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摘 要:隨著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以及“綠色”成為“十三五”發展理念之一,生態文明建設逐漸深入,不斷促進著生態文明教育培養生態公民的步伐。近年來,公眾參與理論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該文針對公眾參與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中應用的不足之處,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策劃、實施、評估3個階段中提出了合理的公眾參與方式,完善了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中公眾參與應用的不足。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 公眾參與 生態公民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2(a)-0177-02
1 研究背景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作為“十三五”時期所必須認真貫徹實施的發展理念,以保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其中“綠色”體現了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提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共享”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即重視公眾參與的功能,發揮其調動全體公民積極性的作用。
隨著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尤其是霧霾給公眾帶來的困擾,已經使公眾的生態意識被逐漸喚醒,公眾對生態環境信息的需求和關注大幅上升,PM值成為互聯網上日常話題。影視媒體也不斷參與到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中,柴靜主持的《穹頂之下》紀錄片引起廣泛關注,周星馳主導的電影《美人魚》上映19天30億的票房,使很多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一次生動形象的生態文明教育,影片中大力宣傳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重要性,并讓和諧相處成為了真實可能的結局,其宣傳的生態價值觀念也得到了公眾的肯定。如上所述,近年來,無論是政府還是媒體,都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教育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途徑,其責任越來越艱巨。
2 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中公眾參與應用的不足
要使公眾參與合理有效地應用到生態文明教育實踐中,首先要研究生態文明教育實踐中公眾參與應用的不足。具體來講,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中,公眾參與的不足普遍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公眾參與缺乏積極性。雖然《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自2015年9月1號起開始施行,但公眾參與生態文明教育活動仍處于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的轉型階段,公眾參與群體不廣泛。
其次,公眾參與形式單一。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中,公眾參與主要是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參與,缺少對實踐活動決策和效果評估階段的參與。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生態文明教育者可以依靠事先制定的計劃來完成對教育對象的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雙向互動過程,需要重視并調動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如果僅僅是讓公眾參與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體現,并不了解活動計劃的制定過程,這不足以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效果。
最后,公眾參與缺乏生態意識。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中,公眾的生態意識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實踐活動的結果。生態文明教育是培養生態公民的教育,公眾自身需要具備較高的生態文明綜合素質,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公眾良好的生態意識將為公眾參與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創造出良好的前提思想條件。但根據有關調結果顯示,半數以上公民完全沒有參與過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活動,超過半數以上的企業、環保專家都未曾開展和號召過有關生態環保的活動。政府近期雖然不斷加大對公眾參與環保的重視,在最新出臺的《新環保法》《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等法規條例中都明確了公眾參與環保的重要性,但法規轉換成公眾的生態意識和日常生態行為還需要政府更加具體的指導以及相關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團隊的不斷努力。
3 公眾參與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中合理應用的途徑
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公眾日常生態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生態意識融入公眾的生活行動中,而不是機械單一地停留在接受生態信息層面。合理地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中應用公眾參與,可以實現生態文明教育者和公眾之間生態意識行為的良性互動,促進雙方的情感溝通,提高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達到生態文明教育的預期效果。在此主要提出公眾參與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策劃、實施、評估3個階段的合理途徑。
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策劃階段,公眾參與加入計劃制定決策過程,制定合理有效的公眾參與形式。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目標任務、實施方案、預期等對活動效果起重要影響的因素都包含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的策劃中。在以生態文明教育者為主導的計劃制定過程中,加入公眾參與,讓公眾參與到計劃的決策過程,使公眾更加關注實踐活動的進程和所傳播的生態知識內容與形式,同時對教育所要達到的效果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借此加強參與者即公眾對實踐活動的責任感,提高參與的積極性。具體來講,公眾參與加入計劃制定決策的方式分為線上參與和線下參與兩種:線上參與是指生態文明教育團隊通過制定網上調查問卷,開設活動論壇或貼吧,開通微信、微博平臺建立公眾參與群等,把本次活動的信息和制定過程發布給公眾,讓公眾在網上和生態文明教育者互動并參與計劃的制定,這種公眾參與方式具有及時性、便捷性,相關信息可以及時更新,公眾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終端得到及時的信息,并給予信息反饋;線下參與是指生態文明教育者在每一步實踐活動計劃的制定前深入公眾內部,通過訪談法等直接交流方式,征求到每一位參與者對實踐活動的意見和建議,這種公眾參與方式可以使公眾直接與教育者面對面接觸,使公眾獲得更高的參與感,在實踐活動時具有更強的責任感。
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注重教育對象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并通過政府和媒體的共同參與努力,來提高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的主動積極性。首先,要做到針對不同公眾群體的特點,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要靈活利用其特點,合理地實施實踐活動前制定的計劃。其次,在大數據時代,媒體對事物發展越來越具有關鍵的推動作用,利用好媒體平臺的傳播,可以有效地提高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加強媒體對公眾參與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宣傳,更多地讓媒體近距離參與到生態文明實踐中,對實踐活動中的公眾參與機制給予及時觀察并公開報道,有助于對公眾參與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宣傳和激發公眾參與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最后,政府在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中要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避免實踐活動趨于形式化。政府要拓寬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渠道,抓緊培養更多有責任有能力的生態文明教育專家和團隊,使生態文明教育理論和公眾參與理論更有效地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中相結合,提高公民的公眾參與意識,創造健康的生態生活習慣。
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效果評估階段,應擴展公眾參與反饋渠道,讓公眾參與貫穿整個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在公眾參與評估過程中,獎勵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公民,激發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公眾通過親自參與評估,在增加了公眾參與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形式外,還提高了生態獲得感和責任感,同時激發了公眾參與下一輪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陳春燕,曹嘉容.生態文明的公眾參與問題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5-8,27.
[2] 鄧翠華.關于生態文明公眾參與制度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10):48-52.
[3] 王軍,周廣禮.公眾參與促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J].中國發展,2014(2):13-16.