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博佳 王延濤 張佳子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技術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勞動力需求不斷下降,一些企業中的閑置人員不斷失業,形成了下崗職工人群,但我國人口一直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導致勞動力數量越來越大,這就與當前的行業形勢形成了矛盾。我國對就業困難群體的研究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不斷發生改變,而下崗職工群里的形成就是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化的必然結果。據統計,1998年至2000年,我國的國有企業產生了2137萬下崗職工,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和欠發達地區,而煤炭、紡織、機械、軍工等困難行業的下崗情況尤為突出,下崗的主要原因在于職工的知識水平不高、年齡偏大、技術水平單一等因素。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民生之本,就業優先”。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已經有眾多的就業政策分析專家發表了多篇有關于城市就業困難的問題的分析報告及論文,本文以當前的就業形勢為背景,通過與國外就業形式的對比,圍繞政府的就業政策的制定與改進等方面具體的分析城市就業困難的原因、就業困難的人群分布、政府對于就業問題應做出哪些反應以及對未來就業形勢的展望。
關鍵詞:城市就業困難;政府就業政策;就業困難人群;導致就業困難的因素;對未來就業形勢的展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不斷的由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技術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勞動力需求不斷下降,一些企業中的閑置人員不斷失業,形成了下崗職工人群,但我國人口一直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導致勞動力數量越來越大,這就與當前的行業形勢形成了矛盾。我國對就業困難群體的研究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不斷發生改變,而下崗職工群里的形成就是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化的必然結果。據統計,1998年至2000年,我國的國有企業產生了2137萬下崗職工,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和欠發達地區,而煤炭、紡織、機械、軍工等困難行業的下崗情況尤為突出,下崗的主要原因在于職工的知識水平不高、年齡偏大、技術水平單一等因素。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民生之本,就業優先”。
隨著經濟危機的蔓延,各國都相繼出現了就業問題,國際勞工組織對此推出了緩解就業問題的公約,各國政府也針對對就業問題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根據統計,發達國家主要從四個方面緩解就業問題:刺激自主創業、改進市場機制、改進教育體系以及強化就業指導。
然而在不同的國家,針對就業問題采取的措施也不盡然相同。例如美國相信經濟的發展會為民眾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對于一些無勞動意識的人,社會也對其有充分的容忍度并對其施以援手,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下崗的職工,社會也應該對其有一定的補償,其余還未能找到適合的工作的民眾,可以在政府的扶持之下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在這些觀點之下,美國提出了刺激經濟發展、加強社會福利制度、增加失業保險額度、靈活就業的解決就業問題的政策。再例如德國,德國政府相信穩定的財政可以幫助大眾尋求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德國政府致力于對本國財政政策的制定和改進,利用穩定健全的財政政策扶持勞動力、增加就業數量、緩解就業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2007年我國的《就業促進法》提出:政府要盡全力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大力扶持就業困難群體。《就業促進法》將以往有效的就業政策、各地區有效的協調手段、工作方法規范化、系統化,為我國人民的就業方面的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近年來,我國政府為緩解就業困難問題制定了多項有效的就業政策,就業政策對就業困難群體的促進作用更多的來自于對就業結構的改進。根據我國的就業現狀,就業政策的目標就定位于增加普通勞動力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就業數量、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這幾個方面。我國的就業困難人群大致可分為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學生人群、知識水平低下的農民工人群、技術水平單一的青年人群以及無就業意識的無業游民人群,根據不同的失業人群和不同的失業原因,政府應該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措施加以解決。
楊宜勇、張琪、黃燕東的《勞動就業體制改革攻堅》中提出要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制定有針對性的就業政策、鼓勵、支持、扶持再就業和各個企業針對技術人員少,勞動力水平低的問題實施相應措施并應積極配合政府設置多個就業崗位促進就業。良好的就業環境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必備條件,良好的就業環境有利于帶動勞動積極性、激發勞動潛能、提升勞動力質量,緩解就業困難的問題。再就業政策能有效的解決一部分的就業問題,使提前下崗的人員有了穩定的收入,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企業配合政府設置員工培訓,可大大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可減少失業情況的發生,設置多個工作崗位既有效的減少了無業游民的人數,又充分的解決了繁雜的工作,將兩項措施結合起來不但解決了典型的社會問題,有可以推動相應企業的快速發展,達到一舉兩得的好效果。
解決就業困難的問題不能完全依賴市場調節,還要按失業人員的年齡以及情況具體分類。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學生恰恰是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最需要的一類人,對于他們來說,政府應著力對其進行教育,改變這類人群的就業觀念,讓大學生們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美好未來,令大學生們相信無論什么樣的崗位都對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大學生樹立起健康正確的就業觀念,一心一意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全心全意為大眾謀福利。知識水平低下的勞動人群逐漸被充斥著科技的社會所排斥,對于這類人群,政府應該組織技能培養的課程項目,就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來看,專業知識過硬的大學生的數量遠遠達不到社會對技術的需求,而這類人群盡管技術基礎薄弱,但經過專業的培訓后,也可作為技術人員推廣到社會當中,對他們有效的培訓不僅可以滿足社會的需求,更可以有效的解決這類人群的就業問題。對于沒有就業意識的勞動人群來說,政府的扶持是他們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唯一途徑,為了減少這類人,政府可以在有意識的教育工作過程中鼓勵、支持、扶持這些人自主創業,提高這類人的工作積極性,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以上各點基礎之上,政府還應增加就業方面的福利政策,使勞動力的生活有基本的保障。
歸根結底,政府政策是推動就業的關鍵,要想有效解決就業問題就要完善就業政策體系,具體包括:就業促進政策體系、就業扶持政策體系、市場支持政策體系、金融扶持政策、建立靈活的就業機制、加強職業培訓扶持政策的推廣、以及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有了好的就業政策才能有效的提高就業積極性,才能緩解甚至解決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嚴峻的就業難的問題。
結論與展望:就業困難是困擾我國的大問題,主要原因在于社會需求大、企業要求高、勞動力素質低下以及人民勞動意識淡泊消極,又因為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造成一大批的失業人員,使我國的就業問題更加嚴峻。為此政府應該發揮作用,積極教育、鼓勵創業和再就業、扶持中小企業、設立就業崗位、提高就業的工資水平同時推出有利于就業形勢的積極有效的就業政策。堅持提高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努力培養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對緩解就業壓力有巨大的作用,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對技術型的人才的需要會越來越大,只有全面提高了勞動力素質,才能徹底解決就業問題,才能不斷的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的崛起打下堅實的基礎,社會才能越來越穩定越來越和諧,我們中華民族才會更加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