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摘要】舞蹈編創是一種舞蹈審美的活動,由于每個舞蹈家的不同生活經歷、不同的文化素養、不同的情趣愛好、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受的不同的舞蹈教育等等,因此就有對所要表現的生活內容有不同理解和感受,使用不同的表現方法和表現手段,創作不同的舞蹈形象。舞蹈創作既是一種審美創作活動又是必須遵循舞蹈藝術發揚的規律,這樣才有可能使創作出的作品獲得藝術生命力使他成為在社會中發揮一定影響和效益、給觀眾以審美感染的精神存在物。研究舞蹈創作的審美規范,其次的就是我們進行舞蹈創作時,要依據舞蹈創作的藝術規律,掌握比較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以更好地發揮個人的獨特的創作精神,能夠順利的達到成功和勝利的彼岸。
【關鍵詞】舞蹈;編創
在我國多半個世紀的舞蹈發展的歷史中,舞蹈和生活的關系問題一直是我國舞蹈界所關注的,曾經進行過多次討論的問題。大多數舞蹈家對“社會生活是舞蹈創作的源泉”和舞蹈作者“要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看法似乎比較一致的。在一個時期內,很多人都以極高的熱情投入生活的海洋,努力做到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結果是一批年輕的舞蹈家成長起來,他們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舞蹈作品。但是,也有些人卻沒有成就。于是有人自嘲說“我被生活淹死了”。也有人據此,對搞舞蹈創作要“深入生活”產生懷疑……同樣是投入火熱的生活,有的人在舞蹈創作上取得了成就,有些人測收益甚微。這種現象,就給我們一個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當然形成這兩種不同結果的原意是復雜的,具有多種因素的,每個人有不同的具體情況,這牽扯到個人對生活的理解、認識和概括、能力的提煉,以及對舞蹈藝術形式的把握和表現技能水平等等問題,所以,這不同的原因只能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去查找原因。不過,這個現象也說明了對于一個舞蹈家說,有了生活并不等于解決了舞蹈創作的一切問題。生活只是舞蹈創作的源泉,是舞蹈創作的基礎,有了源泉、有了基礎,并不等于有了舞蹈作品。從生活到舞蹈作品的誕生和形成,還需要諸多必要條件,還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要解決的是舞蹈家的主觀條件——也就是能動的感受、體驗、認識生活的問題。生活是一個浩瀚的海洋。生活,既包括當代現實生活,也包括過去的歷史生活,以及未來的理想生活;既包括社會群體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也包括個人的家庭生活、個人生活;既包括讓你們的物質生活,也包括人們的精神生活……。生活中,有的人和事,可能不會引起你的注意;而有的人和事,雖然在你面前一閃而過,卻給你難以磨滅的印象。所以,我們說只有那些在你感情上引起共震的社會生活現象,激起情感的波動,引起你共鳴的人和事,才有可能提供你舞蹈創作的生活素材。
其次,要解決舞蹈藝術的形式問題。每個舞蹈創作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必須解決與題材能容相適應的舞蹈體裁,也就是把舞蹈作品要表達的生活內容投入到一定的舞蹈形式審美中。舞蹈結構的藝術處理,舞蹈主題動作的展示、發展和變化,表現手法和技巧的運用等等必須符合一定舞蹈形式審美的要求,才能創作出充分發揮舞蹈本體的表現功能,在藝術上較為完整的舞蹈作品。
因此舞蹈創作者的主觀情感進入客觀現實生活才能成為創作的材料,這時才能開始創作。然后,舞蹈形式要求客觀生活統一于舞蹈家的主觀感情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
發揮藝術想象創造力,生發出新的生活、情感內容以使情感和生活進一步統一、充實和豐滿。這樣才能產生出比較完整和精美的舞蹈作品,使其達到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
舞蹈創作中表現什么題材是受舞蹈家生活情感、體驗影響,也受藝術形式規范的制約。根據舞蹈藝術審美特征,舞蹈作品在表現和反應社會生活方面有其特長也有局限,這就是客觀藝術規律。在過去的一個不短的時間內,有些人總是那么強調舞蹈表現和反應社會生活的局限性,甚至劃分出這類生活可以用舞蹈表現。因此,一些不成文的規定流傳開來,似乎只要遠離當代現實生活的“神話”、“歷史傳說”一類的題材才屬于才屬于舞蹈藝術的天地。這種主張就是一過去流行一時的“藝術分工論”。這種論點,反映了一些人對舞蹈藝術的片面理解和舞蹈藝術巨大潛力的質疑。在舞蹈界存在的“可舞性”于“不可舞性”問題也反映了這一問題。所謂“可舞性”多指生活中原有的舞蹈生活,或是容易舞起來的生活情景,或動作性較強的事物。我們在舞蹈題材上并不反對“可舞性”。但卻反對把“可舞性”限制在一個條條框框內。其實可舞性”于“不可舞性”并不是絕對的,也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主張“不可舞性”向“可舞性”轉化。也就是把原來難以用舞蹈表現的題材,經過創造性的改變轉化為可以表現的題材。其轉化的關鍵就是我們根據舞蹈特點去尋找反映生活的視角,運用藝術的創造和想象力對生活題材進行改造和加工,把我們的視角從“表現生活中的舞蹈”轉移到“用舞蹈來表現生活”。
從前,有些編導家在選擇舞蹈題材時,往往停留在生活的表面現象,如工人生活的紡織或煉鋼、農民的播種或收割、部隊的打仗和軍訓。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替代了人體勞動,拖拉機、康拜因也將镢頭、鐮刀淘汰。開機器、按電鈕恐怕沒什么可舞性了,因此偶人“杞人憂天”地擔心舞蹈創作已經到盡頭了。自從我國進入20世紀80年代,經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使我們認識到了遵循舞蹈創作規律對舞蹈的重要性,從而得出:我們的舞蹈作品只有把重心挖掘和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上去擦,才能充分發揮舞蹈藝術的表現力,才能使舞蹈藝術發覺出其潛在的藝術表現功能。我國進入20世紀80-90年代的舞蹈獲得了可喜的成就,證實了我們已經從“簡單的模擬再現”買入了“復雜的概括表現”的歷史新階段。人的內心復雜多變和深邃深奧,只要我們深入理解、體驗、發掘和探尋,善于運用創作想象的翅膀,就會發現舞蹈藝術發展道路無限寬廣。人永遠是舞蹈創作的主體和核心,以人體為手段,直接表現人體本身的思想和情感,這就是舞蹈藝術的真諦和本質所在。因此表現人的情感和思想是舞蹈藝術大有用武之地的領域,也是我們創作多種題材、形式、風格舞蹈應遵循的審美創作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