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川,潘進洪,余傳杰
(1.南岸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重慶400060;2.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泌尿外科,重慶404100)
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安全性研究
黃秀川1,潘進洪2,余傳杰1
(1.南岸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重慶400060;2.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泌尿外科,重慶404100)
目的探討腎腫瘤患者采用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LPN)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取重慶市南岸區人民醫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腎腫瘤患者38例及同期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收治的腎腫瘤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采用開放腎部分切除術(OPN)治療,觀察組采用LPN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患腎熱缺血時間、出血量、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等。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更少,患腎熱缺血時間更長,住院時間和腸胃恢復時間更短,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LPN用于治療腎腫瘤效果顯著,可減少術中出血量,加快胃腸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醫療負擔,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腹腔鏡;腎/外科學;熱出血;腎腫瘤;手術后并發癥;住院時間
臨床治療局限性腎腫瘤采用腎部分切除術效果優良,且臨床也逐漸證實腎部分切除術效果較好,該術式不僅可將患者功能性腎單位保留下來,而且在長期生存率、復發率方面無異于根治性手術[1-2],故患者接受度較高。而在保留腎單位手術中應用腹腔鏡技術可實現微創,減輕患者痛苦,因而受到臨床廣泛關注。本文選取腎腫瘤患者78例,探討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將詳細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重慶市南岸區人民醫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腎腫瘤患者38例及同期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收治的腎腫瘤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3]:(1)所有患者術前經靜脈尿路造影(IVU)、B超及 CT等檢查明確診斷為腎腫瘤;(2)影像學檢查提示腫瘤直徑不超過4 cm,且處于表淺位置,主要外生于腎周,不存在遠處或局部轉移現象;(3)同位腎素圖及IVU檢查均提示患者有正常的對側腎功能。所有患者臨床表現均為腰部不適或疼痛,不存在肉眼血尿。按照手術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采用開放腎部分切除術(OPN)治療,觀察組采用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LPN)治療。對照組患者中男 23例,女 16例;年齡36~75歲,平均(53.6±7.3)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評分Ⅰ期34例,Ⅱ期5例;左側21例,右側18例;術前血肌酐為(59.6±9.4)μmol/L。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女15例;年齡35~74歲,平均(53.1±7.0)歲;行ASA評分Ⅰ期33例,Ⅱ期6例;左側22例,右側17例;術前血清肌酐為(58.4±9.1)μmol/L。兩組患者性別、年齡、ASA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為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健側臥位,將腰橋升高。
1.2.1.1 對照組采用開放手術 于第11肋間做斜切口,從腹膜入路將腫瘤與腎臟顯露,靜脈滴注2 g肌苷,碎冰塊敷于創面,將腎血管阻斷后切除腫瘤,用可吸收線縫合集合系統端面與血管,采用填塞止血法。將腎血管開放,留置引流管,對傷口進行縫合。
1.2.1.2 觀察組采用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 將腋中線髂嵴皮膚切開,長度約為2 cm對腰背筋膜、肌層行鈍性分離,將腹膜用手指推開,將自制氣囊放入,注氣約600mL后保留約4 min,再排氣并將其拔除。基于此引導下在腋前后肋緣下方約1 cm將皮膚切開,并將10 mm或5mm Trocar置入,于腋中線做切口再將10 mm Trocar置入,將皮膚縫閉。構建人工氣腹,維持壓力在13 mm Hg(1 mmHg=0.133 kPa)左右,將監視鏡放置好。到達腹膜后腔,將腹膜后脂肪等清除,對腰大肌予以辨認,在脂肪囊外對腎蒂予以游離,將供應腎腫瘤或腎動脈主干腎段動脈分離出來,順著腰大肌將腎周脂肪囊與筋膜縱行切開,對腎周脂肪予以游離,將腎腫瘤完整顯露。將2.0 g肌苷快速靜脈滴注,使用Bulldog血管夾將供應腎腫瘤或腎動脈主干腎段動脈阻斷,緊貼包膜將腎良性腫瘤切除,對于惡性腫瘤則在腫瘤邊緣約1.0 cm用電凝鉤標記腫瘤切除范圍,再沿著標記將腎腫瘤及其周邊組織切除。若大血管出血或者腎集合系統受損時應用可吸收線4-0進行細致縫合,若腎創面較大,則用可吸收止血紗布對切除創面予以覆蓋,用尾端將可吸收微蕎線固定再對腎實質進行縫合,完成后將Bulldog血管夾松開,促使腎臟血供得以恢復。若腎創面出血量仍較多,則行連續縫合或“8”字形縫合以加固止血。徹底止血后將自制標本袋放置好,從腋后線切口將切除標本取出,在腋中線切口處將1號中號引流管放置好,將各個Trocar拔除,對各個切口進行縫合。
1.2.2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患腎熱缺血時間、出血量、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更少,患腎熱缺血時間更長,住院時間和腸胃恢復時間更短,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臨床大部分泌尿外科醫生已經接受OPN,但1993年有學者首次成功完成了LPN后該術式便受到廣泛關注,且其優勢相較于開放手術更加明顯。大量研究證實,LPN的主要適應證有:(1)腎臟根治切除術會致使腎功能失代償,例如孤立腎腎癌、雙側腎癌、失去腎功能或者對側腎功能較差的腎癌等,此為絕對適應證;(2)對側腎臟存在遺傳性腎細胞癌、可能會誘發腎癌的疾病、結石病、糖尿病、腎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等危及腎功能的因素,此為相對適應證;(3)腎癌腫瘤直徑不超過4 cm或有優良對側腎功能而有惡性潛質的不明確囊腫[4-6]。這些適應證基本類似于OPN。目前,在諸多后腹腔鏡保留腎單位手術中均將位置表淺、主要為外生、直徑不超過4 cm及在腎周的腎臟腫瘤作為主要選擇依據[7]。
