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業


摘要: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正在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共識。我國是貿易大國,過去粗狂式的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發展低碳經濟迫在眉睫。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和完善對應對氣候變化,應對非關稅貿易壁壘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闡述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然后介紹了碳交易的基本原理以及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態勢,最后提出了完善碳交易市場,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建議。
關鍵字:低碳經濟;貿易壁壘;碳交易市場
低碳經濟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采取各種措施如產業升級轉型,技術革新等來減少化石能源的耗用,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最終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而不是一味地發展經濟而忽略環境的保護。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向來都是以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低效率來換取經濟快速發展,當前,低碳經濟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國經濟發展所付出的成本將會越來越高。減少碳排放,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對我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低碳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沖擊與挑戰
(一)、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在成逐年遞增趨勢,尤其從2000年起能源消費開始大幅增加,工業領域的能源消耗量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達到了70%,且最近幾年增加幅度還在增大。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既要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又要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唯有低碳經濟才是解決之路。另外,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限制一些高耗能企業的生產甚至要將其關停,這在很大程度上會降低我國生產產品的競爭力,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產生不小的沖擊。
(二)、碳關稅的實施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很大沖擊
碳關稅,也被稱作邊境調節稅,它主要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鋼鐵,水泥等排放密集型產品特別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我國正是這些行業產品的主要生產國,因此受到碳關稅的影響十分巨大,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行業轉移到貿易欠發達地區,我國將逐漸成為世界貿易中碳轉移的最大地區,據統計顯示僅我國每年就要承受碳轉移達到超過十億噸的水平,我國的出口商品碳含量居全球之首,國際市場上我國的加工品將面臨嚴重的碳關稅沖擊,比例高達30%。另外,歐洲等地“碳標簽”的實施也給我國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外部壓力,如果商品碳足跡含量超標,商品將進入不了歐洲市場,而我國大部分廠商對碳標簽認識不足,并沒有從根本上重視起來。
二、碳交易基本原理分析
碳交易的理論基礎是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指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當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時,無論財產權最初賦予誰,市場均衡時總是有效率的,達到了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水平。]。合同的一方通過購買賣方的溫室氣體減排額,將其用來實現其減排的目標。碳交易實質上是一項金融活動,它將金融資本通過不同方式投資到跟碳相關的項目上去,同時這些項目產生的減排量被開發整合成碳資產在碳交易市場中進行交易。通過碳交易有利于高碳排放企業完成減排任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減少碳排放。
三、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態勢
我國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提出要在2020年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2011年10月我國開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以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和廣東省以及深圳市為試點城市。隨后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發展低碳經濟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在減少碳排放方面法律的空白。15年9月,習近平主席
碳交易基本原理示意圖
訪美,中美達成了《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我國承諾到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我國碳交易的萌芽期主要是參與清潔發展機制(CDM),即發達國家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方式和發展中國家進行合作,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減少碳排放的項目,減少的碳排放量用來履行發達國家的承諾。目前我國已經有三千多個CDM項目注冊,一千多個項目獲得簽發。從我國試點的碳交易市場運行情況來看,已經在碳市場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截至2015年7月我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量配額 4063.8萬噸,CCER(核證自愿減排量)885萬噸,總成交額超12億元[ 數據來源于中國碳排放交易網http://www.tanpaifang.com/]。
雖然我國碳交易市場在不斷的發展,但是也面臨一定的挑戰,我國低碳技術水平還相對落后,在節能技術等方面的研發力度還遠遠不夠,我國自主減排的能力還不夠強。
四、完善碳交易市場,發展低碳經濟的建議
(一)積極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獲取國家戰略利益。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是最具潛力的減排市場,由于我國缺乏相應的法律體系進行約束,人們對有關碳交易碳市場的了解非常少,在整個碳交易的產業鏈條中我國還處在很低的位置上,而其他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的已相對完善,為了改變我國的不利地位,就必須完善國內碳交易體系,吸取更多國外經驗,積極的參與到國際碳交易市場中去。
(二)繼續加速我國碳排放領域立法工作。盡管近些年我國已經出臺了項關的法律法規,但更多的是在宏觀層面上的,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主要起總領作用,在更加具體的方面,有關的法律法規還是很空白。需要形成一套完善的碳排放領域的法律體系,在制度層面,財政稅收與支持方面,產業政策方面都要進行立法規范,使得我國在碳排放市場的操作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給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健康的法律環境。
(三)加強技術創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降低碳排放。總體來看我國在低碳領域的相關技術與國外相比存在著巨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低碳技術,無碳技術還有減碳技術方面。要改變這一局面,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相關技術領域的研發資金投入,促進產學研的結合,使得新技術快速應用到實際中去,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從國外引進最新的技術,可以有效減少我國的研發周期,節約資金,也能夠較快速地應用新技術降低碳排放。
(三)深化我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調整。走可持續化的低碳經濟是必然趨勢,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三五規劃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更高的高度,環境控制目標將會在“十三五”規劃里作為重點內容。這就要求我國繼續調整產業結構,逐步減少高耗能企業的規模和數量,積極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這些能源在消耗過程中不會有碳的產生。唯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國既能夠低碳發展,又能保持經濟較快增長速度。
(四)繼續開發新的碳交易項目,開發新的碳金融工具,完善碳交易市場。繼續開發CDM項目,增加碳交易產品種類。逐步研究規劃與碳相關的衍生產品,如碳期貨,碳期權,使得跟碳相關的產品逐漸形成一種常用的投資工具,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參與到碳交易中去,這將為將來碳市場的完善和繁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躍生、焦芳.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轉變.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2]王建海.碳關稅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轉變研究.中國商報,2012年22期.
[3]吳丹.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路徑選擇.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0): 263-265.
[4]程敏.低碳經濟與我國出口貿易發展方向.2015,(3):75-78.
[5]王雅莉,王妍.新常態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機制及其路徑構建.求索,2015(4):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