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通過運用統計、比較、歸納等方法,一方面對作品中聲樂演唱和鋼琴演奏兩個部分的力度采取分別描述,一并比較;另一方面,從作品中的主要力度、力度頻次、力度變化速率、力度域、力度的單一性和復合性、力度的層次性與立體化六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對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的音樂力度狀態形成基本的認識和結論。
【關鍵詞】力度;力度狀態;主要力度;力度頻次;力度域;力度變化速率
引言
舒伯特創作的這部聲樂套曲是根據詩人威廉·謬勒的同名組詩譜寫而成。它寫于舒伯特去世的前一年(1827年),是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冬之旅》共由24首歌曲組成,主要描寫主人公飽經生活風霜,在冰天雪地的寒冬里,漫無目標地到處漂泊,往事的回憶只能增加他的痛苦,未來的命運更使他感到凄涼,他那孤獨的心已完全破碎。第1首《晚安》與最后一首《老藝人》,可以看作是套曲的引子和尾聲。中間以第13首《郵車》為界,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在前一部分中,主人公雖然一直被悲哀的感情所籠罩,但不時流露出對美好的往事的留戀;在后一部分中,主人公則是萬念俱灰,失去了一切希望,而不時地祈求死亡,以得到最后的解脫。”[1]因此,《冬之旅》是一部色彩暗淡的音樂悲劇。
“從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創作理念來看,鋼琴音樂與歌唱旋律被看作是地位平等,相互融合和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鋼琴又往往具有塑造形象、描繪場景、營造氣氛、渲染情緒的功能,與歌唱旋律一起共同表達詩歌的意境。精致的音樂和意境高遠的詩歌巧妙結合,相得益彰,一并構成了舒伯特藝術歌曲的特色。”[2]
本文對舒伯特藝術歌曲的經典之作《冬之旅》,從作品的主要力度、力度頻次、力度變化速率、力度域、力度的單一性和復合性、力度的層次性與立體化等六個角度來對歌曲的聲樂演唱和鋼琴伴奏的音樂力度進行比較分析研究,揭示其藝術歌曲力度運用的特點。
主要力度是指一首音樂作品(或一套、一類作品)中占有數量較大的力度。力度頻次是指某種力度在一首音樂作品(或一套、一類作品)中出現的次數。力度變化速率指作品的小節數除以整首樂曲的力度變化次數所得數值。力度域指音的強弱范圍。
一、主要力度
24首歌曲的鋼琴伴奏部分中,均有詳細的力度標記,并且在力度的運用上是比較豐富的。主要出現了ppp、pp、p、mf、f、ff、fz、ffz、sfz、fp這十種力度級別,在絕大多數作品中都使用了pp、p兩種力度,并且在作品中占有的小節量也是較多的,在此可以先斷定鋼琴伴奏部分的主要力度是pp和p,由此可得知: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的音樂力度是置于pp和p的氛圍之中的。
二、力度頻次
在鋼琴伴奏部分中ppp、pp、p、mf、f、ff、fz、ffz、sfz、fp這十種力度出現的頻次分別是5、92、102、11、68、6、18、2、1、39次。通過這些數據來看,p和pp這兩種力度出現的頻次相對較多。再結合整部作品強烈、深刻的悲劇色彩。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確定鋼琴伴奏部分的主要力度就是pp和p。
三、力度變化速率
依據各種不同力度出現的頻次,在24首歌曲的鋼琴伴奏部分在力度變化速率方面均呈現出力度變化速率較快,力度節奏變化較密的特點。
四、力度域
通過對24首歌曲主要力度、力度頻次的分析,我們可將鋼琴伴奏部分的力度域定為ppp—sfz。從力度域來看,鋼琴伴奏部分的力度域幅度寬廣,在力度級別的運用上豐富細膩。通過鋼琴伴奏部分中力度的運用,也能體現出舒伯特藝術歌曲的特色,即運用鋼琴伴奏把詩中的形象變為音樂的形象,使鋼琴伴奏部分和聲樂部分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使音樂和詩歌之間取得了均衡。
五、力度的單一性和復雜性
24首歌曲中,內容、音樂形象單一、情緒無明顯變化的作品其鋼琴伴奏部分的力度呈單一性,這樣的作品有6首。圖1是第15首《烏鴉》的音樂力度狀態示意圖。從標題和歌詞內容來看,歌曲主要描述了一只烏鴉時刻追隨者主人公,它是不祥的預兆。看到了烏鴉,主人公就想到了死亡。這首歌曲的內容很明確,情緒完全是灰暗、悲觀的,沒有任何歡樂和希望。因此,鋼琴部分的力度在以pp和p為主的弱力度范圍內做單一的運動。相似情況在第1、17、18、19、21、24首中都有體現。