OPN與LPN有相同的腎功能影響,后者腎功能損害主要決定因素為熱缺血時間。楊軍等[8]對“早期不阻斷”技術予以描述,認為可將熱缺血時間縮短,但是有出血風險。當熱缺血時間少于30 min時不會過多影響腎功能,因此,在該術式中不可過多切除腎正常實質,以確保腎收集系統關閉細致與止血優良及切緣陰性,并非將血管夾過早松開,30 min后會加大腎功能損害,因此,一定要將腎功能損害減少。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腎熱缺血時間為(28.1±5.1)min,這與使用Bulldog夾將腎動脈阻斷和應用連續縫合技術有關。對照組熱缺血時間僅(17.9±4.2)min,可能與開放手術經驗豐富有關。此外,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更多,住院時間更短,胃腸恢復時間更少,并發癥發生率僅為2.6%,這主要是因為在LPN中使用的入路方式為戳孔與側腹壁小切口,無需打開與關閉長切口,可減少感染現象。此外,后腹腔鏡手術不會過多干擾臟器,故胃腸功能可快速恢復。
確保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切緣陰性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大量研究證實,完整切除腫瘤時從腫瘤邊緣約1.0cm著手安全性最高[9-11]。術前需行腎臟CT掃描及腎血管重建,對腫瘤相關情況予以充分了解,掌握腎動脈與腎腫瘤的處理要點,細致了解其切除深度。將腫瘤切除后應對切緣與完整性進行仔細檢查,若有陽性疑慮可行病理檢查,術后病理證實本研究所有患者切緣均為陰性。
在LPN中術后并發癥主要為尿漏與出血等,主要與腎創面處理有關。若腎盞、腎盂受損,在縫合時需注重精細程度,對尿漏進行預防;縫合腎創面并行止血處理時應確保牢靠與徹底,可使用可吸收線連續縫合,避免切割腎臟。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發生尿漏,經保守治療后康復。在保留腎單位腎部分切除術中應防止局部復發,這是首要關注點。因此,手術切緣陰性寬度應在1 cm左右。未來LPN適應證會逐漸擴大,對于腎門對位腫瘤不可能總采用安全邊際技術,故多數學者認為應在距離腫瘤約1 cm處將腫瘤切除,可有效減少術后局部復發現象[12-13]。然而,歐洲泌尿外科學會(EAU)提出,若能將腫瘤完整切除,其邊緣厚度不會對腫瘤復發率產生影響[13]。在本研究中使用超聲刀對腎透明細胞癌進行腫瘤切除,與腫瘤邊緣距離為1 cm,腎門小腫瘤距離則為0.5 cm左右,術后經病理檢查提示切緣均為陰性。且隨訪半年左右患者均未出現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現象。然而,本研究病例數較少,且注重短期療效的研究,關于LPN治療腎腫瘤的遠期效果及安全性仍需臨床開展大宗案例深入、長期的隨訪研究。
綜上所述,對腎腫瘤患者采用LPN臨床效果優良,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由于較少干擾腸胃,故腸胃功能恢復較快,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患者醫療費用負擔得以減輕,安全性高,有臨床推廣價值。
[1]劉凱隆,谷軍飛,張勇,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早期腎腫瘤近期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0,50(46):42-43.
[2]盧慶,江瑋,許恩賜,等.49例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2,33(5):682-685.
[3]儲剛,溫端改,浦金賢,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T1a期腎腫瘤的臨床價值[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3):189-190.
[4]王慶杰,劉貴中,孫光,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T1b期腎癌17例報告[J].天津醫藥,2014,42(1):88-89.
[5]張東旭,李勛鋼,徐丹楓,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T1b期腎癌[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2,33(4):454-456.
[6]邱敏,盧劍,馬潞林,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囊性腎瘤1例[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6(4):650-652.
[7]劉久敏,陳慶科,冼志勇,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安全性研究[J].癌癥進展,2012,10(3):285-288.
[8]楊軍,王德林.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J].醫學綜述,2012,18(6):937-939.
[9]左其明,潘進洪.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早期腎腫瘤的安全性及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醫藥導刊,2014,21(5):817-818.
[10]余閆宏,肖民輝,楊曉華,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7例報告[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1,16(6):560-561.
[11]邢增術,肖亞軍,趙軍,等.后腹腔鏡與開放手術行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12):888-891.
[12]姜曉玲,李季英,朱志國,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4,17(7):830-832.
[13]王軍,齊琳,祖雄兵,等.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在早期腎腫瘤治療中的應用[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7(5):485-490.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4.031
:B
:1009-5519(2015)14-2172-03
2015-03-25)
黃秀川(1970-),男,重慶彭水人,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泌尿外科臨床工作;E-mail:huangxiuchuana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