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在我國民族音樂學研究領域,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一直是學者們爭相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針對該問題,筆者從現當代的實際問題出發,對當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困境進行了梳理,并提出若干解決方案和構想。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音樂傳承;困境;對策
一、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經過幾千年的交融與傳承,創造了光輝璀璨的音樂文化??傮w上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主要呈現三方面特點:
(一)歷史源遠流長
從總體上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時代久遠、形式多樣、內容多彩,具有十分深厚的音樂歷史文化積淀,這些傳統音樂展示了中國少數民族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生產生活和思想信念。
(二)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各具特色
中國幅員遼闊,且各少數民族具有不同的歷史淵源,這些都決定了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絢麗多彩、內容豐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同樣具有多樣性,中國少數民族的聲樂、器樂表現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呈現五彩繽紛的特點。
(三)相互融合與影響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在文化的各個領域相互融合和影響,加之各少數民族群體生活的自然環境各異,使得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具有非常鮮明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特點
音樂傳承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延續與發展的核心內容,從主客體等多角度分析,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傳承主要呈現以下三個特點:
(一)文化語境為核心媒介
所謂文化語境,是指與語言交流相關的族群和社會文化背景。文化語境的概念適應于各個少數民族群體中不同層次的群體主體,其覆蓋的范圍可以是一個民族群體的總和,也可以是某一個家族或家庭。由于這種文化語境對群體或者團體成員具有不同程度的規范性和約束性,使得群體中的成員之間具有相近的語言行為特點和相似的價值觀。
(二)傳承主體具有無意識性和高度統一性
對于無意識一詞,哲學家黑格爾曾指出,無意識與自我意識相對應,互為反義,總體上,無意識屬于經驗意識層面的范疇。在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過程中,各民族的先民們多數情況下是通過這種無意識將傳統音樂文化,尤其是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他們在生產生活中,在嘮家常、講故事和各種文娛活動中將自己的音樂價值觀、音樂活動方式等不知不覺地傳到后人腦海中,后人也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接受者長輩這種無意識的熏陶。
(三)傳承方式日趨多元化
總體上看,少數民族民眾的思想觀念日趨開放,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由此,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方式日趨多元化,已逐步從基于血緣關系的傳承轉向不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師徒傳承,而且師徒傳承的主客體組織形式也日趨多元化。此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背景下,近年來又逐漸引入了高校傳承的新方式,形成了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聯合傳承機制。
三、少數民族音樂傳承面臨的困境
當下,盡管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問題,但少數民族音樂傳承仍然面臨諸多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外來音樂的沖擊
本文所謂的外來音樂是指不是本民族與生俱來的,與本民族音樂風格特點具有鮮明對比的所有外族音樂,主要包括西方古典音樂、現代流行音樂等。民族的融合交融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融合與碰撞,當下,信息化的時代加速了外來音樂對各個少數音樂文化的沖擊,在此大背景下,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少數民族的家庭和社區里唱新歌、跳新舞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新音樂、新文化的融入必然影響其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特性。總體上看,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已經成為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根本性障礙。
(二)群體內部的保守性
近年來,政府大力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的保護,在此背景下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傳統音樂的傳承人在傳授技藝時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保守性。在針對一些少數民族音樂傳承人的采訪調查中,被采訪人多次表示,最希望將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兒子、孫子,其次是較近的本姓親屬。這種保守性使得音樂文化傳承的鏈條更易破裂和難以修復。
(三)專業人才的匱乏
自20世紀初學堂樂歌的興起促進了我國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但同時,中國各個民族傳統音樂也開始讓位于西方霸權的古典主義音樂,專業音樂院校培養一批批表演、鉆研、崇拜西方音樂的人才,卻嚴重忽略了能夠表演、研究、崇拜本國各個少數民族的音樂人才。當下,嚴重缺乏研究本民族音樂的各類人才。
(四)傳承保護政策落實困難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背景下,傳承保護少數民族音樂的意識日漸提高,政府的保護力度也逐漸增大 ,學術界的學者們各抒己見提出各種寶貴的意見方案,但是仍然存在重點不突出、工作不夠實際等問題。
四、關于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對策構想
針對當下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所面臨的困境,筆者提出如下四方面對策:
(一)注重傳承主客體文化素質培養與專業人才的培養
從本質上說,音樂是人的活動,在新環境下,注重傳承主客體的文化素質培養,其思想覺悟和社會責任感必然得到提高,他們講逐步意識到,傳承音樂文化不僅僅是個人技藝,更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由此減少傳承的保守性因素。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應當重視傳統音樂表演人才和傳承人的培養,重視傳統音樂科研人員的培養。
(二)加強政府投入,深入調研并突出重點
建議政府繼續加大投入力度,給予音樂傳承的主客體以精神和物質鼓勵。同時,應促進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音樂教學與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相結合,在經濟上、場地方面、人員管理方面加大投入、將工作做細做實,使民間藝人走上課堂,在此過程中,學生加強民族傳統音樂的學習,藝人獲得相應的報酬。此外,應在音樂傳承問題上深入調研各方面問題,將重點工作做實做細。
(三)豐富和鼓勵傳承方式的多樣化
在未來的工作中,建議政府和社會機構在豐富和鼓勵傳承方式方面多下功夫,一方面鼓勵老藝人不吝賜教,另一方面加強師徒傳承、學校傳承等非傳統方式,積極探索高校在傳統音樂傳承方面所能做的工作,其核心目的是積極有效地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四)現代化技術手段的應用
信息化的時代,先進的技術手段為我們傳承保護傳統音樂提供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全國聯網的資源數據庫,收集保存音視頻資料,利用網絡媒體擴大對傳統音樂的宣傳力度,撰寫少數民族音樂教材,制作精品視頻課程,將其納入專業音樂院校的必修課,普通高校的選修課,這都需要政府大量資金的支持。
結語
傳統是相對的,傳統必然要面對現代并與之融合成為明天的傳統,但傳統是群體的象征,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能遺忘,正如我們的國學重新走進我們的課堂一樣,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也應該如此。本文是筆者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所面臨困境進行探討,并提出自己的策構想略,希望能夠引發學者們更多的討論與思考。
參考文獻
[1] 項陽.當傳統遭遇現代[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9).
[2] 宋蓓.郁正民.是文化遺產更是文化資源——城市化背景下黑龍江流域傳統藝術文化保護對策探析[J].藝術研究.2013(4).
[3] 宋蓓.劉永武.東北傳統文化藝術多維傳承體系構想---以黑龍江地區為例[J].藝術教育.2014(9).
[4] 吳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高師音教課堂的思考[J].中國音樂.2009(2).
[5] 桑德諾瓦.“有所為”亦“有所不為”——論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理念與方法[J].中國音樂.2008(2)
[6] 馮光鈺.傳承發展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音樂的最好保護[J].音樂研究.2006(1)
作者簡介:李艷雙,女,北京市東城區職業大學藝術系教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