圖1《冬之旅》第15首《烏鴉》音樂力度狀態示意圖
音樂形象、情緒有變化的作品其鋼琴伴奏部分的力度呈對比變化復雜性樣的作品有18首,圖2是第11首《春夢》的音樂力度狀態示意圖。“第11首《春夢》主要表現了主人公的夢境與現實之間的尖銳矛盾:夢境中的陽光燦爛、鮮花遍地和幸福的愛情;醒來后卻是黑暗、寒冷的現實和生活所帶來的痛苦。”[4]這些形成了強烈的戲劇性對比,圖中的力度運動軌跡呈現出曲折、復雜、細膩的狀態。相似的情況在第2、3、4、6、7、8、9、10、12、13、14、16、20、22、23首中也都有體現。
圖2 《冬之旅》第11首《春夢》音樂力度狀態示意圖
圖3《冬之旅》第2首《風信旗》音樂力度狀態示意圖
六、力度的層次性與立體化
在分析的作品中,雖然聲樂部分的力度作曲家沒有在譜面上給予明確的標記,但通過前面的分析,從舒伯特創作的藝術歌曲中可以看出,作曲家通過鋼琴伴奏部分中對各種音樂要素的運用來加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塑造鮮明豐富的音樂形象。這樣的創新意識,在其作品中聲樂部分和鋼琴伴奏部分的力度設計安排上已體現出來。他將鋼琴伴奏部分在藝術歌曲中的地位提升,并給予鋼琴伴奏部分對聲樂部分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依據這一點,將第2首《風信旗》和第3首《凍淚》的聲樂部分中沒有寫明力度的樂句或片段,先做出相對客觀合理的力度判斷,再來分析這兩首作品中聲樂部分和鋼琴伴奏部分的整體力度狀態。
圖3是第2首《風信旗》的聲樂和鋼伴兩者整體的音樂力度狀態示意圖,圖中清楚的顯示出:從開始到第23小節,兩者的力度大部分是重疊一致的。到了第24小節至第46小節,聲樂部分是分別以pp=30、mf=70的力度做2次對比的直線運動,而鋼伴部分中的力度是以pp→f→p→pp→mf→f的6次變化做起伏運動。通過鋼伴部分與聲樂部分的力度對比變化和不同力度的獨立進行以及兩者之間力度的重疊交錯,使整體音樂呈現出多層次形態,也使力度呈現出立體感。
圖4《冬之旅》第3首《凍淚》音樂力度狀態示意圖
圖4是第3首《凍淚》的聲樂和鋼伴兩者整體的音樂力度狀態示意圖,從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從音樂開始到第28小節,聲樂和鋼琴兩部分的都是在pp=30的力度上做重疊的直線運動。但是從28小節以后,聲樂部分中的力度從p→mp→p→mp→f做曲線上升運動,對鋼伴部分起到填充的作用,進一步豐富了整體音樂的層次性,形成了力度的立體化。立體化的力度有助于音樂層次更加清晰、獨立性更強,對織體復雜的多聲部音樂而言,力度也是一種有效的輔助要素。概言之,立體化的力度在《冬之旅》其它作品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其藝術歌曲的力度特點之一。
七、結語
通過對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音樂力度的定量分析和歸納研究,發現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部分對聲樂部分已具有了藝術指導的作用。依據這一點,將其聲樂套曲《冬之旅》的力度狀態具體表現如下:整套作品中聲樂部分和鋼琴伴奏部分的主要力度都是以弱力度(pp和p)為主、弱力度域在作品中占據主導地位;鋼琴伴奏部分相對聲樂部分而言,呈現出力度變化速率較快、力度節奏較密的特質;力度的運用與作品的內容、音樂形象、情緒有著直接密切的關系,使聲樂部分和鋼琴伴奏部分的力度均具有單一性和復雜性的兩種狀態;通過對聲樂部分中力度相對客觀合理的判斷,還可以看出鋼琴與聲樂在同一時間顯示出整體的立體化。
參考文獻
[1]管謹義編.西方聲樂藝術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2]馮志平著.西方音樂史與名著欣賞[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3]鄧映易譯配.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4]馮志平著.西方音樂史與名著欣賞[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郭強(1979- ),男,湖北潛江人,藝術學碩士研究生,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副教授,主要從事聲樂和鋼琴的教學及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