂單培養、定向就業。從2009年開始,我們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探索。一是選擇規模較大、效益較好、專業對口企業簽訂協議,建立長效合作伙伴;二是成立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技術能手、學校骨干教師組成的校企合作委員會,定期召開咨詢會議,為學校專業設置、教學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三是組織學生到企業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四是持續選派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等,通過深度的校企合作,有力推動了學校的快速發展。實踐證明,校企合作有六大好處,一是優化了學校專業結構,實現專業設置與企業零距離接觸,更好滿足企業的需求;二是增強了學校的基礎能力建設,彌補學校實訓設備的不足;三是加快了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技能水平、管理水平和道德素質;四是改革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學生實踐技能、職業道德,增強了適應社會能力;五是發現校內教學的不足,提高了學生最后一年校內教學的針對性,加快了技能人才成長步伐;六是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就業問題。
二、創新教師建設機制,提升師資隊伍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著學校的教學質量,關系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技工院校培養的是集知識和技能兩位一體的實用人才,這就要求教師既能傳授理論知識又能傳授實操技能的能力,也即“雙師型”教師。全力打造“雙師型”教師是當前技工院校必須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技師學院要進一步創新教師建設機制,通過政策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和企業實踐,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兼課等途徑,著力培養一批教學骨干、專業帶頭人,形成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能教能做的“雙師型”教學團隊。近些年來,我校加強機制創新,以培育職教專家為突破口,全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出臺實施《教職工繼續再教育管理規定》,通過持續選派教師外出培訓、聘請師范學院專家、企業技術能手到校培訓等,學習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和新教法,提升教師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確保教師始終站在專業科技的前沿;二是制定實施《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規定》、《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考核辦法》,分期分批組織教師到專業對口企業承擔任務,參與生產和管理,提高教師業務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三是健全督導機制,通過落實《全員評教制度》、專家聽課制度、學生信息員反饋制度、校系兩級檢查制度,及時發現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經過專家指導、溝通交流,一方面彌補教學過程中的缺陷,提升了教師教學能力,另一方面規范了教師教學行為;四是建立激勵機制,將教師工作量、評教結果、教研成果等考核量化,與津貼、職稱評審、年度考核、職務變動掛鉤,調動教師鉆研業務的積極性;五是建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技術能手到校兼課制度,改善教師隊伍結構。通過創新機制,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三、創新教育內容,提高學生針對性、適應性
企業是技能人才的歸宿。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更新很快,企業對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有過硬的實操能力,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但是由于教材更新周期較長,作為培養技能人才主陣地的技工院校,要緊緊圍繞企業的需求,加快教育內容的創新,提高學生專業技能針對性和適應社會能力,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能人才。近年來,我們實施項目帶動、課題帶動,探索創新教育內容。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一體化教學研究”、“機電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研究”、“技校生成才導航”、“語文數學課程體系和內容研究”五個課題小組,推動教育教學內容創新;二是根據創建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目標,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研發補充性、更新性、延伸性教輔資料和校本教材,如數控操作與編程等,打造機電技術應用、電氣技術應用、數控技術應用、焊接技術應用、機械加工技術五個特色專業;三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開設職業道德、哲學人生、文明禮儀、創業就業等課程,通過發展社團組織、開辟知識型技能型第二課堂、舉辦才藝展示等有益活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遵紀守法意識、待人接物的習慣,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學生心理素質、社會素質得到快速提升,社會適應性和競爭力顯著提高,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四、創新教學模式,推進一體化教學改革
實施一體化教學,形成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是我們教學改革的重點。一是將專門工藝學與實操內容融為一體,全部由實訓教師擔任,使理論知識與實操技能課題同步進行,避免了理論和實踐在內容、時間安排上相脫節;二是制定目標,采取措施,推進一體化教學。基礎課教師全部獲得相應專業初級工以上職業資格,專業理論教師獲得中級工以上職業資格,實訓教師達到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與此同時,加大實訓教師課堂教學檢查,嚴格教案書寫,確保理論教學教授時間和內容;三是根據各專業的專業特點與技能目標要求,分別采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改善了課堂教學效果,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四是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實施多媒體教學、仿真模擬教學,理論課講完后,組織學生到實訓教室進行實際加工訓練,師生雙方實現邊教、邊學、邊做,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五、創新技能人才培養途徑,推動多元辦學
社會技能人才緊缺局面越來越嚴重。技工院校要轉變辦學思路,由注重學制教育向多元化技工教育培訓轉變,由注重學校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訓、技能水平評價和就業服務綜合性功能轉變。近年來,我校在加強和完善學制教育的同時,一是積極與企業聯系,將課堂搬進企業,開展企業在職職工培訓。2010年起我們利用晚上、雙休日為南陽中光學集團、南陽石油二機集團、南陽陸德筑路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舉辦在職職工技能培訓、穩崗培訓,年培訓人數達3000人次;二是與縣鄉鎮、南陽市區社區聯系,開展為期一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實現了高薪就業。三是積極與市失業保險處合作,根據專業的特點,為失業下崗職工開展3—6個月創業培訓,實現了職工再就業。
改革才有動力,創新才有活力。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今天,我們作為多年從事職業教育的技工院校,要在機制創新上下功夫,進一步深化學校內涵建設,做大做精做強職業教育,努力實現技工院校的大發展、新跨越,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