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在21世紀初期,音樂教育出現了兩種相互之間激勵爭論的哲學范式,本文將對這兩種主要哲學范式通過歷史背景、理論來源及主要理念進行分析,加強大家的理解。
【關鍵詞】音樂教育哲學;審美范式;實踐范式
前言
音樂教育近年來出現了兩種范式:審美與實踐。審美范式形成發展時間較早,在80年代受到了眾多質疑;與此同時實踐范式逐漸產生,在90年代出現。在不同的社會與理論背景下,兩種范式表現出了各自的主張和立場,以各自的角度闡述對音樂價值和本質的理解,同時對音樂教育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目標與任務,審美范式對音樂教育專業的穩定與統一起了關鍵作用,實踐范式為人們理解音樂以及音樂教育方面拓寬了領域。
一、音樂教育哲學范式的歷史背景與內容
審美范式在20世紀50、60年代處于運動時期,音樂教育以實用為中心,此時音樂與社會相互結合,此時音樂教育具有社會價值觀,對于社會道德、心理和智力等方面都有體現。在這一時期一些學者對于音樂教育的價值觀存在較多不滿,出現了較多碰撞,最終形成了統一的理論基礎。最終兩本著作起到了關鍵作用,《音樂教育的基本概念》(1958)是審美范式出現的標記,使用了跨學科的方式,將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美學融入了其中,體現了音樂教育的審美哲學原則;《音樂教育的基礎和原則》(1959)主要強調了音樂教育哲學的必要性。
音樂教育審美范式在60年代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全國性運動以及雜志等形式,推動了人們對音樂的重要性、音樂教育的實施等問題的重視,在思想與行為上注重教育領域。審美范式在70年代達到了鼎盛時期,雷默出版的《音樂教育的哲學》作為巔峰的標志,旗幟鮮明的確立了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原則如下:第一、各個層次和各種活動的音樂教育所采用的音樂,應當是真正具有表現力的好音樂。第二、審美教育應當成為音樂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幫助學生提升音樂要素的敏感性,加強對音樂的情感體驗。第三、增加人們對音樂表現力的感受機會。最后,音樂教育者應該將語言與目的相融合,凸顯音樂內涵。自此,音樂教育增加了社會責任感。盡管如此,音樂教育的加之同音樂本身的審美體驗之間問題的碰撞,給審美范式也帶來了較多的質疑聲。雖然此時審美范式依然是主流思想,但也受到了許多學者提出的不同聲音,同時還受到了認知心理學觀點等影響。
直至20世紀80、90年代時期,時間范式逐漸形成出現,同審美范式并立出現。在這期間,音樂教育哲學與審美信念地位出現動搖,質疑聲音更加強烈。在社會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下,一些資深學者們向審美范式提出挑戰,為了音樂而音樂的教育現狀受到抨擊,使得審美范式核心下的音樂教育逐漸走向了終結。在批評理論、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音樂人類學、文化理論、后現代哲學思潮等思想與研究對音樂教育學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爆發了許多全國性的思想運動,當時刊登了許多雜志期刊,帶來了許多理論支撐,在音樂教育專業內部的研究思維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范式轉向。埃利奧特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思想,成為審美范式教育哲學核心地位走向總結的根本原因,也是審美范式自身本質缺陷的原因。
二、審美范式與實踐范式的比較分析
戴維·埃里奧特的《音樂問題種種:一種新的音樂教育哲學》著作中最先提出了實踐音樂的教育哲學思想。后來他又不斷將其新的思考與研究成果在《音樂問題種種:一種新的音樂教育哲學》著作中闡述。審美音樂的教育哲學一直把讓人們獲得和經驗到一種審美感知作為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任務。認為音樂能夠使人們在情感反應上有所體驗,即感知到審美經驗,人們也已經把這一觀點應用到音樂教育中。在教育中讓學生們進行大量的音樂鑒賞,豐富學生的心靈和精神感受,并最終達到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但是這種視角比較單一,過多強調音樂審美,沒有全面關注音樂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實踐音樂的教育哲學認為應該讓“音樂經驗”來替代“審美經驗”,認為在本質上或價值上真正的音樂經驗都不是審美的。其現實目的是讓學生在音樂經驗中獲得自我成長和自我認識,這與審美理論的觀點完全不同,因為音樂經驗與具體的身和心的現實體驗緊密相關。因此,實踐音樂的哲學音樂觀更為開放、更為平等和多樣化。
在世紀教育過程中,教學受到教學資源以及教學環境的限制,通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在尊崇二個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應當根據所處的環境進行正確的判斷,同事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做出判斷,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存在不僅是教育者,更應當是引導者,在把握二者之間的度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方向,提升學生的思想意識,兩種教育范式本身沒有高低之分,所出現的好壞在于教師是否能夠幫助需要的學生取得根本需求,所以無論是何種教學模式,同應當做到“深入了解、因地制宜、積極應對”。
結語
審美范式注重審美哲思,是從哲學的角度對音樂教學的深刻研究,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忽略學生的現實情況,而實踐范式是對音樂教學的根本技巧教法,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通常會忽略對學生的理論知識系統教學,因此兩種教學范式各有千秋,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我們應當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有所取舍,從而達到一體教學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國鈞,陳紹業,王鳳翥. 音樂教育哲學煩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5-18.
[2]辛希孟. 音樂教育和信息服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集[C].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張筑生. 音樂系統教育統籌系統的不變集[D]. 北京:北京大學數學系數學研究所,2013.
[4]馮西橋. 從應試教育飯館音樂教育的哲學思想[R]. 北京: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