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征
科學引導和人文熏陶是高中生物教育的兩大支柱,兩者割裂開來,必然使教育誤入歧途。兩者的關系應該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而人文素養在考試中難以考查,因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輕視培養學生人文教育的現象是相當普遍的。高中生物科學史中不僅有科學知識層層揭開謎底逐步形成的過程,更能從中學到科學家們巧妙的研究方法、良好的工作生活習慣、敏銳的思維、合作的精神和高尚的做人風格。通過挖掘高中生物科學史中的人文教育, 激發學生攀登科學高峰的熱情,并進一步內化為氣質、修養和人格,逐步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高中生物課堂人文教育的現狀
由于教師肩負著學生是否能考上大學的使命,很多老師將《考試說明》當成了《教學大綱》;在高中生物課堂上,將考點中所涉及的本章節的知識與技能當成本節課教學的唯一目標。大部分老師自鳴得意于概念體系的建立,沾沾自喜于知識網絡的構建。將問題的結果與預設相同,將知識點網絡的靜態生成當成一堂成功的課。這樣的課堂相對于應試而言是高效的,學生相當于吃快餐迅速增加知識擁有量,記憶了相關結論,然后投身于題海中訓練強化。而與之相關的生物科學家的敏銳的思維、探索的精神、創新的能力等,高中生物課堂中的這些人文教育則挖掘的不足。
二、挖掘高中生物科學史中的人文教育
學生在學習高中生物科學史的過程中,很自然的會被科學家們一絲不茍的精神、執著的信念、偉大的成就所感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教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節《基因的分離定律》時,很多老師直接投影豌豆雜交實驗圖解,然后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投影中的內容,能找出什么規律?”然后分析數量比為3:1的原因,再后是講解《基因的分離定律》在生產中的應用。本人覺得這種教學方式優點能很快讓學生找到規律,理解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缺點是忽略了高中生物科學史中的人文教育。所以我們不妨首先應該介紹《基因的分離定律》發現的生物科學史,利用高中生物科學史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去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分析孟德爾之所以能發現《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原因有哪些?” 孟德爾童年時愛好廣泛、博覽群書,先后學習了《植物學》、《物種起源》等書籍。每一個重大規律的發現,背后都是無比的艱辛。孟德爾篩選了大量實驗材料,做了很多種雜交組合實驗,并且對研究的性狀進行仔細的觀察、詳細的記錄,并用統計學方法統計分析,以便能證明他的假設是否正確,這樣的工作一做就是8年。而孟德爾身上所體現的耐心、對待科學的態度正是我們當代學生需要學習的。孟德爾把豌豆比喻成自己的兒女,對于自己工作的熱愛也是很多當代人所缺失的。孟德爾嘔心瀝血發表了《植物雜交實驗》論文,直至出版了34年后,才被后人理解并得到正確的評價,而此時他已經逝世16年了。社會中不免有許多急功近利的思想,孟德爾的偉大人格,始終引導著當代青年們前行。
例如:在教授必修二第五章第一節《生物進化理論的發展》時,在展示達爾文進行了歷時5年的環球考察后,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分析達爾文之所以能提出生物進化論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達爾文常常爬山涉水收集動物、植物、巖石、化石等標本,并進行詳細的記錄,這一常人難以堅持的工作達爾文一做就是20年,如果他沒有過人的毅力,是不會成功的。通過細致的觀察研究,對比分析,用敏銳的頭腦去思考。面對當時占社會主流的物種特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等神創論思想,達爾文毅然提出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中心的生物進化論。達爾文說過兩種氣質對他事業的幫助。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結論的正確與否需要證據的支持,一旦證據證明假說不符合事實時,再好的假設也得舍棄。 第二個重要素質是他的觀察能力。我們每個人如果沒有超人一等的智力,沒有上帝特別眷愛的天賦,那就需要我們仔細觀察的能力,以便我們在稍縱即逝的事物的變化中找到規律。學生們不僅能從達爾文身上學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學到了科學的思維方式,更能體會到達爾文淡泊名利、腳踏實地,為事業不懼艱難,勇于付出的獻身精神。
挖掘高中生物科學史中的人文教育,使枯燥的記憶、靜態的生成、大量的強化訓練傳統課堂遠離,取而代之的是學生身臨其境地把自己當成孟德爾,面對教堂后花園中豌豆的苦思冥想、茅塞頓開,向世人揭開遺傳的真諦;把自己當成達爾文乘坐著“貝格爾”號去環游世界采集化石標本,提出生物進化理論,解放人類的思想……。我想融入了人文教育的課堂必定會精彩紛呈、生機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