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永
(湘南學院附屬醫院,湖南郴州423000)
甲狀腺乳頭癌的臨床及病理學特征分析
陳賢永
(湘南學院附屬醫院,湖南郴州423000)
目的分析甲狀腺乳頭癌的主要臨床表現及病理學特征。方法選取該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8例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作為對照組,以該院同期收治的38例甲狀腺乳頭癌患者作為觀察組,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檢查和超聲檢查等。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特征與病理學特征。結果兩組均以單灶為主,且兩組病灶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及CT檢查特征、各項病理學特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1)。結論甲狀腺乳頭癌的臨床表現與病理學均具有較為明顯的特征,可作為臨床鑒別診斷的科學依據。
甲狀腺腫瘤;癌,乳頭狀;甲狀腺;石蠟;顯微鏡切片
我國是甲狀腺癌和甲狀腺結節發病相對較高的國家之一,以2013年為例,甲狀腺患者占本院外檢的5%以上,而其中甲狀腺癌占10%~15%,有逐年遞增的趨勢,且日趨年輕化[1],除了疾病本身的變化外,在很大程度上與健康觀念的加強和超聲等影像學檢查手段的提高密不可分。甲狀腺乳頭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占甲狀腺惡性腫瘤總數的74%~80%。世界衛生組織在內分泌系統腫瘤病理與遺傳學中將甲狀腺乳頭癌定義為惡性上皮腫瘤,呈濾泡細胞分化形態及特征性核表現[2]。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一直呈現上升趨勢,經過分析和研究,首選手術切除治療,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其術后復發率較高。因此,分析甲狀腺乳頭癌的臨床表現及病理學特征具有重要意義[3]。為了研究甲狀腺乳頭癌的臨床表現與病理學特征,作者選取本院收治的甲狀腺乳頭癌患者進行臨床特征及病理學分析,以期為該疾病的診斷提供借鑒。現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8例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作為對照組,選擇同期38例甲狀腺乳頭癌患者作為觀察組。76例患者均進行常規檢查及超聲檢查等,病例特征主要表現為:淋巴轉移、甲狀腺包膜等[4]。對照組中男11例,女27例;年齡25~61歲,平均(41.64±8.67)歲;病程6 d至 3年。觀察組中男9例,29例;年齡24~59歲,平均(40.87±8.31)歲;病程7 d至2.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1)臨床檢查方法:全部患者均經臨床常規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彩超)及CT檢查,觀察患者的病灶數量,以單一病灶位于某一側腺葉為單灶,以多發病灶位于一側腺葉和(或)雙側腺葉為多灶。(2)病理方法:全部患者均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術中腫瘤切除后送病理學分析,術中標本以10%甲醛溶液進行固定、石蠟包埋及脫水處理,蠟塊行5 μm連續切片,再行蘇木精-伊紅(HE)染色處理,于普通光學顯微鏡(100×)下對腫瘤的組織形態進行詳細觀察[5]。
1.2.2 病理診斷標準 甲狀腺乳頭癌的病理診斷:纖維血管的軸心部可見真乳頭,細胞構成可見濾泡,乳頭可見3級分支;細胞核為毛玻璃狀,呈圓或梭形,有核溝及核內包涵體;腫瘤旁或腫瘤內部可見間質纖維化[6]。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兩組患者均以單灶為主,兩組病灶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彩超及CT檢查結果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n(%)]
2.2 兩組患者病理學特征比較 兩組患者核增大不規則、毛玻璃核及核溝、核內包涵體、3級乳頭狀結構、砂粒體及浸潤生長等病理學特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理學特征比較[n(%)]
3.1 甲狀腺乳頭癌的現狀 甲狀腺癌是近些年來臨床發病率增幅最高的一種實體腫瘤,已被臨床廣泛重視。乳頭癌是甲狀腺癌中的一種高發惡性腫瘤,患者以女性為主,其原因可能與激素水平相關。微小乳頭癌是甲狀腺乳頭癌的亞型之一,微小乳頭癌可占甲狀腺癌總數的6%~35%,世界衛生組織將直徑小于1.0 cm的甲狀腺乳頭癌定義為甲狀腺乳頭微小癌[7]。臨床上也可見直徑小于5 mm的肉眼難以發現、于顯微鏡下才可發現的微小乳頭癌病灶。因此,病理檢查中全面充分取材至關重要。同時也應充分重視其他檢查指標的異常,以避免微小乳頭癌的漏診給診斷帶來更大的困難。
3.2 甲狀腺乳頭癌的診斷依據 乳頭癌通常生長較為緩慢,絕大多數患者在就診時診斷為甲狀腺部位孤立性結節,一部分患者診斷同時察覺雙側和同側淋巴結腫大,少數患者僅表現為頸部淋巴結腫大。甲狀腺乳頭癌預后良好,其10年生存率高達80%~90%,是否轉移與腫瘤的大小和預后有關,與淋巴結轉移關系不大。甲狀腺乳頭癌超聲表現以低回聲、實質不均質為主,可見清晰的暈環,但其外形不整、厚薄不均,囊性乳頭癌有實質性突起,中央無回聲區,可見微鈣化,病灶內點狀鈣化可見于52%~90%的該類病變中,是超聲診斷乳頭癌最可靠的特征之一。甲狀腺乳頭癌的判斷依據是憑借其疾病獨特的一些影像學及病理學表現,一旦在腫瘤細胞組織中明確地看到存在乳頭形狀的顆粒組織,無論其形狀大小或濾泡的外形結構,凡是表現為聚集狀態、細胞核呈毛玻璃狀或發現細胞核溝等,即能夠確定為乳頭狀癌。
