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摘要】音樂趣味性教學方式是當前初中音樂教改的重要運作模式之一,其本質在于提升學生對音樂課程的關注度、興趣、音樂實踐能力等。鑒于當前初中音樂欣賞課程中因新教改推進的要求,容易出現教師偏重于動態設計而導致動靜失衡的問題,文中筆者糅合趣味教學法和動靜交替教學模式,來嘗試提升欣賞初中課程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初中欣賞音樂;動靜交替;動靜失衡;趣味
動靜結合在初中音樂課堂設計中,往往屬于“內外兼顧、內外兼懂動”的運作模式,即將表演和創作融入到音樂欣賞過程中來,引導學生賞析并思考等,以打造動態課堂和互動課堂。孟子曾提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音樂的魅力就此可見一斑。但是如何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出現動靜失衡,就自然容易導致教學效果與教師預期之間存在極大差距。
一、動靜交替,講解術語以智增趣
傳統音樂欣賞課程中的偏重于欣賞或偏重于技能訓練等的教學方式,往往導致動靜設計融合的比例失衡性。此種教學方式對學生個體性差異的忽視,又容易導致教師需要花費過多的精力在課堂設計中和如何增進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中。如此,在課堂動態設計的促動下,教師和學生筋疲力盡之后才能走進音樂作品,不僅使得學生無法真實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和魅力,還容易使其認為音樂欣賞課過于枯燥。
如此,在欣賞課程中,打破原有的“欣賞——分析——識記——唱歌練習”的模式,可以將歌譜識記以及歌譜與音階、音節應用的對比和適用性等融合到課程講解中來,正如英語、中文的學習需要預先學習音標等,在學生真正能掌握附點音符、切分音、三連音等音樂術語后,節奏識記中的各類難點不攻自破。如《飛弦踏春》中,教師要求學生“附點x.x”節奏,學生跟隨模仿,教師請學生嘗試打出“知了”的鳴叫,學生按照曲調很快就能掌握其中各類動物發聲的打法。此種趣味的教學方式,不僅可增加課堂學習的趣味性降低學習難度,還可以幫助學生充分體驗作品的創作樂趣。
此外,在音樂欣賞課程中,嘗試引入對作曲家背景、創作背景、作曲家情感和創作目的等的介紹和融入,同樣可輔助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歌曲的價值,以及音樂如何詮釋和傳遞人類情感等。如在欣賞《迎來春色換人間》時,由于學生對抗日戰爭年代的了解多限于媒體資料范疇,并不能真正體驗到該歷史年代人類對幸福和希望的執著追求與抗爭。如此教師在此堂課程的講解中,就可以使用多媒體資料展示、歌曲前后旋律對比等方式,引導學生對比出為什么作曲家會有如此兩種情感,為什么使用此種調子,在調子的背后又打算表達何種含義等。當學生真正能與作曲家情感共鳴時,其自然會明白何為“落后就要挨打”,從而激發起其愛國之心。
二、動靜融合,師生合作以趣啟智
(一)靜中學習,細聽感悟
靜中學習,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氣氛,使之快速進入音樂意境,在靜靜聆聽過程中感悟音樂作品所傳達出的情感,借助自身的聯想和想象來獲取自身情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考慮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標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催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與音樂之間的互動等,因此需要教師在巧設情境的過程中,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意識。以欣賞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為例,在進行情境創設時,教師可引入一些教學任務作為學生音樂欣賞時的主要脈絡,比如:有誰去過草原?能不能為大家描述一下你們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樣子?草原在哪個區域呢?這個區域有什么文化?你們在傾聽時能否為老師描述下自己的感受?此階段之后,學生對此首歌基本有了初步的感悟,繼而教師可為學生展示并講解與歌曲相關的音樂嘗試,如蒙古族音樂文化等。為增加學生對本首曲子情感的感悟,及對音調表現情感方式的進一步感知,教師還可以引入本學期中的欣賞曲子《牧歌》、《騎兵進行曲》、《嘎達梅林》以及《遼闊的草原》等使學生對比不同曲子的特色和音樂風格,分析歌曲的迥異之處,以此引出蒙古族名歌中被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調民歌。
(二)強化拓展,互動創新
很多學生和教師對于音樂欣賞課,多認為該課程只是需要進行音樂欣賞,而不需要進行其他方式活動的設計和應用。除了音樂課堂欣賞外,多樣化的活動同樣可以輔助學生增加對音樂的理解和思考。以《百鳥朝鳳》為例,在思考環節教師可設計:歌曲使用怎樣的表達方式來區別鳥兒的差異?鳥兒的鳴叫代表了怎樣的情緒和含義?作曲者為大家展示出怎樣的場景?不同的音節如何表現不同的情感?在歌曲欣賞時候,教師可以此作為學生自主分析、分組討論以及提問引思的基礎。并非所有的音樂欣賞課都不能學唱,音樂的魅力就在于其會引導學生不知不覺中跟著哼唱。此時教師可將樂曲分成不同的了段,請學生分別標記樂曲中出現了那些曲調和記號?并鼓勵學生嘗試為樂段配詞,或者嘗試編曲。比如上文所提到的《牧歌》,就可以在欣賞的過程中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圍繞“放牧”這一主題,結合自己的感悟,畫出草原放牧的景色,編牧歌、舞蹈,或者為歌曲尋找可以配搭的詩詞等。為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教師可將以上各個環節的內容分配到各個小組來完成,教師只負責引導和點評。
綜上,在當前初中欣賞音樂的改革過程中,介于動靜結合的需要,很多音樂教師嘗試增加課堂動態性,比如設計出形式各樣的活動來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但是動靜協調失衡的前提下,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的魅力就會大打折扣。因此,音樂欣賞課程的教改不僅需要教師引入趣味性創作的模式,還需要教師的課程設計進行動靜結合,為學生增加音樂實踐機會,引導學生識記音樂知識,享受音樂的優美曲調、多樣化的旋律、動人的詞調等。
參考文獻
[1]姜輝.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音樂欣賞有效性教學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13(06).
[2]徐夢.信息技術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河北大學.2010(06).
[3]陳孝余.中小學音樂欣賞有效聆聽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