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
摘要: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此,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鄧小平不但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任務,而且描繪并規劃了具體藍圖, 領導制定了實現這個藍圖的路線、方針、政策, 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從而始終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大方向。而今,改革開放已成為深入民心的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鄧小平理論不僅為我們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更為我們建設了一個新時代。
關鍵詞:鄧小平;開創;改革開放;發展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以過人的領導智慧和膽略,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作了深刻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把握,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形成了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梳理鄧小平關于改革開放總體設計的完成過程,特別是他的一些重大思路的形成、發展過程,才能真正發現鄧小平理論的無限生命力和偉大的實踐意義。
一、鄧小平順應歷史潮流提出了改革開放任務
20世紀70年代,中國經歷了十年浩劫之后向何處去?一方面,從我國自身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是在困頓中徘徊,還是在危難中奮起?是變革進取,還是墨守成規?這是擺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當時的鄧小平同志,盡管由于“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尚未恢復工作,但他憑著敏銳的洞察力,深刻地認識到“兩個凡是”的錯誤,并提出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他認為,人們應把毛澤東思想看做一個科學體系;提出要把經過實踐證明的毛澤東的正確思想即毛澤東思想同毛澤東的錯誤區別開來;提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惟一標準的大討論;提出要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沿著改革開放之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必要的思想理論準備。1978年底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徹底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次全會標志著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實際上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是開創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宣言書。
鄧小平從當代中國實際出發,緊緊扣住當今中國發展主題,以不斷解決經濟發展和改革過程中的重大矛盾、問題為主線,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在果斷實行全面改革方面,鄧小平同志說過三句振聾發聵的話,一句是:“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另一句是:“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還有一句是:“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鄧小平同志還說過:“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這表明,作出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決策和關鍵抉擇,既是要擺脫我們黨和國家當時所處的嚴重困境,擺脫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束縛,擺脫閉關自守的封閉狀態,實現從困境中重新奮起,又是要順應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趕上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一個了不起的偉大覺醒,沒有這樣的覺醒,新時期就根本無法開創,新局面也根本無從打開。
對于改革發展的必要性,鄧小平從正反兩個方面做了闡釋。從正面說,“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要做到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對內改革”;“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 ;“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從反面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不開放不改革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如果放棄改革開放,就等于放棄我們的根本發展戰略”。鄧小平認為,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當代中國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改革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鄧小平認為,改革是一場革命,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他明確指出:“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這次革命的特點在于:其一,其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對它的否定。其二,這種革命不再采取階級對抗的形式。改革“不是對人的革命,而是對體制的革命。”其三,這種革命是為了改變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道路。其四,這種革命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依靠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億萬人民的實踐自覺進行的。
全面的改革,全方位的開放。鄧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改革涉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所有方面和環節,是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制的全面改革。開放有兩個內容: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對外開放不只是對西方國家開放,而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所有類型國家開放。
鄧小平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于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他曾明確指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我們的改革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不能沒有共產黨的領導,這兩點是相互聯系的,是一個問題。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條戰線舉世矚目的偉大勝利,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
以上這些思想系統闡釋了社會主義改革進程的不可逆性、改革地位的重要性、改革目標的科學性、改革方向的明確性、改革內容的全面性、改革原則的堅定性、改革實踐的創新性、改革方法的靈活性和改革過程的長期性。這些思想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的主要內容,形成了一個體系,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與改革的思想。
二、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指導
評價一個思想、一部著作、一篇講話, 要重實踐。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 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把鄧小平理論, 放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考察, 去評判, 才能更顯示出真理的光輝。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方方面面巨大變化的事實, 是改革開放這偉大實踐的果實,進一步證明了鄧小平理論是推動新階段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可以說,新時期的歷史,就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思想觀點逐步轉化為現實的歷史。而今,改革開放已成為人民的自覺行為,已成為深得民心的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鄧小平理論不僅為我們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更為我們建設了一個新時代。這個新時代處處留下了他的印記。我們要全面理解鄧小平關于發展的思想,更加自覺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沿著鄧小平開辟的現代化道路更快更好地發展,這是對鄧小平同志的最好紀念。
在《鄧小平文選》中,我們可以看到,鄧小平生前最后20多年考慮最多、反復論述的就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即如何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鄧小平對改革目標設計給予了高度重視。改革伊始,他就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目標做了高度概括,即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此后,隨著改革的深入,鄧小平反復論述了這個問題,使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目標內涵越來越清晰。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樣,“富強、民主、文明”就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總目標。關于改革的任務,鄧小平說得更為明確。他指出:“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發展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堅持改革開放就是抓住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通過體制改革從內部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通過開放從外部創造條件以利于社會主義的發展,通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與經濟建設順利發展。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要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他說:“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對這個政策,“我們的做法是允許不同觀點存在,拿事實來說話”。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有力地激發了社會活力,推動了經濟迅速增長。
發展應該是全面的協調發展。首先,要處理好經濟和政治的關系。經濟發展決定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但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也會反過來對經濟發展產生作用。為此,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要“兩個文明”一起抓,“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反對“精神污染”,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其次,要處理好“先富”和“后富的關系。鄧小平同志提出“先富”政策時,同時強調“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要“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第三,要處理好經濟增長與人的發展的關系。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人。為此,鄧小平提出了要大力培育“四有”新人,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他強調,“實現現代化,要知識,有人才”,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此,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和“科教興國”戰略。
應該看到,現階段我們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國有企業改革、社會事業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都必須加快推進,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困難、矛盾和問題,有的還相當嚴峻,如果聽之任之,這些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必然會嚴重制約發展。為此,一方面要堅決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進行通盤考慮,使各項改革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相互促進;另一方面,要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用深化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和矛盾,用創新思維消除制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鄧小平曾一再叮囑我們:改革開放作為一項全新的事業,難免出現問題和麻煩,要堅持搞下去。今后即使出現風波,甚至出現大的風波,改革也必須堅持。鄧小平的這一警世恒言,我們要永遠記取。
縱觀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從“孕育”、“生長”到“成熟”的過程,可以發現:鄧小平從當代中國實際出發,緊緊扣住當今中國發展的主題,以不斷解決經濟發展和改革過程中的重大矛盾、問題為主線,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在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始終是其最關注的中心問題,充分體現了鄧小平理論的“實踐性”,更體現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值得我們不斷地研究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