甲狀腺乳頭癌的傳統診斷標準為可見異型性,有壞死與核分裂現象,但在甲狀腺乳頭癌的定性中并不完全適用,本次甲狀腺乳頭癌的病理檢查可見細胞核的增大與發生在全部病例均有表現,而甲狀腺乳頭癌為緩慢生長的一種高分化惡性腫瘤,因此,傳統標準的病理學表現反而不明顯,而濾泡性腺瘤等良性甲狀腺疾病卻可見核的異型改變。甲狀腺乳頭癌的乳頭結構并未完全發生在每例患者中,本研究有25例可見明顯典型的乳頭結構,而部分甲狀腺良性腫瘤病例也可見乳頭狀結構的發生,甲狀腺乳頭癌在許多亞型中腫瘤細胞可排列為濾泡狀、巢狀、梁狀及實體,因此,乳頭狀結果并不能完全作為診斷甲狀腺乳頭癌的條件。目前乳頭癌的診斷主要依靠核表現的特征,乳頭癌的診斷標準現已從乳頭狀的發生轉向細胞參數的觀察,甲狀腺乳頭癌的細胞核特征是否能夠同樣作為疾病定性的一種全面參考數據,仍存在著一定的爭議性。
3.3 甲狀腺乳頭癌的特征 核增大與核輪廓的不規則性是甲狀腺乳頭癌的最典型特征,通常情況下比非腫瘤性的甲狀腺上皮細胞核增大2~3倍[8]。本研究中全部甲狀腺乳頭癌患者均表現出該項特征。核溝是由核輪廓的顯著不規則所構成的結果,毛玻璃核是染色質延核膜邊緣分布于光鏡下使核變得較為透亮,核膜明顯,這種改變被臨床認為是蒼白、空淡、通透、水樣或毛玻璃狀核,本研究中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出現。核內包涵體為核膜不規則所構成的另外一種結果,核內胞質性包涵體是因核膜內陷使部分細胞質受到牽拉進入至細胞核區而形成的。包涵體多呈圓形或較規則形狀,其染色與細胞質相同,四周可見清晰的核膜邊界。本研究中有23例可見包涵體,其中部分標本需詳細觀察,鑒別也可發現并不十分典型。浸潤生長是一項被廣泛認可的惡性腫瘤特征,本研究中有32例可見這一特征,說明該特征較為突出。砂粒體雖不是甲狀腺乳頭癌的特有特征,但臨床發生率較高,本研究中發生率為47.37%,應引起臨床高度重視。
本研究結果表明,經治療,除病灶數量外,兩組患者彩超及CT檢查特征、核增大不規則、毛玻璃核及核溝、核內包涵體、3級乳頭狀結構、砂粒體及浸潤生長等病理學特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綜上所述,在甲狀腺乳頭癌的臨床病理檢驗中應注意全面充分取材,提高制片質量,靈活掌握甲狀腺乳頭癌的特征與診斷標準,在充分重視核特征的基礎上充分結合臨床表現及其他特征指標,以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在臨床上要更加注重甲狀腺微小乳頭癌確診環節,依照甲狀腺乳頭癌的病理特征、特點等作出正確診斷,對患者進行有效、合理、規范治療[9]。
[1]賀慧杰,宋曉燕,汪鋒,等.30例甲狀腺乳頭狀癌病理診斷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44(10):1200-1201.
[2]張國南.甲狀腺乳頭狀癌超聲特征與病理診斷的對比研究[J].海南醫學,2012,23(14):104-106.
[3]陳帥,任建強,潘炯,等.GAL-3、CK19、HBME-1在甲狀腺乳頭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2):3692-3694.
[4]李妮拉.60例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超聲征象研究[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4,25(9):1240-1241.
[5]劉超,付玉,呂桂林.158例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患者生存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3,6(6):799-801.
[6]李偉,孫保存,邱志強.326例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臨床病理學特點分析[J].天津醫藥,2012,40(8):829-830.
[7]李寶慧.34例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的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1):194-195.
[8]華春波,張濱,張品一.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的診斷及外科治療[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2,15(4):308-309.
[9]王瑋,張靜潭,宋用蔚,等.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89例診治體會[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3):248-24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4.030
:B
:1009-5519(2015)14-2170-02
2014-10-22
2015-02-10)
陳賢永(1981-),男,湖南郴州人,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臨床病理診斷工作;E-mail:chenxian_y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