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巧蓉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睘樘幚砗弥v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我把“三字經”引入了課堂:學數學,“變”、“辯”、“便”;精預設,相機變;思維活,善爭辯;不再難,真方便。
一、“變”——只要生成巧,跳出不嫌擾
“變”,變通。即敢于跳出預設,以順應師生共同創造的瞬息萬變的課堂。教育家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實踐中,我們不應拘泥于預設方案,當課堂上產生靈感的迸發、思維的共鳴時,我們要以靈動的教育機智處理生成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進程,收獲這產生的“意外”之喜。
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在學生掌握了圓柱的表面積由一個側面積和2個底面積組成后,為了發展學生的符號意識,要排讓學生用字母公式表示計算方法,即:圓柱表面積=2∏r2+2∏r.h。有的學生提出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使公式更簡潔:圓柱表面積=2∏r.( h +r)。就在我認為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之時,卻是精彩演繹的開始。這時,一位學生站起來:“老師,我通過剪、拼、接,同樣也可得到這個公式?!薄罢娴膯幔俊薄拔已刂鴪A柱側面上的其中一條高剪開,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相當于底面周長,即2∏r,寬相當于圓柱的高(圖1)。我再把圓柱上底面圓分成若干(偶數等份),剪開后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即(圖2),另一個下底面和圖2一模一樣,所以整個圓柱的表面積剛好拼接成(圖3),它是一個大的長方形,所以我用我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圓柱體的表面積=2∏r.( h +r)?!睂W生邊說邊跑到黑板上畫示意圖,這時全班不由得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這一意料之外的生成,使學生為自己的創新意識而喝彩,為自己的成功而快樂。所以說老師們蹲下來等一等,給學生時間,孩子們定會讓你眼前一亮。
圖1 ? ? ? ? ? ? ? 圖2 ? ? ? ? ? ? ? ? ? ? ? ? 圖3
二、“辯”——只要學生不開口,老師再神難下手
“辯”,爭辯。爭辯是思維最好的觸媒體,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梳理過程。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老師僅是主導,我們已告別“一言堂”的時代,新課程使學生的學習更多地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師生、生生不斷對話交流的過程?!稗q論”在課堂,可訓練出學生敏銳的洞察力,訓練出學生良好的口才,訓練出學生必備的膽識。所以我們應致力于創設人人參與,充滿智慧與生機的爭辯課堂。
1.設置情境使學生能辯。能辯,除了在學生想說、要說,還要有材料可說?,F行的教材中經常出現:“說說你是怎樣想的?你是怎樣算的?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教師要根據文本的提示,積極創設語言情境,激起學生展開辯論。
2.通過操作使學生會辯。 操作活動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可讓學生邊說邊操作,為辯提供素材。如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我為學生準備了7、5、3厘米的小棒,讓他們圍成三角形。學生馬上動手拼成了一個三角形。這時,我要求學生“把其中一根小棒折斷,再想辦法圍成三角形”。這下子可難倒了一大片,只有少數幾人能圍成?!霸趺椿厥拢俊币粫r學生議論紛紛,已經有學生在動手量可以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小棒長度了,教師鼓勵學生“辯”,不完整的互相補充,直到得出正確結論。整個過程,由學生自己探討、自己爭辯,學生真正感受到探索、發現、創造、爭辯的樂趣。
三、“便”——只要學生覺得易,數學再難能駕馭
“便”方便。指簡簡單單地教數學,使學生輕輕松松的學數學,予生予師都方便。數學家張景中說過:“數學可以有不同的講法,看清了問題的實質,就能把難的變成容易的,把高等的變成初等的。就能把‘過去曾經使成年人困惑的問題變得孩子都容易理解的?!焙喓唵螁蔚亟?,對于老師來說并不簡單,更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摸清學情,具備更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
1.變復雜為簡約。要體現數學教學的簡約性,可從內容的融合、教學過程與環節的簡約、教學方法的優化以及數學知識進行歸類壓縮,從而使教師的教學簡單有效,使學生學得輕松快樂。通過實踐,學生親歷用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的過程,他們發現數學簡約了。
2.變抽象為具體。把數學變得簡單,容易,對學生來說就是具體、直觀、熟悉,而不是抽象、陌生,看不見摸不著。所以老師要為學生創造從身邊的生活中具體感受數學、體驗數學、經歷數學的機會?!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基于這一理念,我們要努力踐行讓學生在數學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激發興趣,調動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