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搞好地理課堂教學,關鍵是要實現地理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如何激活地理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實現高效是體現素質教育宗旨,培養和造就跨世紀人才的關鍵性舉措,也是實施高效課堂目標所在。本文結合作者在實踐中的經驗和體會,談一談如何實現高效課堂最重要的一筆,就是實現學生的主體性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高效課堂 ?地理課堂 ?主體性 ?獨立性 ?創造性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39-02
目前我校正在著力學習山東模式打造高效課堂,我們的地理課堂當然也不例外,“優質和高效”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筆者認為真正的高效課堂應該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讓他們學會獨立自主的學習,懂得自主合作和探究。所謂“自主”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通過自主探究總結知識規律,解決部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自主學習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適時予以點拔和引導,起 “畫龍點晴”的作用。“合作”是指基于學習組織的建設和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相互幫助、相互影響、相互啟迪、相互評價、相互檢查,實現學習上的共享共贏,還指學生在個性和人格上的相互影響、相互彌補、相互制約及共同發展。通過合作能夠大大增加學生表達的機會,交流的機會,思維碰撞的機會,表現的機會和鍛煉的機會。通過學習組織內部的交流合作,還能夠增加學生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增強學生的責任心。所以高效課堂模式是非常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的一種新型先進的教學模式,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并進一步的推進,既然說高效課堂要想真正實現高效來源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實現,那么在我們的地理課堂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呢?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總結,筆者淺顯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方法:
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一種高昂和主動的情緒開始學習,可以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以圖像、生動的描述、問題、游戲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講授到“大氣的熱力狀況”時可以反問學生如果沒有大氣我們地球上的日出和日落會是怎樣的情景?為什么?講到大陸漂移學說時,可以問南極洲豐富的煤炭資源說明了什么問題?同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講究方法,激勵學生大膽參與教學活動,并且要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不要因為一兩次的回答錯誤而影響了學生的自尊心。為此,我在地理教學中堅持全面開展賞識教育,創造性地探索出了賞識晨會課、無批評日、優點卡等行之有效的活動。
二、誘導學生主動探究。
當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有活動,但無激情;有思維,但無智慧,有探索,但無創新,有回答,但無質疑的現象。這些問題的存在原因是教師沒有給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機會,學生缺乏探究的興趣。我們教師要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必須誘導學生自覺學習,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標。在教學實際中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去探索。例如,我上學期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就是每節課上課前每個人必須提出至少三到四個問題,然后進行交流,并適時的給予一些鼓勵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效果比較良好,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力、自主學習的能力、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在課堂上強調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動態化,創設情境真實化。
三、促進學生主動發揮主體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設計一些聯系實際的問題,諸如城市區位的選擇、季風環流對氣候的影響、為什么我國東部人口稠密而西部人口稀少等練習,要求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和原理解決這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激勵學生“再學”的欲望,從而達到著重培養學生主體能力的目的。我校現在采取的小組合作形式就是4-6人為一組。合作交流時,大家圍繞預先下發的由備課組教師共同研制的地理導學案討論,通過4-5年的實踐,我們發現在小組內學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及方法,還可以有機會分享他人的想法,在討論辨析中保證全體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氣氛很活躍。
四、尊重學生學習的差異性。
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夠提高學習活動成效的各種能力的總和。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面向全體學生,了解和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及其發展的可能性,要“尊重個性、體現差異、激發活力、促進發展”,對不同學生提出適宜其發展的不同要求,為學生提供能夠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和與人交往的機會,注重個別指導,盡可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
五、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
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內感知久遠的地理年代和宏大的空間是非常困難的,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融入社會,讓學生在自然與社會的情景和場景中扮演角色,觀察樹木、動物、土壤、山石等地理事物,感知經濟、社會現象;讀地圖、辯方向、用羅盤定方向、制模型,感受地理事物的美感以及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關系,自己體驗知識的真諦。
總之,地理課堂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接受”“適應”已有的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們具有改造和發展社會、實現自我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弘揚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自我激勵,從而使學生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這也是高效課堂所倡導的最終目的,使我們的課堂成為“知識的超市”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狂歡”并進而樂學好學。
參考文獻:
[1]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2009.
[2]王躍.高效課堂101個細節[M].廣東:廣東高教出版社,2009.
[3]劉清法.高效課堂-五環節高效教學法[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
作者簡介:
王明柱(1965-)男,江蘇南京人,高級教師,主要從事普職融通教學管理和高中地理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